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陈凯歌与张艺谋影片的区别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083
熊彬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4120)

  陈凯歌与张艺谋影片的区别

  熊彬茹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4120)

  众所周知,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只不过,一个是摄影系的高材生,一个是导演系的才子。陈凯歌的头两部作品《黄土地》和《大阅兵》,摄影聘请的都是张艺谋,按照中国一句老话,那是“一个锅里吃出来的”。下面我们从陈凯歌与张艺谋所执导的影片来具体分析他们之间的区别。

  电影哲人;拓荒者;文化背景;先锋文学

1 影片基调的区别

1.1 光影哲人陈凯歌

  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造梦者,陈凯歌始终顶着一颗有很多文学和思想成分的巨大头颅,将他的文化思辩、忧患意识、才华激情,统统浇铸进电影这门在一些人看来容量有限的艺术当中。在他的光影世界里,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借助这种工具,他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我们常常可以在他寓意复杂和精心营造的视觉造型和声音造型中,体会到他那种尖锐的批判锋芒。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味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一直是陈凯歌电影的灵魂。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达到超验的理性和哲学的意味。他的创作活动也有一条连贯的主线,就是透过电影阐述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这种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固然有雕琢之气,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感性。

  1.2 造型大师张艺谋

  张艺谋极为准确的把握住了中国电影的风向标。不仅如此,他的电影风格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与转变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987年,张艺谋独立执导的影片《红高粱》可谓是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又一特色。极致的影像风格直接在他之后的影片中也大有体现,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等。《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更是将颜色运用到了极致。这深层的原因,当然与他的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张艺谋在摄影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早期的《黄土地》等作品除了有陈导的印记以为,张艺谋作为摄影,也将他的审美情趣反映到了影片中。该片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让张氏风格声名鹊起。

2 文化背景的区别

2.1 张艺谋电影和八十年代先锋文学

  说张艺谋电影是站在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肩膀上起步和获得成功的,一点都不夸张。《红高粱》出自莫言的同名小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如此等等。大凡其小说被张艺谋搬上银幕的先锋作家,都因此声名大噪,如日中天,致使一时间文坛上戏言,张艺谋的选择小说家如同皇上幸妃。这听上去颇有张艺谋如何抬举那群先锋作家的意思,事实上恰好相反,是那群先锋作家从精神上造就了张艺谋。

  除了有意识的选择之外,张艺谋与八十年代先锋小说之间,还有一种下意识的相通和不相通。中国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其中的大部分先锋作家,或者来自农村,比如莫言;或者来自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比如余华,苏童。真正在大城市里具有先锋意识并且写出成功的先锋小说来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先锋作家的这种乡镇背景,可能是他们在小说里先锋、在生活中保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到城市读书的农村学生,通常成为中国高等学府里那些政工干部的培养对象。中国的先锋作家,把文学和生存分得清清楚楚。他们通常把先锋性集中在小说的叙事上,语言上,从而把自己的人生保护得很不先锋。他们在为人处世上十分老倒,生存策略相当高明。他们在把可怜的生存境遇交给小说中的芸芸众生的同时,悄悄地把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留给了自己。即便是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先锋作家们,也同样如此。因为在整齐划一的时代,乡镇和城市,步调一致地被压缩在一模一样的生存空间里。吃同样的食物,走同样的姿势,睡同样的床板。他们的先锋方式,也彼此雷同:仅止于先锋在小说里,绝不先锋在人生中。吃得舒服点,住得宽敞点,什么都搞定了。这是先锋小说及其先锋作家们和张艺谋之间的十分相通之处。

  2.2 自我反思的陈凯歌

  不同的世俗选择里,也掺杂着不同的个人秉赋。陈凯歌刚刚起步之时,以热爱文化著称。这与其说是好大喜功,不如说是向往高尚。虽然他的《黄土地》不过是个青涩的尝试,但随后的几部片子,却像张艺谋一样,找了先锋作家的成功作品垫底。而且,陈凯歌找的,不是乡镇型的先锋作家,而是北京皇城里的二个最有根底也最具文化意味的重量级人物,一个是阿城,一个是史铁生。陈凯歌先是拍了阿城的小说《孩子王》,然后将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为《边走边唱》。陈凯歌虽然做得很努力,但这二部电影都无法向观众证明他在电影艺术上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虽然陈凯歌跟阿城和史铁生一样,有过知青的经历,但比起阿城的世事洞明、为人低调,陈凯歌有些追慕虚荣;相比于史铁生的了悟人生,心胸高远,陈凯歌显得轻狂浮躁。

  张艺谋没有陈凯歌那么好高骛远,风格倒是有点像一个严谨的工匠,只要人家给出一个蓝图,一定能够把活做得非常地道。不知为什么,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高华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张艺谋身上原本是具有那种品质的,只是那样的品质被渐渐地淹没在了张艺谋所得到的功名里。假如没有功名的影响和红顶子的重压,张艺谋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电影工匠。当一个工匠全身心地将自己的生命注入手中的活儿时,匠气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艺术的品味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就像凡高的绘画一样。

3 总结

张艺谋和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重要代表,在华语影坛乃至世界影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虽然因为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的差别我们已很难看到他们之间的合作。但是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高深莫测的镜头语言,又让我们对他们的电影有着不同的期待。他们身上融合着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城市到农村、知识分子到民间精英、思想到技术等种种元素的彼此斗争和互相依存,更成为当代电影文化图景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章。

  [1] 周涛;中国当今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状[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9期

  熊彬茹(1990-),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F230

  A

  1672-5832(2016)06-0075-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