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生活与幸福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952
柏 骞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浅议生活与幸福

  柏 骞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近来心绪颇不宁静,每念及当下诸多的凡尘纷扰、世事无常,总是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沉郁与迷茫。友人对此颇有异议,提议让我静下心来好生调整心态,听他一番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日子我累积了数量可观的负能量,而先前自以为的淡定从容在早已化为子虚乌有。友人听了我的烦恼沉吟片刻遂推荐我去看这本由李开复先生《向死而生——我的死亡学分》,还特意强调此物绝非一般市售畅销鸡汤。看来现在是有必要来一场和自我、自然、社会的和解了。

  听着名字我便有种一睹为快的冲动,在敬文图书馆找到这本书,也顺便了解了开复先生的背景,即兴阅读一番。兴之所至,思之所往,思绪交错中我仿佛看到时光往返交织穿梭,记忆一下回到了4月:现在才觉得那时候真可谓是无知者无畏,对于医生诊断结果我自是丝毫不介意,自以为不过是寻常寒性体质引起的那种吃几付药就能解决小问题,看着她那副危言耸听的架势,只觉得她要么是为了商业目的,要么就是有些小题大做了。然我却终究不免略有忐忑,于是我随意翻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某部医学专著,瞬间整个人都怔住了,而所谓的难得糊涂早已经被我抛弃的九霄云外了。稍微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疾病的转归大抵分痊愈、缠绵、后遗乃至死亡等几种,但疾病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正仿佛是已经在漫不经心的从一个十字路口中往高危地带方向走了许多步,对于一个女性而言这条不归路极可能需要用一辈子来买单。因着确诊所需的某些化验只有在特定时期才是可靠,时间一天天的飞逝,我的压力也随之与日俱增。而我心中也明白,若是已然确诊,或许过不了几天下来就可以平静的接受,而这种不确定的等待则更使人身心饱受煎熬。

  就像书中所说的,我和书中开复先生一样也在反问同样的问题:究竟犯什么错?为什么是我?早已经说不清是困惑、不甘、愤怒亦或是其他不知名情绪。当今时代正处于环境巨变、气候恶劣状况,因着自幼体弱多病的缘故,与开复先生不同的是我的饮食确是较为考究的,日常生活几乎也是及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通过开复先生字里行间高超的表达方式里,恍若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个天之骄子坠落成凡夫俗子后在生死边界苦苦挣扎,凭借自己的毅力与死亡交手,不但病情好转,而且实现生命的升华。看着他在病中感悟的那些在寻常时间无法发现的哲理,对生命意义也重新解读,一种身在绝境却又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同时也为我的狭隘而感到深深的惭愧。其实我是理解在当下社会世俗的价值体系下,追求“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之类并不为过,这些反而很具现实意义,它可以很衡量出一个人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而这些往深里讲也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虽说我并没有这么大野心与能力。看见开复先生病后感悟通过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在开复先生对于墓志铭的转变和反思中,不由得热泪盈眶:原来这个世间有这样一种纯粹的无私的博爱!诚然,纯粹的付出势必也会带来纯粹的快乐!这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礼遇。就像钱穆先生赠予其父李天民先生“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一样,人生理应有追而无求!正如开复先生在书中所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我非常认同开复先生的这个观点:人之一生为自己活,要去实践自己心中独特的梦想。如果一味地把追名逐利的世俗观念当做人生目标,势必会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生命的无常恰恰需要我们分辨出在有限的时光里孰轻孰重,然后花心思花精力去实现自己想成为的人、想做的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对于开复先生其对所修习的死亡学分总结里曾说我们需要一种“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和“体验人生,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的自我期许,“学会感恩,内心感受的平和与爱,从而内化为正能量”这份豁达的气度,反倒给我一种更适合我们一般大众读者的生活的感觉,语言也更“接地气”。一个人尤其是社会上成就卓著者,其往往花更少的时间用于家庭、朋友的相处,因此一旦发生意外时刻,更是追悔莫及。人生的最后评价取决于能否用最少的筹码玩出最精彩的游戏。祸福相依,无疑的是开复先生是个幸运儿,他重温了朋友,亲人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生命中爱,也是重新拥抱了全世界。巴菲特说过: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这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迪,我将会把它内化到我个人的生活中。

  别拿时间当成就的祭品,生活需要二八原则,这是开复先生总结他前半生经历所给出的金玉良言。但是在当下这种竞争激烈的人口爆炸时代,资质平庸的草根们倘若一味地追求安逸与享受,极有可能出现连给孩子买奶粉钱都不够的尴尬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本领立足,那他势必会被淘汰。当前社会有相当多的草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换人民币,晚年则反之。想想那些正在为理想奋斗的北漂族、蜗居族们,再返回头看当前诸多“鸡汤”强调的放下或是及时行乐亦之类的道德说教,尤其是以成功人现身说法的大彻大悟,试问如果当年他们没有那么努力,今天哪有他们说话的资格呢?而他们说的那种千帆过后的通透与豁达,或许正是对生命的回归和重新再认识,更是一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另一种返璞归真的飞跃,这也是我对大多数所谓“鸡汤”有所保留的原因。

  B82

  A

  1672-5832(2016)06-0012-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