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505
苏 敏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

  苏 敏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在教育活动中,“理解”好比是一座架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没有学习者自身建立联系的过程,就不可能内化其自身的理解,被塞进大脑的知识不叫理解,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所内化的知识才叫理解,理解是各种能力的综合,理解就是“融会贯通”。在当今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应基于理解而展开,为此,逆向设计应运而生。

  理解;理解教育;教学设计

1 引言

深度学习是当下课堂教学改进方式和主题的实质和方向。在当代社会,青少年学习主要依托学校课堂教学。而理解又是课堂学习本质的表现之一。“理解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显示器。”学习与理解紧密联系,理解体现着学习的内涵。相反,学习结果反映了理解程度。因此,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

  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获取信息的形式随之多样化。通过网络,青少年学习者快速获取信息,但消化理解的过程减少了,理解的欲望慢慢减弱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但他们不愿思考了,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了;新颖的动画、悦耳的声音媒体取代了枯燥的课本和板书,但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了,只重形式的欣赏而不注重内涵的理解了。总而言之,这些很容易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教师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实践。受传统考试模式的影响,误把理解水平降为记忆水平;教学设计只重流程和形式,忽略教学设计的精髓和内涵,缺发对教学设计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些观念的误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畸变成了唯书本知识的载体。教师关注的仅仅是如何将书本知识滴水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尽管新课改突破了“一纲一本”束缚,通过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走过场和形式化的倾向,教学设计常常游走在“内容本位”和“活动本位”的边缘和表层,不能确保学生理解的真正实现。

2 什么是理解

在学校教育中,理解(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熊川武,2002)。一方面,理解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将有关联的事物相互联系,通过自我的消化、整合形成新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校教育中,理解可以看作一个名词。但是我们需要将理解与知识区分开来,因为知识的获取并不等于理解的达成或建立。理解涉及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一定程度上接近智慧。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问题以一种方式呈现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如果提问者变换提问方式,我们对问题的答案就会了然于心,很容易作答。又如,在我们的学校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传统测验的真实效度是有不足之处的:学生虽然做对了知识性地题目,却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这样传统测验得到的只是一种表层效度。另一方面,理解也指能够在给定的资讯以外有所超越,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理解可以当作一个动词。这里可以将理解理解为转换。也就是说,理解意味着能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超越问题所给的信息。

  威金斯把理解分为六个维度,包括解释、释译、运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冯翠典;高凌飚,2009)。解释位于理解的最底层,属于浅层理解。然后依次叠升。自我认识处于理解的最高层,属于理解的最深层次。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需要,制作出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必要的不同程度的理解,适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力的提升。

3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式

3.1 逆向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因为固有观念,面对教学怀有一种“成见”,即总是急于确定要教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安排什么样的活动,而对于学习者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往往会导致教学设计的不合理,也无法确定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威金斯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解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逆向设计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他采取了一种逆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这一观点是不同于“内容本位的设计”和“活动本位的设计”的。

  3.2 逆向设计的三个操作步骤

  逆向设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这样前期确定的教学目标成了后期评价实施和教学设计的参照,这与人们长期的直觉性思维和习惯性操作是相反的,逆向设计也因此而得名。威金斯认为,逆向教学设计分为三阶段: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证明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安排及教学指导。

  确定预期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先选择。教师可以依据四个标准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优选:是否具有持久的价值、是否居于学科的中心、是否需要发现、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只有经过层层筛选过的教学内容才是学生需要持久性理解的内容。

  确定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后,我们又如何证明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呢?我们应当确定一些标准来对课堂教学实施评价。实质上,实施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理解程度的考察。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有很多方法,可视具体情况而为。常用的有:对于学生理解情况的一般性了解、观察或访谈、日常的课堂考察或考试等。

  完成了逆向设计前面的两个阶段,接下来教师应进行最后一步操作,即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学指导。逆向设计的目的是达成理解的实现。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织。由上可知,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操作步骤始终围绕着理解的问题进行。其核心和根本目的就是学生的理解。

4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教育中的“理解”进行探讨,通过对其内涵的和六个维度的挖掘和思考,分析了逆向设计,这种基于理解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理解的合理性,并对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进行初步剖析,我认为逆向设计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因而教学设计应围绕理解的目标而展开。

  [1] Grant Wiggins & Jay Mc Tighe著,么加利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熊川武.说“理解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

  [3] 冯翠典,高凌飚.促进学生理解的评价——威金斯的理解力评价管及启示 [J]湖南: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

  G642

  A

  1672-5832(2016)06-009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