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巫道思想影响下的壮族服饰图案探析
程冰梅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针对壮族巫道思想对壮族服饰图案的影响,从壮族的巫道思想出发,服饰图案入手,分析壮族服饰图案与巫道思想的密切联系,最后对壮族服饰图案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壮族服饰图案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有一些帮助,把传统壮族服饰图案纹样与现代服装结合。
图案纹样; 巫道思想; 人生礼仪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学和史籍来看,壮族人是西欧和骆越两个不同支系的百越人。“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1]壮族服饰承载着壮族的伟大文化,相当一部分的服饰是某种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思想遗留下来的产物,这些特殊服饰及图案与一般饰物的一般性能没有直接关系,却蕴含着崇高韵味。
1 壮族巫教道教起源
壮族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峰峦叠嶂山重水复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涣散性,封闭性和地方差异性。壮族先民从远古时代就有了占卜活动,主持占卜的巫师被其他民族称为“越巫”,占卜方法自唐宋以后,从原先的鸡卜扩张到卵卜、茅卜等,内容从占卜到算命、请仙、驱鬼治病、阴阳风水等等。严格来说,宗教是指有自己的理论,组织和教义教规,且活动的范围只限于迷信。壮族的巫教由巫觋而来,手段单一,没有统一信仰的神,不脱离生产具有原始性质。另一方面,西邻云贵、东连湘粤、南通东南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壮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邻域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构成了文化体系内涵要素的多元性。唐代以后由汉传入壮族的道教与巫教所崇拜的万物有灵观念相契合,明清时期壮族发展滞后道教并没有受到壮族先民的全盘接受和移植,他们只吸取了道教中梅山教和茅山教两个比较接近巫教的教派,使之与巫教结合。2 巫道教统治下服饰图案
壮族地区的巫道两教宗教思想中,一是宿命论,壮族人民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由鬼神统治和操控着,巫师道公是人与鬼神交往的桥梁,常用击法鼓跳神舞的方式驱鬼神,替人治病。第二种思想是佛教轮回思想,宣扬今生不求神敬鬼,来世就不得安生。2.1 花
壮族信仰多神,姆六甲、布洛陀、雷王等都是壮族神灵中占重要地位的神灵,“相传在世界诞生之后,大地后来长草,草上开了花,花里生出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这个女人受风而孕,在大地上撒了泡尿,润湿了土地,拿起泥土按照自己捏成人形,后来就有了人,从此世界上有了人类。”这就是人类始祖姆六甲的故事,在这则神话中表达了壮族先民对花的生殖崇拜,花不仅生了姆六甲,其生殖能力也通过姆六甲继续发挥作用。孩子出生后在室内也要设花婆神位烧香供奉,保佑孩子身体健康。这充分证明了花在壮族信仰中占据主要作用,服饰的图案中花是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衣裙、背带、绣球、壮锦、围腰等均绣有各色花朵。最常见的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纯洁的茶花、清淡娴雅的菊花、还有寒风凛冽中坚强的梅花等等。除了各种各样生活中常见的花之外,壮族服饰图案还以花为组合组成了如蝴蝶朝花、五彩花卉、孔雀闹梅、喜鹊登梅等各种组图。刚出生婴儿的诞生礼中的三朝酒、满月酒等节日中外婆家的亲戚都会带来绣花背带、毛毯、童帽、童鞋等小礼品。
2.2 蛙
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俗称田鸡,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蛙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有研究者曾指出:“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浑圆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阴户亦相似;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深领受过远古人类的膜拜。”蛙被壮族先民视为图腾之一,上溯到壮族的食人习俗文化,流传着《东林郎的故事》,远古时代壮人有吃人甚至吃父母尸体习俗,有个东林少年不忍吃父母尸体随手把开水泼到门外咕咕叫不停的蚂身上,蚂被烫死了,从此人民不再吃人肉,但青蛙再也不叫,天下大旱,崇尚万物有灵害怕鬼神的壮族先民受巫公师道公指引后才发现蛙叫雷王才下雨,于是人民便去寻找蛙,拯救人类。青蛙是雷王请下来帮农家的,壮族世居在岭南地带,以农稻水事为主,离不开雨水,从而产生一种出乎自然的尊敬。壮族是铜鼓之乡,铜鼓鼓面和鼓身上,常有立蛙背龟或者各种状态下的蛙体。壮族传统节日下的重要节日蚂节即青蛙节于春节期间举行,厉行一个月,人们通过由巫师支持的找蛙、祭蛙和葬蛙等隆重的仪式后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演奏铜鼓是蚂拐节贯穿始终的重要活动。
3 巫道思想对壮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壮族生产力低下,壮民把希望寄托于神鬼身上,巫道之术深得人心,壮族民俗认为师公道公、巫公有通灵之能,所以民间常有人求巫师赐护身符或在宗教的衣帽上符图避邪,请巫师念咒驱邪,挂长命锁,戴富贵圈,师公道公的服饰上也有相应的符号。图案文化与宗教信仰结伴而行,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服饰图案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模式,既能增加巫术逼真效果又能让人从中产生愉悦之感,图腾崇拜行使着与咒符、祝词、巫图神画等象征物类的巫师宗教职能,蕴含着壮族传统文化内涵。巫术道教崇尚循环之道,信仰世间轮回,相信人死后需要到阴间活动,人使用过的物品都是自身的一部分,于是在巫道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壮族先民把图腾神话叙述的内容当做真理看待,使得图案多了几分灵气,每个纹样的神话故事都是壮民的心理折射,而图案也因宗教的信仰变得神化。4 结语
壮族是一个没有全民统一宗教信仰的民族,通过对巫道教的起源和发展的了解,就壮族服饰图案文化做了一些研究,得出巫道思想对民族的精神和图案的稳固有密切的联系,今后的研究还可以是在文化信仰角度来重新整理和整体探讨壮族服饰图案。希望对图案的深刻内涵的了解后能对现代服装的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一个新的台阶。[1] 杨昌鹖.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 许慎.《说文》
[3] 《逸·周书·王会解》
[4] 谢琴.广西壮锦图案与壮族图腾崇拜[J].重庆:重庆万州区王牌小学
[5] 蓝建宁.论壮族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及其中之卑弱成分[M].广西民族研究,1988(4)
程冰梅(1991.12-),女,汉族,广西,硕士,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
J523
A
1672-5832(2016)06-0159-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