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标准研究——基于1949年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考察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381
胡 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标准研究
——基于1949年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考察

  胡 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自鲁迅作品开始进入到中学语文教材至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篇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改革开放前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代,鲁迅作品的选篇与当时的中央指示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余时间教材的选篇文体和篇目比较均衡,涵盖的作家也较为广泛。改革开放后,教育系统得到完善,鲁迅作品的选篇去掉了很多杂文,教材的解读也更注重作品本身。

  鲁迅;选篇标准;人教版语文教材

1 1949年到197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选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教材从以前的分散编写和出版走向国家统编。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北京成立,专门负责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发行。教材从此步入一个语文大纲和一套教材即“一纲一本”时代。除了1950年前后和大跃进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在数量上,约占课文总数的1/30到1/16,涉及的文体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诗歌,书信,大多为全文,也有节选。这时期的教材比较完整,有建国前教材编写出版的基础,还有叶圣陶,周祖谟,吕叔湘等多位专家的参与,教材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体现。教材选文面也比较宽泛,鲁迅,老舍,茅盾,丁玲等作品都被选入教材。

2 改革开放以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编选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材的编写与解读受政治的影响大大减少。这里主要谈的是1977到2000年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这一时期教材相对稳定,但也经历了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教材比较稳定。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它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双基”教育,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和读写训练辩证统一”。这对于矫正文革教学的政治化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鲁迅作品最终确定有18篇,相较“文革”时期选篇数量减少不少。在教学上对鲁迅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对《祝福》的解读有了很大变化,祥林嫂形象的重要之处还在于她在遭遇不幸后向“我”提出的疑惑,她对地狱,灵魂的探问都值得我们思考。

  这一时期鲁迅作品解析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思想,但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由于高考制度恢复,教学标准模式化现象严重,教材解读完全是为了考试服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但总体来说,比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推广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缜密有序的思维训练,尊重阅读规律,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新课标的实行,鲁迅的作品选篇篇目数量明显下降。

3 鲁迅作品选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教材鲁迅作品的选篇没有新的篇目入选,数量上也在下降,因此引起了一些媒体,老师和学生的热议。把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删减称为“鲁迅大撤退”。这反映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鲁迅作品已淡出高中课本,2010年秋季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鲁迅的作品只有三篇。虽然鲁迅作品数量在教材中减少,但并不意味着鲁迅地位的下降,鲁迅的一些经典篇目仍然得到保留,在与他同时代作家中仍占优势地位。只不过新教材在选文文体上更加注重多样化,在教材选文作者上开始关注科学家和记者。在文体和选文作者上都更加多元化,这无疑是个好的发展趋势。写景状物类散文有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人记事的散文如巴金《小狗包弟》,新闻报告文学如夏衍《包身工》,演讲如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小说如沈从文《边城》,科普文章如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戏剧如曹禺的《雷雨》。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的温儒敏教授说:“无论哪个语文教材版本,鲁迅至今仍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但重视不等于选文越多越好……”。

  新课标教材必修课本选择了鲁迅三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祝福》,三篇作品的文体,主题各不相同。虽然数量比以前减少,但所要启蒙大众的思想并没有改变。鲁迅作品选文数量减少,并不代表他不再受到重视。新教材开始关注一些新作家,对说明文,新闻报道等文体的关注无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些变化为广大教师贯彻新理念,落实课标要求 变更教学方式等提供支撑,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对于新课标教材,有些学生反映鲁迅的文章难懂,拗口,所以新课标语文教材新增加另外一些名家作品(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等),就比较适合现在中学生阅读。老师和学生反映教材选文面太窄,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标教材进行改编时,拓宽了选文的范围,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等,都是新课文。5年使用情况表明,师生都是比较认可的。有些本来设计为略读,老师们讲课时变为精读了。新课标语文教材刚刚出版后,很多人称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大撤退,其实鲁迅作品的调整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在新加的选修课教材中,又保留甚至增加了鲁迅作品篇目的数量。人教版的选修课就收有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和《鲁迅论读书》。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就开始进入了国语读本。鲁迅作品被选入教材不仅因为编者的慧眼,而且也是历史的选择。鲁迅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检验,也被当今读者认同。鲁迅用他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感悟。鲁迅作品是真正的经典,它的价值历久弥新,值得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去学习。特别在这个垃圾读物泛滥的时代,鲁迅作品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引中国的青年走向正确的方向,牢记历史的教训。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罗颖娟.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和使用[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胡澄(1992—),女,满,吉林吉林,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I210

  A

  1672-5832(2016)06-009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