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陌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488
雪小禅

  一个人。上海。微雨的黄昏。

  坐在“上海风情”的小饭店里。一条秋刀鱼。想起日本来,总喜欢吃秋刀鱼的民族。秋刀鱼,喜欢这个名字。一种遥远的远意。凉凉的三个字。组合起来,分外禅意。

  细长的鱼,烤了一条。

  鱼腥草。崇明香草干。热而且甜。有草的腥和嚼头。

  藕饼。夹着肉丝。金黄而脆———像吃一场过分缠腻的爱情。

  店员在聊天。在二楼,看着窗外落着雨,吃着眼前的四个小菜。要了一杯凉啤酒。

  一个人的上海。

  音箱放着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这是常熟路和华山路的交口处。一个叫上海风情的饭店里。陌生的我,陌上的他们。隔阂而亲切。

  因为雨急,街上热气还没有散。卷到阳台上来。潮湿而咸。法桐上的叶子悬着挂着水滴。

  走出来。在微雨中往静安寺方向走。多少年前,那个叫张爱玲的女子,曾经在这一带出没往返,也穿着明黄的裙子么?也戴着明黄的眼镜么?

  延安饭店。延安路。静安寺。黄色的寺,凛凛的在黄昏里。坐在寺的对面发呆。它的旁侧是久光百货。很多奢侈品发着冷光。一个巴宝莉的小钱包要三千块。欧米伽以及卡地亚。这些。那些。

  屏幕上黑着。是哀悼日。写着一行字:悼念舟曲遇难的同胞。街上仍然红男绿女。

  这是上海的街头。发呆的我。

  有自持和冷静的美。高楼刺入天空。刺破了许多的寂寞。拍了很多楼和天空的照片。那些高得不能再高的楼,是多么孤芳自赏。为了让人看到,努力的高,高得不能再高。却仍然是天空中独自的寂寞着。高处,哪里胜寒。

  再往久光那边走,一拐弯。常德公寓。常德路195号。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地方。仍然这么寂寞。

  在黑夜里摸到跟前。是第多少次来到这里?从前去过六楼605。悄悄坐人字电梯上去。现在写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余秋雨写了说明:张爱玲曾经在这里住过。

  一个在民间得到无限认同的女作家。甚至是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女子,连个纪念馆都没有……死时寂寞的一个人独自去,死后仍然是在民间的繁华。她一生都和这世界充满了陌生和隔阂。两两不认同。不认知。

  陌生其实是温暖的———当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时,是多么好呀。

  不了解,就远远地缠绵着———懂了,疼了,就接近于了尾声。

  孤独在外时,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独欢。幽幽寺欢———是黄昏中吹萧。吹萧人听萧人全是自己。

  如果这个城,恰恰是上海。

  是多么恰当的夜色妖娆与曼妙———与它永远隔着什么,却又想贴近。

  就像那条秋刀鱼。只是因为这三个字,就点了它。一条秋刀鱼,陪着孤独一起吃下去。周杰伦有秋刀鱼的歌。梁咏琪演的《初恋》里有秋刀鱼。我的陌生与隔阂里,也有这条秋刀鱼。

  在8月15日。我是一条秋刀鱼。

  曾经在东湖宾馆的广玉兰树下发呆。曾经走在四十度的高温下去静安面包房买“马可波罗”吃。曾经在上海会展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个七年前敦煌开笔会的颜菁。

  这是奇迹么?———如此大的上海,找都无法找到七年前见过一面的人。

  然后她在擦肩而过的时候抓住我———小禅!

  愣了片刻———你是?

  我是颜菁。七年前。敦煌。

  因缘。这是因缘。

  她仍然如此明媚。着黑衣,戴金灿灿却不俗气的项链———仍然那样夺目。却也老了。那老,是眼神流露出来的沧海桑田。

  怎么会遇到呢?

  我们几乎就要擦肩而过的千分之一秒呢。

  这是一生中的第二次见面。

  也许不会再有第三次。

  因为她如我一样———喜欢陌生。彼此留过电话,从不联系。这次也是一样。依然,没有联系。但我见到七年前的女子,我看到了七年的光阴。其实,她也看到了。

  光阴比任何东西都无情。

  站在过街天桥上,看夜色中的静安寺。金碧辉煌褪去了。剩下一种暗啞和忧伤。

  趴在栏杆上———呆呆地低下头。浮华褪去了,不再要那些无谓的东西了。

  陌生就陌生吧。这也许是我最终所需要的———陌生的代价是孤独,而孤独,于一个文字女子来说,恰是需要的温暖的质感。

  选自《禅园听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