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213)
将雪见霰,将雨闻雷
——浅论古典优秀长篇小说的弄引艺术
欧 萍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成都 610213)
弄引艺术作为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思维形式,从小说产生之日起,它就伴随着小说的发展和成熟,尤其在古典优秀长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显示。
古典小说;弄引艺术
语篇组织规律与其特定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叙事结构决定于思维模式。弄引艺术就是中国传统的类推思维模式在文学上的产物,并且它还是造就中国古典小说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弄引艺术的含义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有弄引之法。谓有一段大文字, 不好突然便起, 且作一小段文字在前引之。”他又在《水浒传》第五回夹评中,具体解释说:“每欲起一篇大文字, 必于前文先露一个消息, 使文情渐渐隐隆而起, 犹如山川生云, 乃始肤寸也。”毛宗岗在批评《三国演义》时,也有一段和金圣叹极为相似的文字:“《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毛宗岗的“将雪见霰,将雨闻雷”是对“弄引法”的形象解释,因此可对它下这样的定义:为了使后文(不论文字长短、事体大小)起笔不突兀,在叙写前文(同样是无论文字长短、事体大小)时“先露一个消息”,以便很自然顺当地引起下文,起到穿针走线、巧妙联结等作用。2 弄引艺术的分类
弄引艺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以文字的长短论,可分为短文弄引、长文弄引;以叙述的方式为尺度,可分为补叙弄引、插叙弄引、正叙弄引;以弄引的次数为标准,则有单次、复次、多次弄引等等。2.1 长文弄引和短文弄引。如《三国演义》中将叙诸葛亮火烧赤壁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之火一段小文启之,博望、新野之火就是短文弄引,赤壁之火则是长文弄引。博望、新野之火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足智多谋的小试,而赤壁用火可以说是诸葛亮善用火攻、大展其才的毕露。写博望、新野之火,使关、张心服诸葛亮其智;写赤壁之火,是使周瑜叹其自己不如孔明之谋。无论是写博望、新野之火,还是写赤壁之火,都是在刻画诸葛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2.2 补叙弄引。如《三国演义》第十一回里,糜竺家遭“天火”烧毁,是作家用补叙艺术写成的。在这一回里补叙这件事,无非是对糜竺其人稍作点染。糜竺在《三国演义》中并非作家着力刻画的人物,稍事点染,在读者的心目中的形象仍是不很鲜明。
2.3 正叙弄引,即“先露消息,渐起文情”,也就是前面用正笔叙写的故事为后面叙写的故事作弄引的。《水浒传》第五十一回,写吴用、雷横赚得朱仝上山,李逵暂留柴进庄上。临别时吴用吩咐李逵:“你且小心,只在大官人庄上住几时,切不可胡乱惹事累人。”后来,李逵却打死怙恶不悛的殷天锡,株连柴进坐了牢。金圣叹称赞这个弄引“有痕无影,妙绝妙绝”、“如游丝惹花,将迎复脱,妙不可言”。
2.4 多次弄引。《三国演义》中,作家为了引诸葛亮出场,司马徽是一次弄引,单福是第二次弄引,接着又用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作第三次弄引、第四次弄引。作家用了四次弄引,犹显不足,又连用了诸葛均、黄承彦两次弄引。这一大段文,作家为了引出诸葛亮,连用六次弄引。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家极力刻画的第一号智囊人物,作家如果用一次弄引就出场了,诸葛亮未出场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就很平淡。用六次弄引,读者读后就隐约感到:诸葛亮肯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这样,作家就达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2.5 连环弄引。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弄引方式。《红楼梦》第八十六、八十七两回里,宝玉正在兴头上听黛玉弹琴,秋纹捧一盆兰花进来。宝玉见到了兰花,便说黛玉可以做一首《猗兰操》。谁知黛玉见花添愁,不禁又滴下泪来。宝玉、紫鹃等正愁没有办法劝说黛玉时,宝钗派她家的一个女佣人送来她写的一篇歌辞给黛玉。黛玉看后,便“濡笔挥毫一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猗兰’、‘思贤’两操,合成音韵”。歌曲写好之后,黛玉便在自己的潇湘馆内弹唱起来。在这两回文字中,“送兰花引出《猗兰操》,又因《猗兰操》引出下回宝钗歌辞,黛玉和韵。”一引接一引,相互连环,而又“血脉一气贯注”。
3 弄引艺术的作用
3.1 使叙写后文不突然。由于弄引在前文已为后文“先露一个消息”,这样就为叙写后文“渐渐隐隆而起”作了铺垫和过渡。如《红楼梦》第三回里说宝玉是“腹内草莽”。显然是真中假。其实,宝玉是很有文学才华的,只不过他对封建礼教那一套极为不满,耻于经济仕途罢了。作家为了写他能诗善对,先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露出一二。有了大观园试才这一弄引,在写第十八回宝玉作诗时就非常合情理了。3.2 为叙写后文埋下伏笔。《水浒传》第二回中,鲁智深打死郑屠之后,为了躲避官府追查,赵员外叫他到七宝村去住。作家在这里轻轻点出七宝村并非废笔,是为后文鲁智深到五台山削发为僧预先埋下的一个伏笔。金圣叹和李卓吾在“七宝村”三字后都有批语。金批:“文殊菩萨”风俗。还有就是拙文开头所引的“此书每欲起一大篇文字”一段。李批:“七宝字义便近出家消息,非妄下者”。
3.3 与后文造成对比、烘托、映照等效果。《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七回文字,司马徽等七人都是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是些智力过群的人物,作家用这些人物为诸葛亮出场作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和诸葛亮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有力地渲染烘托了诸葛亮的更为不凡的形象。形成映照效果的,除了上文所说的博望、新野之火与赤壁之火映照外,象《红楼梦》中坠儿被撵与司棋、晴雯被逐的映衬等。
3.4 引出后文刻画人物。《红楼梦》欲写王熙凤,先从刘姥姥着手。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甲戌脂评:“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欲要演说宝黛二人的爱情绝唱,先从冯渊和甄英莲的悲剧叙起,以他们的小悲欢引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大悲欢来。
[1] 王希廉《红楼梦》回评》.
[2] 周先慎《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J6
A
1672-5832(2016)06-017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