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993
崔晓文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崔晓文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翻译活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分别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翻译高潮;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一直绵延到今天,翻译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一、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高潮;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三、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高潮。每一次翻译高潮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带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1 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是指佛经典籍翻译高潮,也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首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它始于汉,盛于隋唐,结束于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印度佛教通过佛僧译经使佛学文化深入到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例如语言、文学等。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的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充了汉语词汇,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因为在佛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原有的汉语词汇无法满足翻译需求,于是新的汉语词汇通过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方法被创造出来。例如,“菩萨、菩提”,是佛教用语通过音译的手法转换成汉语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佛经用语意译而来。此外,像“昙花、念佛”等词语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

  其次,佛经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无数的新题材、新意境,赋予中国文学以想象力。并且解放了中国人的思维,使许多文人敢于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幻想故事情节。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首先,《西游记》这部作品是以唐玄奘去西天取经为原型,并且其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及重要主张也与佛教密切相关。佛教向来主张普渡众生,孙悟空用自己的金箍棒和七十二变的本领降妖除魔,历尽千辛万苦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百姓的行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在故事情节描写上天马行空,向人们描写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妖魔鬼怪,腾云驾雾,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等等,都充满了奇幻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使得读者在惊叹之余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的艺术想象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中国有许多学者都对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语言和文学这一主题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佛经翻译,大量佛教词汇和与佛教相关的表达法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如‘许愿,施舍,清规戒律,僧多粥少’等。同时,佛经翻译在传译经文内涵的同时也将印度的“幻想文学”输入到中国,开拓、丰富了中国古典作家的想象力,促进了浪漫文学的产生。”(张继文,2009:67)。

  佛教典籍翻译不仅对汉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佛经典籍中的许多理念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标准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佛经中的理念一直被沿用到当今社会成为人们都尊崇的道德伦理。例如佛教中讲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与如来具有同等的智慧和和道德。这一理念与今天社会上的平等原则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另外,佛教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有异曲同工之妙等。这些都表明了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中国文化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佛经典籍的光芒。

  佛经典籍翻译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强了人们的表达能力,赋予中国文学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数新的题材,给广大中国民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盛宴还对后世伦理道德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耶稣会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当时,来中国的传教士人数众多,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他们穿戴中国的服饰、遵从中国的礼节,在与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的交流中获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合作,将西方的宗教和自然科学典籍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一些优秀的作品介绍到国外,在当时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双向的文化交流之风。

  这时的西学科技翻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涉及到的天文、数学、地理等对中国相关知识体系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天文、农田水利系统给中国航海事业和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相关研究学者的论述“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成功的创造了一些汉语几何学词汇,几何学开始在中国传行;明末由汤若望与焦勖辑译的《火攻契要》一书中介绍了黑火药的配方方法;”(沈小红,沈小燕,2009:54)另外,“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宗教和科技著作翻译成中文,其中涉及宗教和科技的译著居多。内容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军事技术、医学、生物学和文学多个领域”(王佳娣,2014:36)

  这些学者的论述比较贴切,但是不太全面,需要稍加补充。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确实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西方传教士研究学术的精神和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为今后中国学术风气的进步和翻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方传教士在学习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时,敢于质疑权威的客观学习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在学术上,通过人们的不断研究和实验难免会发现前人的一些错误,这时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指正,只有这样学术界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此外,当时在翻译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时,译者为了使译作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通常会用汉语中已有的词汇来表达西方的新鲜事物并且在翻译中没有字对字、句对句的翻译而是译出原文的中心思想。这种翻译思想已经出具今天常用翻译方法的雏形,即归化和意译的翻译策略。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中引入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指导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传教士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典范、而且在当时用到的优秀翻译策略也为中国今后翻译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是指鸦片战争后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即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18世纪以来在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掠夺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和开辟广阔的商品市场,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的清政府自诩为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与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隔绝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严复、梁启超等。这些有识之士开始翻译西方的著作并且各种翻译机构也大量涌现,翻译的主题由以自然科学著作为中心转移为社科文献乃至社科经典。这些翻译著作给当时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对于近代中国的翻译活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已数不胜数。以研究严复翻译著作的主题为例,“严复翻译《天演论》不仅是介绍西方的翻译学说,也不仅是呼吁人们救亡图存,而是想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呼吁清政府要有危机意识,长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理念,不断向西方学习,摈弃天朝上国的思想。”(蒋小燕,罗晓洪,2006:158-159)

  对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影响中国文化而言,该学者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严复《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适用性不仅仅局限于清末民初的社会大背景,它对当今在激烈竞争社会上生存的人们和世界上的国家也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竞”指的是生存竞争,“天择”是指自然选择。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经济科技发展迅速,人们要想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以取得不败之地。国家也是如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以科技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大力发展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竞争的激流中勇往直前。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开启了民智,起到了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作用。同时,其中一些翻译经典中的理论对当今世界上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被人们借鉴和学习。

  总之,中国历史上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有些理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张继文.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67.

  [2] 王春燕.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7.

  [3] 沈小红,沈小燕.中古佛经翻译与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比较研究[J].大学英语,2009,(1):54.

  [4] 王佳娣.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3):36.

  [5] 蒋小燕,罗晓洪.论严复《天演论》的文化观[J].求索, 2006,(5):158-159.

  The Influence of Three Translation Climaxes on Chinese Culture in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is of great standing and presents a splendid sight.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Thre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 Chinese history hav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have a deep influence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gress.

  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climaxes, influence

  崔晓文(1991-),女,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研究生在读,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059

  A

  1672-5832(2016)06-019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