(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评方方中篇小说《出门寻死》
蔡兰兰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方方的中篇小说《出门寻死》主要描写了社会底层普通市民何汉晴出门寻死的两个夜晚所经历的事,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大量的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求死又死不得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描绘了主人公在求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得出人生来就是受罪的,只有把这一世的累都受完了,才能去死的结论。何汉晴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的市民,一个随处可见,不着公婆待见、不讨丈夫喜欢的黄脸婆,可是何汉晴在嫁给刘建桥几十年,任劳任怨,家里大小事务,做饭、洗衣、拖地、换煤气、扛米等一系列事,何汉晴都包了,丈夫刘建桥下岗后何汉晴,何汉晴压力更大,除了操心家里大小事务,还要为经济发愁,家里还要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和未出嫁的小姑子,尽管事务繁杂,可是在何汉晴的操持下也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也还令许多人羡慕,邻里都夸赞何汉晴能干。可是何汉晴无论多么贤惠却总是得不到家里人的认可,甚至还会经常遭家里人的冷嘲热讽。何汉晴有一痛处—便秘,就是因为这何汉晴经常遭到家里人的说道,出门寻死这一念头便是从便秘开始的。通读全文,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便秘”不只是何汉晴的身体隐疾,也是何汉晴的精神隐疾。何汉晴为刘家辛苦了大半辈子,可是在刘家她却过得像个佣人。在身心受到伤害时,竟然没有一个人关心她,连她唯一的儿子在听说她要出门寻死时,只是说“你硬要去死,我未必拦的住。”而这个儿子却是她就算卖血也要满足的心头肉。何汉晴于是下定决心出门寻死。
1 出门是否真的寻死?
在阅读《出门寻死》以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方方笔下的何汉晴是否真的想要死?何汉晴寻死途中经历了很多事,首先就是遇到朱婆婆让何汉晴给她掏耳朵,然后又是文三花请何汉晴去帮忙照看孩子,后来何汉晴又勇斗流氓,再是何汉晴“智救”文三花,期间何汉晴还因为怕污染了风景或者给别人造成打扰等多种原因,一次又一次改换自杀地点。最后,何汉晴在一番折腾之后,仍是记挂家里一地儿“芝麻”,还是跟丈夫回到了家中,又开始捡起了那一地儿的“芝麻”。那么我不经在思考,如果一个人已经对生活完全没有了希望,一心求死,又怎么会花费这些心思来做这些事,来考虑这些后果呢?因为作者写得本来就不是寻死。何汉晴代表的是都市底层女性,他们是一群传统的女性,孝敬公婆,操持家务。他们有非凡的能力,但因知识的局限性和传统的思想束缚,使她们难以脱离丈夫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他们看来丈夫就是天,而他们嫁入夫家的任务就是延绵子嗣,相夫教子,然后,他们又得不到认可,这种付出与收获的天差之别,让他们精神“便秘”。在小说中,何汉晴有诸多的独白,其中大多是何汉晴思考死之后的后果。作者不写旁人劝告,而是借主人公自己之口说出,进一步显示了都市底层女性“求死死不得”,精神压迫下内心的矛盾性。2 寻死中生的价值
死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是不论是哪一种一定不包括何汉晴的寻死方法。因为就像前文提到的,作者本就不是在写死,而是写生。小说中何汉晴有几次关于寻死地点的独白,大桥时,何汉晴想:“我要在这里跳江,就太煞风景了,也对不起自己的喜欢。”二桥时,何汉晴想:“假如第一回上去,看都没有看清楚,就去寻死,那还不气死那些修二桥的人了?”在汉水桥时,何汉晴又想:“我肯定不能在这里跳河,当年别个都说我好心有好报,我在这里跳水寻死,哪里是个好报呢?”这几处何汉晴的独白,任谁来看都不像是一个将死之人之口说出来的话,细细品读起来,反而觉得对这个世界还充满着希望,还有很多美好等待见证。其实这些也并不是我妄自揣测,因为从小说戏剧性的结局来看,作者题目虽为寻死,实则蕴含着对生命的崇敬和无限渴望。作者借何汉晴之口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命中有许多羁绊和苦难,当你在痛斥生命对你如此不公之时,却还有更多的人在遭受着更多的不公平,纵使举步维艰,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向前,因为一帆风顺本就不属于生活。正如小说结尾说的:“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这一场累,可能人就是得把他这一生该受的累受完,才能去死,或许只有那时候的死,心里就会踏实。”3 是否刻意而为之?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得知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然而我们在品读《出门寻死》中却感觉方方有刻意而为之的嫌疑。《出门寻死》中主要涉及的人物有何汉晴、何汉晴丈夫(刘建桥)、何汉晴的公婆、以及小姑(刘建美),在方方的描绘中,公婆是文化人,但对何汉晴刻薄、蛮横,拿何汉晴当佣人使唤,小姑刘建美30多数了未出嫁,整日在家游手好闲,幸得家里有何汉晴照顾,却看不起何汉晴,经常拿何汉晴开玩笑,丈夫刘建桥失业在家,一心只关心自己的雕塑,对家庭毫无经济支援,但对何汉晴漠不关心,一心只听父母的话,当家人责备妻子时,他从不维护妻子,甚至认为家人说的在理。这些人在方方的笔下道德丧失,人性缺失,甚至可以说是人见人厌的社会典型形象。而何汉晴在方方的笔下抛除因何汉晴缺乏文化知识所造成自身的局限性,可以说她近乎完美。我们将勤劳、勇敢、智慧、大方、善良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或者更多的词汇用在她的身上都不为过。不可忽视,这样的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小说主旨、现实意义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与“生活的原始形态”似乎就大相径庭了。在现实生活中,恐怕那么邪恶,亦或是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不存在的。就算以艺术高于生活的理念来解释这样的设计,只怕也是说不通的。此外,我认为在小说中,有堆砌语句的嫌疑。独白是作者塑造人物,读者理解人物关键之处,《出门寻死》中,何汉晴几乎每一次的心理过程都是大量的描写。如在何汉晴决定出门寻死后的假象,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死了,看哪个给你们做饭,看哪个给你们洗衣,看哪个给你们拖地抹桌子,看哪个楼上楼下陪你们看病,看哪个为你们满街买药,看哪个给你们换煤气,看哪个坐汽车帮你们抢座位,看哪个替你们扛米买菜,看哪个换季的时候给你们晒被子刷棉袄,看哪个帮你们倒洗澡水,看哪个帮你们剃头修发,看哪个替你们剪脚指甲,看哪个吃你们的剩菜,看哪个招呼你们的亲戚,看哪个引你们去江滩看焰火,看哪个陪你们秋天去公园看菊花,看哪个在你们被人欺的时候替你们出恶气,看哪个下雪天为你们扫门口的雪,看哪个起早床给你们买早点。还有,这个顶重要,水壶叫了,看你们再等哪个来关火,看哪个会憋着大手不解,先来给你们灌水瓶”,方方用了几十个“看哪个”来描绘一旦何汉晴赴死,这个家庭会面临的种种情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劳、勇敢的何汉晴。然而几十个“看起来”读起来却让人感觉的语句繁琐的叠加和沉闷、枯燥之感,再难体会其他意义了。小说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这样的句子不必这么多,举以二、三便可,重点部分多加叙述,而一些旁枝末节的则不必赘述。但《出门寻死》中巧妙设计的故事情节,诙谐的语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还是让读者眼前一亮。[1] 都市底层女性的双层困境——读方方小说《出门寻死》,长江文学,2010年第9 期.
[2] 张英芳 李明德;死亡能对抗什么—读方方的小说《出门寻死》.
蔡兰兰(1992.04-),女,汉,四川,在读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艺术经济学方向。
I207.425
A
1672-5832(2016)07-002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