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梁启超传记作品探析
——以《李鸿章传》为例
赵文欣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酒不逢知己,酒而无味;棋不逢对手,棋而无趣。梁启超为李鸿章做传,名人为名人做传,就仿佛“酒逢知己”、“棋逢对手”。梁启超与众人不同,他为别人写的传记也别有一番风味。
梁启超;传记;李鸿章传
1 梁启超和他的传记作品
梁启超(1873- 1929) ,是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中国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的主力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在传记写作与传记理论方面也是很有建树的。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思想和认识决定的,而不仅仅是对人物成长历史的简单了解,比如,老师上课提到的梁启超为六君子做的传记《戊戌政变记》,它写于政变发生后不久,梁启超作为亲身亲历者将政变的前前后后记载下来,使我们今日得以知晓戊戌变法的详情。
2 梁启超笔下《李鸿章传》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中传主很多,覆盖面很广,有中国的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孔子、墨子、屈原、陶渊明等;也有西方古往今来的著名思想家达尔文、康德等;更有与他同时代的光绪帝、康有为、戊戌六君子等等,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便是与其思想和政治观点“对立”的李鸿章。2.1 敬重李鸿章的才干,也同情李鸿章的遭遇。梁启超在绪论部分便写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看了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这句高度概括,我的内心也激起了波澜,一是深切地感受到梁启超的大度,他敬重李鸿章的才华,内心的敬重也敢于说出来。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实际上是需要很宽广的胸怀的。二是感到很悲伤,替李鸿章,也替梁启超,李鸿章所处的时代和遭遇让梁启超同情,梁启超又岂不被我们所同情呢?
2.2 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得国家事务。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第一人,在传记的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谈及洋务失败的原因时,梁启超尖锐的指出:“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知政府和人民的权限,不知大臣应尽之责任。”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物产、风俗都比外国强,不如他们的无非是枪炮、轮船、铁路和机器罢了,他认为只需学会这些,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从今天来反观历史,李鸿章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当时的梁启超就已经坚决指出,李鸿章这种想法只是东施效颦,根本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2.3 马关谈判,李鸿章没有功劳也没有罪过。在第九章“外交家李鸿章”中,梁启超提到,西方人称赞李鸿章是有大手段的外交家,而梁启超却反对这种评价,他称李鸿章为“小狡狯之外交家”,说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专门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模仿战国策的一些思想而已。梁启超客观地给予评价,他认为,弱国无外交,从历史课本上我们也了解到,当时签订条约时,李鸿章已经很大岁数了,在国内他是有名的大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大人物,而在列强面前,他只能忍气吞声地说话,让旁观者心酸。梁启超在此处重现历史:李鸿章赴马关谈判,遭到暴徒枪击,子弹穿过左边颧骨下方,几乎昏死过去。日本医生认为只要取出子弹静养,不费心劳神,就可以痊愈。但李鸿章当时认为国家危在旦夕,促成和平达成协议刻不容缓,所以宁死也不取出子弹,还凄苦的哀叹:“如果我死了对国家有好处,那么我就去死。”
梁启超对签订《马关条约》一事再次进行客观的评价,他认为马关谈判,李鸿章既没有功劳又没有罪过。他说道:“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梁启超明确表明,即使是才华高于李鸿章十倍的人,结果也还是一样的,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罪过,可以看出此时的梁启超为李鸿章表示了深深的忧伤与不平。
3 《李鸿章传》的主要特色
3.1 除了客观讲述传主,还加入自己的评价。看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不仅仅和一些作者一样单纯的记录传主的事迹、功过等等。他还加入了自己相当大篇幅的评论。对于传主所做的一些事,梁启超也毫不保留地进行评价,可以说,梁启超自己的声音常常鲜明地出现在传记作品之中,使其传记作品充满了记叙与评论相结合的特点。比较明显的是梁启超带有鲜明的个人主张的文字,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吾敢言”、“一言以蔽之”之类词句,显然表达的是自己的个人观点。3.2 将传主与其他名人逐一比较。这本书的另外一大亮点,我认为就是最后一章“结论”,将李鸿章与中外的人进行比较,看看他的价值究竟在何处,这种比较的方法非常新颖。梁启超在此处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这种比较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借其他广为人知的中外名人作为参照物,从不同角度审视传主,从而给予更全面深刻的把握,真正认清其人的历史功罪。
3.3 半文半白的语言,分章节的结构形式,受西方传记影响。《李鸿章传》中的语言是半文半白的语言,文言和白话并存,梁启超虽然没有能够完全采用白话文,但是这种语言形式也是开创性的,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梁启超1890 年才开始接受西方事物,除了语言外,将传记分为章节来书写,也是一大特色。
4 结语
读了《李鸿章传》,会让人的内心迸发出汗多的感触,首先是为梁启超,多数人会非常喜欢的大人物,他对自己的夫人很坦诚,喜欢上了另外一个女子,竟然和夫人说了自己的感受,“心里的小鹿乱撞”,从那一刻起,笔者真的认为梁启超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还有他的手术出现失误,甚至导致他的死亡,可是为了支持西医,免去中国人对西医的恐慌,坚决隐瞒了真相。他的这种大情怀让后人佩服不已。他的坦诚、率真也促成了这本《李鸿章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大度,对历史尊重的梁启超。[1] 梁启超.李鸿章传[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Z].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 马金科.论梁启超史学思想的时代性[J].河北学刊 ,1985,(1).
[4] 石莹丽.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史学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G210
A
1672-5832(2016)06-003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