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战时重庆国民教育研究(1941-1946)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770
秦亚勤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战时重庆国民教育研究(1941-1946)

  秦亚勤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1941-1946年的重庆市国民教育进行了描述,其中针对国民教育制度的设立、实施以及成效的评价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在陪都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重庆的国民教育不但没有衰退,而且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国民教育;重庆;陪都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中华民族在战争的破坏下蒙受了惨重的损失。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民政府以上海、南京为主体,包括北平、天津、广州、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大批国立、省立和私立大中学校和研究所,大规模地向以重庆为重点的内地迁移,出现了教育中心由东向西大转移的罕见现象。使得战时重庆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这里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全国抗战的教育中心。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战时重庆的教育不但没有衰退,反而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以儿童教育和失学民众扫盲教育为主的战时重庆国民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显著成效。

1 战时重庆国民教育制度的成立

我国自清末废除科举,采行学校制度以来,对于普及教育,早具决心。惟历次有关推行义务教育之计划,每因当时政局之动荡与国民经济之困难,未能全部实现。据1932年度统计,全国入学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仅及百分之二十四强。1939年国民政府为推行地方自治起见,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新县制制度,规定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为乡镇,集十五乡至三十乡为区,隶属于县政府。教育部乃配合此种行政制度,于1940年6月订颁“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以代义务教育计划。规定推行新县制之县市,乡镇设六年制之中心国民学校,保设四年制之国民学校,各校均设儿童教育与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分,以期实施普及教育与扫除文盲工作。此之谓国民教育制度。其内容,包括原有初等教育与失学民众识字教育两部分,且与地方自治之推行相配合。其目标在于普及教育,其特点在于管教养卫之联系。民国二十九年三月,行政院公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规定国民教育之普及,以五年为期,自民国二十九年八月起,至民国三十四年七月止,分三期进行。第三期终了时,须使国民学校达到每保一校,入学儿童达到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入学民众达到失学民众总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是一个很明白,很具体的目标。

  重庆市于民国三十年度开始实施国民教育,依据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应于民国三十四年末完成第一次五年普及计划,并于本年起开始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

2 战时重庆国民教育计划的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逐步确定了“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相适应。1940年3月,教育部根据新县制精神,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领”,指定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浙江、江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重庆等14省先行实施,并下令其分别遵照中央核定的国民教育纲领拟定具体的普及教育计划呈送教育部核定,各省市所制定的国民教育计划,大部分均按照实施纲领的规定,分五年完成普及。

  1941年以后,重庆市国民政府为实施国民教育曾先后制定两次五年计划,第一次五年计划,规定自1941年至1945年分为三期,具体内容是:

  2.1 1941年1月至1942年12月,为第一期。在这一期内,各乡镇均应成立中心国民学校一所,至少每三保成立国民学校一所。在本期终了时,入学儿童须达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入学民众须达失学民众百分之三十以上。

  2.2 1943年1月至1944年12月,为第二期。在这一期内,保国民学校数应逐渐增加,或者那些已有国民学校的应增加班级数。在本期终了时,入学儿童须达失学儿童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入学民众须达失学民众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2.3 1945年1月至本年度12月,为第三期。在这一期内,国民学校数须达到一保一校为目的。在本期终了时,入学儿童须达学龄儿童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入学民众须达失学民众总数百分之六十以上。

  原希望1945年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终了时达到普及教育的目标,却因战争艰苦的进行,增大了实施国民教育的阻力,尤其是师资方面。故重庆市国民政府向中央政府呈准,延长其期限。1945年秋,日本投降,沦陷地区,相继收复。重庆市国民政府为继续督导后方实施国民教育,于1946年制定第二次五年计划。依照此项规定,自1946至1950年,重庆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国民教育的实施作量的增进与质的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战时重庆实施国民教育的成效

重庆市推行国民教育制度后,虽然因战事的影响,种种设施未能达到原来的计划,但是在此项教育制度与新县制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学校数和入学人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是教育局成立行政力量较前加强。自1943年2月成立教育局后,国民教育由第三科主管,原来由行政、设计、考核三股组成,现在又增设民教股,按照编制,应有科长、股长、科员、雇员等共计十二人,而实际从来没有满员,最多不过十人,有时仅八人。 重庆市地方自治组织原为区、镇、保三级,其中区长、镇长由警察分局长和分驻所所长兼任,两者政教联系不但不大,反而磨擦不断。现在把区、镇、保三级改为区、保二级,区长、保长均由民选,各部门沟通交流方面较前加强。

  其次是入学儿童接近目标,入学成人距目标尚远。重庆市历年入学儿童,学龄儿童,入学成人,失学成人,及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之百分比,入学成人与失学成人之百分比等,据教育局报告如下表:

  

  年度次目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入学儿童二六.〇六二四四.四七〇七〇.三一七七三.九四七九二.九六〇八三.六三〇毕业儿童一.二三七三.一五四五.二四九七.四八一七.三三六学龄儿童九三.五〇五九九.四九九九六.三四五八八.八三四一〇八.四八六一九五.三〇四入学儿童与学龄儿童之百分比二六.九四五七三八三.二八五入学成人一五.八〇〇一五.〇〇〇.四.七九三五.二一三一六.一〇五四.五二一毕业成人一二.六四〇一三.五八七三.五四七三.九四九一.五三七失学成人二〇五.九二三一九〇.一二三一九一.七二三一八八.九四三一〇八.九九六二四四.八五一入学成人与失学成人之百分比七.七八二.二二.八一四.八全市人口七〇二.三八七八三〇.九一八九二三.四〇三一.〇三七.六三〇九二四.八五〇(一.二〇〇.〇〇〇)一.二四四,三六八

  依据上表,可知重庆市入学儿童的百分数逐年增加,1945年入学儿童已达学龄儿童百分之八十五,已接近百分之九十的目标。但入学成人的百分数,每年都很低,1943年和1944年两年都不足百分之三,1945年较前两年有所进步,但仍不到百分之十五,距离百分之六十的目标,实在甚远。况且户口调查是否可靠,各校所报的学生数是否完全正确,均不可考证。例如表中所列的重庆市历年全市人口与学龄儿童,其比率出入颇大,尤其是1946年学

  龄儿童,比上年增加八万多名,让人难以置信最后是师资训练颇为认真,但师资培养尚待加强。除1945年,重庆市每年都举办小学教员暑期训练,且受训教员的数量逐年增加。 历年受训人数如下表:

  

  年度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共计暑期训练受训人数五七一〇四一六九一七七三八七八九四

  尽管各校办理教员受训的情形颇为认真,但师资培养方面尚感不足。如成立于1944年2月重庆市市立师范,现在拥有普通科八班,学生342名,今年寒假,第一班学生即将毕业,但以目前重庆市师资的现状来看,每学期增加师范毕业生一至二班,每班45名,实在是不够分配。所以重庆市的师资培养,尚有加强的必要。

  在1941年至1946年期间,战时的重庆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从推动教育立法,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国民教育示范区,实施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国民学校的办法,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划定教学研究区,定期举行研究会等方面,使得战时重庆的教育组织在数量上显著增长,在质量上不断提升。

  战争导致多数学校经费紧张,校舍设施简陋,受益于教育界,以及平民教育促进会、赈济委员会、战时儿童保育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得战时重庆的国民教育制度得到了有效推行,使每位受教育者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同时,国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战时重庆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激发民众抗战热情、唤起民族意识觉醒、转变民众思想行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以儿童教育和失学民众扫盲教育为主的战时重庆国民教育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显著成效。

  秦亚勤(1988-),河南,中国近现代史,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G40

  A

  1672-5832(2016)06-0161-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