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山水在古诗翻译中翻译的方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888
杨 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山水在古诗翻译中翻译的方法

  杨 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山、水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理解并非相同。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考虑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作者使用意象时情感表达的异同。本文将通过对比山、水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差异,来研究山水在中文古诗英译的方法。

  山水;诗歌翻译;文化差异

1 前言

诗歌作为纯文学的最高形式,它的翻译也集中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冲突。翻译注重的是“信、达、雅”,诗歌翻译自然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则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要达到以上的准则,就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下意象的做一些必要的处理,而这些处理就是应当建立对意象理解的基础上。

  1.1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的理解。中国人于自然之美,尤其是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习惯,是重现实和世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大多中国人将山水看作是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中国古代作家的大部分游记,都有丰富的寓意,这种寓意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忧国忧民、养精育德、个人境遇与自然生命等的密切关联。

  1.2 山水在西方文化中的理解。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欣赏,不会寄托像中国思想中的道德伦理内容。他们对山水的欣赏,主要出自于两点:一是纯粹欣赏自然的形态美;二是感受与人的心情的契合。

2 产生山水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理解的原因

2.1 地理原因。中国地域广阔,腹地纵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陆上边界远远超过海岸线的长度,如此的天然条件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依赖自然、听天由命、集体协作的生存需要使中国人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和中庸和谐的社会道德观。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多山地,土地贫瘠,却有众多的天然良港,这种地理环境极大地限制农业的发展,也使希腊人很早就从事海上贸易,使得希腊文明呈现出强烈的海洋性,发展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商业文明,西方社会形成了崇尚奋斗、张扬个性的海洋性外倾型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这些表现在山水诗歌中, 往往是“ 物我相隔”, 诗人在观景的基础上常引发出强烈的理智意识和外露的思考。

3 山水文化差异在诗歌翻译的处理

3.1 意象的理解。意象和形象,在英语中都是image, 但这两个中文词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形象强调事物具体的形和象。意象强调意与像的结合,接近意境、情景。山水两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自然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意象作为诗歌中传达作者思想的重要工具,往往会携带很多隐含的深层的文化信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精神, 无不昭示出中国古诗“字字千金”的特点。

  古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就是指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将客观物象山或水与诗人的主观情感活动相结合。那么诗中的山水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3.2 意象的直译。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直译是诗歌翻译中对文化意象处理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为了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需要, 同时又完成了传达文化信息的目的, 故而对相当一部分古诗来说, 这是一种相对完美的处理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寒山的《杳杳寒山道》中的前两句: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Long, Long the pathway to Cold Hill;

  Drear, drear the waterside so chill.

  (许渊冲译)

  此处译者根据作者描绘写的情景,用直译的方法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在本诗中的山并没有特殊的含义,译者将“寒山”直接处理为Cold Hill,既说明了地点,同时表现出当时这个气候下山的特点,达到了“信、达”的翻译标准。

  3.3 意象的转换。直译这种方式适用于处理那些文化色彩浓重、对解读诗歌有重要作用的意象。但有时候,需要根据诗歌本身的意象表达,来进行一些意象的替换,才能够忠实于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情感。

  如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秋郊黄昏之景与羁旅之愁融合在一起,是负有盛名的情景交融的佳作。诗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有以下几种译法:

  译文一:

  Young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i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翁显良译)

  译文二: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译文三: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施文林译)

  译文一的译者是著名翻译家瓮显良先生,译文二的作者是丁祖鑫教授和丹佛大学Burton Raffel教授,译文三的译者是加拿大汉学家施文林(W. Schlepp)。三个不同的版本都再现了译者对的作者的不同解读,但都呈现了作者的原意。从这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中不难看出,“流水”这一词译者们并没有直白地将其翻译为water,都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法,将这一意象转换为同上下文选词特点相近的名词,尽管所选的单词并不相同,但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

4 结语:

诗歌翻译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处理好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对译好一首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下,山水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应当根据诗人创作时的所选用的山水意象所要表达的具体情感或者文化信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为诗歌翻译时的再创作增加可读性。

  [1]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 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王国维. 惠风词话 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1.

  杨艳(1990-),女,云南建水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

  H159

  A

  1672-5832(2016)06-0255-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