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672
靳 倩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靳 倩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歧义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本文将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深度的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个原因、歧义的类型以及消岐的方法进行剖析。

  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歧义类型;消除歧义

  汉语里,歧义现象非常的普遍,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随处可见。所以,系统地认识和研究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是很有必要的。分析歧义可以使我们对语言现象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减少语言交际中的困扰。

1 歧义成因

汉语里,语言结构有限而意义无穷,用有限的结构表达无穷的意义不能不产生一个语言结构表达多种意义的现象。无论是词、短语还是句子都有多义的现象,只是短语不像句子那样有语境,所以多义短语比多义句要多。

2 歧义类型

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限或者看法,我们将从六个方面对书面语中有关歧义类型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2.1 不同组合层次造成的歧义结构。比如“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级等因素)”。

  2.2 不同的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结构。在“进口彩电”这一句子中,可理解为动宾关系,“进口”做谓语,谁谁谁进口彩电,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表示进口的彩电。

  2.3 不同的语义关系造成的歧义结构。如“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2.4 不同的词类造成的歧义结构。“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表示我要进行“炒”这个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指“炒肉丝”这一道菜。“饭不热了”,如果“热”是动词,意为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如果“热”是形容词,则意味着饭凉了。

  2.5 不同词语含义多解造成的歧义结构。比如“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再者,“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2.6 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这是对以前研究汉语歧义类型的总结,在搜集查阅中,我发现歧义的类型不止这么多,还会有因为范围不明或者省略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

  首先,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种范围的词语在使用中很容易被忽视意义,比如“以上、一下、以内”等等,如果在具体的语境中所表示的范围不明确,也会造成歧义。比如“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么在这个句子中到底包不包括十八岁的公民呢?因此,在书写或者口语中要另加说明。

  其次,汉语中为了达到简练的目的,语言或者篇章往往会有省略的现象。而语言和篇章又都具有很强的语境性,所以,如果不能听完一段话或者一个篇章,很容易对所听到的内容产生歧义。比如“我想他应该知道些情况了,所以,就派人来查查看”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派人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他派人来看”,这就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表达最准确的含义。

  最后是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言语或者文字的第一反应是不同的,因为听话者对词语或句子的着重点不同。比如“你的耳朵呢?”这句话,我们在和一个小孩玩闹时,会问她“你的耳朵呢?”,这是想看她是否知道自己的耳朵长在哪里,而如果是上级对下级说的话,则可以理解为责备听话者没有认真听讲。

  在口语中也会有语音歧义。汉语的语音歧义大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造成的,一般在口语中,语音歧义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同音字引起的歧义。比如在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大家好,我姓zhang”,这里面的“zhang”既可以表示“张”,也可以表示“章”,所以我们在介绍时会补充“弓长张”或者“立早章”。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是拼写与意义全不同的汉字,很容易引起语音歧义。第二,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3 消除歧义

为了使得言语或者篇幅的表达更准确,在出现歧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消除歧义。其中,避免歧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或者停顿来避免歧义。比如“我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我没有做,不好的事情”。第二,可以调整主要词语的选用或者改变句式来消除歧义。如“学习文件”这个多义短语中,可以写成“我们正在学习文件”,也可以写成“领导叫你去领学习文件”。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加注释来消除歧义,就如本文中已经提到的“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这句话,在书写时可以写作“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包括十八岁)”。最后,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来消除歧义,这是消除歧义方法中最常见的一个,在日常交谈或者文章中,利用上下文都可以消除歧义。

  其实,在一些情况下,歧义的表达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如下面这则对话:

  A:“小明,你要他那个礼物呢还是我这个礼物呢?”

  小明:“那个…这个吧”

  ——问:小明要哪个?

  对话中的“那个”既可以表示小明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表示小明在犹豫之后选择了另一个礼物,可以拓宽读者的思路。而且,汉语中的一些谜语也经常采用这种谐音字或者替代、暗示等方法来表现生动有趣,这些都与歧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见,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非常的多,我们在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在句法分析等静态研究上融入语境分析等动态研究,利用好歧义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使语言和言语的表达更加的准确和生动有趣。

  [1]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全一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05

  [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黄世平:《汉语歧义现象分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年35期

  [4] 百子全书卷

  靳倩(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2014级研究生。

  H109

  A

  1672-5832(2016)06-0049-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