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浅谈刻板印象视角下大学生性别职业选择
闫东方 高林楠
(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刻板印象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属于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领域,是指人们对某个特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共有的特征所持的观点。本文在刻板印象的理论基础上浅谈大学生性别职业选择产生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改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下大学生职业选择所面临的尴尬和困难。
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大学生;职业选择
1 引 言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博弈下,社会上仍传递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表面承认男性的优势领域女性同样可以取得相当的成就,但传统的刻板印象给女性依附的“歧视标签”依然内隐地存在,并且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1]。对于大学生而言,市场上激烈的就业背景使得他们原本就因缺乏经验和技能而不占优势,再加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使得就业变得更加困难。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定义中可以看出:(1)刻板印象通常以非常明显的自然特征区别不同的群体,如性别、种族等,把一系列特征归为某一群体的个体所有,并且某一群体的每一个都具有该群体所具有的全部特征;(2)刻板印象是社会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一种固定的印象。刻板印象这个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是用来表示社会认知偏向性和凝固性的。因此,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而它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极易导致偏见的产生,给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1]。
3 研究意义
当下,社会上仍传递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仅阻碍就业的顺利实现,阻碍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弊病,极大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男女两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使他们常常根据刻板印象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及职业选择。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感兴趣的职业,可以通过工作动机促进能力的发挥,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和不疲倦。因此,职业兴趣不仅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增强个体在今后职业生涯的适应性,工作满意度和稳定性。本文在刻板印象的理论基础上浅谈大学生性别职业选择产生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改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下大学生职业选择所面临的尴尬和困难。4 改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措施
4.1 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性别观。现代文明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男女和谐相处、共享发展机会、具有科学而先进的性别文化机制的社会。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职业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全社会倡导培育和传播科学的社会性别观,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依靠生理因素而划分的社会分工逐渐淡化,传统的职业束缚解放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从而使两性在社会职业上更加接近。职业性质的改变和职业智能化趋势的加强必将逐渐消除人们的职业刻板印象,进而为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一个公正的平台。在这样的社会里,医院的男护士、幼儿园的男“阿姨”、不再是偶然现象,而是男女共赢发展的社会需要。4.2 加强大学生职业兴趣测评、培养和引导。时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为让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职业兴趣倾向,客观认识自己,增强就业自信,提高学生成功求职和人职匹配的比率,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兴趣倾向测评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可为大学生择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调查结果,对专业与职业兴趣不符的大学生,在专业不能调整的情况下,应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多开展专业实践与实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与专业相符的职业兴趣;对无法发展其与专业相符职业兴趣的学生,则要引导其打好知识基础,注意良好综合素质的塑造,以适应将来职业转换的需要[2]。
4.3 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目前众多高校大都将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一段时间集中进行,在此期间应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对其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思想、心理、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职业生涯规则,这对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将大有裨益。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还要帮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职业指导机制中要有专业人员研究相关的课题,应考虑男女生职业兴趣特点,打破男女生就业指导的统一模式,帮助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等职业指导工作和学生课堂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相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素质教育提倡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3]。
4.4 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意识。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同时具有较多的女性特质和较多男性特质,其作为一种个体更积极的理想的性别角色取向,并非“不男不女”的同义词。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存在一定性别差异,但是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已经占有较高的比例。以往研究发现,相比具有其他类型的性别角色个体,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身心发展,直接关系到个体及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提高大学生的双性化意识,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多变的未来社会。
4.5 弱化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扩大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男女的性别角色,并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赋予男孩的总体特征就是要求要求男孩能够有自主性、独立性、刚毅、勇敢、敢于承担责任、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女孩的要求则是女孩对人能够温柔贤惠、稳重端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协助丈夫和教化孩子等,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赋予的不同要求也真正体现出了“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性别角色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既定的性别态度和意识,一方面是以往接受的学校教育对其产生很深的影响外,再加上社会职业的性别分化模式以及劳动分工上的性别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就业分配在社会环境上也处于不利地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采取一定措施,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文化环境,使整个学校教育对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塑造发挥出更大的积极影响。
G640
A
1672-5832(2016)06-006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