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国内英汉韵律特征研究简要回顾
董 倩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工具的进步,韵律特征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领域。在二语习得及语言合成方面,把握韵律特征尤为重要。本文从两大方面简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对英汉韵律特征的研究,同时也希望对今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韵律;语调;英语习得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习得地道的英语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发音,韵律特征层面(如音高、响度、时长、语速、节奏和语调等)的错误同样也是导致中国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带有浓重汉语特点的重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学习者的语音练习主要针对音段层面,例如单个元音、辅音发音或者每个单词的发音。然而,任何语言都不能仅凭一个个音素或单词单独发音全面呈现。英语倾向于在重要音节和新信息上使用升调,表达已知信息或语句未结束时使用降调或平调。每一种语调都被赋予不同的语用意义。研究表明,不考虑其他口语表现因素,口语流利程度与可理解性50%的差异可由超音段特征来解释(Kang et al. 2010)由此可见,韵律特征习得在二语学习者的口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韵律特征的定义,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都曾提出各自观点。从广义上来说它指的是音高、音响、语速和节奏的变化,狭义上则指超音段特征。张家騄认为:传统上,韵律特征(美国常称之为超音段特征)主要包含音高、音强和时长等三个方面。而杨玉芳则指出韵律特征是一种音系结构,包括语调、重音和韵律成分的边界结构等,且往往通过音高、音响、时长等超音段韵律成分来实现。然而,关于韵律特征的定义虽众说纷纭,但均与音高、音强和时长等超音段特征有关。从认知与心理学角度来看,与韵律习得密切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是语言迁移理论(Odlin1989)。语言迁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母语负迁移影响”,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会借助或沿用母语的一些规则而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英语是典型的“重音节拍型”语言,而汉语是“音节节拍型”语言。英汉语不同的韵律特征导致英语二语学习者的韵律习得发生韵律负迁移现象。鉴于此,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二语语音习得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从韵律特征中的语调出发,简要综述相关研究。
目前对于韵律特征的研究大体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者们专注于对英语本族语或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韵律特征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将英语学习者的韵律习得特征与本族语者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而目前进行英汉对比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多。
曹仁松依据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分别总结汉语和英语的声调特点,从理论上指出了汉语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调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南通大学陈桦教授以实验语音学为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调核,调型和调群切分做过详细研究。调核是语调单位(调群)中最突显的音节,是信息焦点。调核位置不同,信息中心也随之发生变化。陈以 Crystal(1975)的调核约束理论 为依据,以 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 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无标记调核的比例低于本族语者,有时不能体现调群中最重要的信息; 在有标记调核中,非对比重音或新信息重音的语法项较多,尤其是人称代词的比例偏高,容易使信息焦点发生偏移。对调型的研究,她以 O’Connor 和 Arnold(1973)的 “英语十大调型” 为理论依据,以 8 名英国大学生的调型特点为参照标准,对 45 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基本调型掌握得较好,但体现说话者语气和态度的二级调型问题偏多; 平调、降调使用度; 调型使用混乱。以同样的方法,陈依托Halliday(1967)语调三重系统中的调群切分(Tonality),从调群切分的边界特点、调群与句法结构的吻合度、调群切分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 45 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调群切分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学习者的调群切分模式在边界指征、调群切分产生的语法含义上有较大差异,在与句法的吻合度的比例上虽大致相同,但在具体词汇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对于韵律与信息传递关系上有重要意义,但陈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来自方言区的英语习得者,与汉语普通话相比,他们的发音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能代表所有中国英语习得者,因此有待于将研究群体具体到有着共同发音特点的各方言区甚至更小的地区。在这方面,邵鹏飞,贾媛通过考察山东方言区的英语学习者和美国发音人的附加疑问句的语调特征差异,指出山东方言区英语学习者习得附加疑问句时,大部分不会使用升降调来区别语义,基本上是一味的使用升调,可能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明确附加疑问句的语调在语义语用上的区别。同样是方言区研究,王海艳通过声学实验,考察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朗读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即短语切分,重音分布和语调模式。作者选取来自哈尔滨 长春 沈阳和大连的16名英语学习者的朗读语料作为研究对象,并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4名美国人的相同语料进行比较,得出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偏误。以上两项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二语教学领域,确定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偏误,并呈现出偏误的具体细节。研究结果也可以应用于言语工程领域,对于句子合成和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对对比英语本族语者与英语习得者的韵律特征来说,有些研究将究对象分的更为细致。郭莹和段树萍运用 3T 理论(调群切分,调核位置和声调)(Halliday,1967; Wells,2006)来分别分析英语标准发音人,汉语标准发音人和中国二语学习者的陈述句及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结构,主要回答了英语陈述句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汉语陈述句及疑问句的韵律结构是什么,英汉陈述句疑问句韵律结构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以及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习得这两种句子的韵律结构。与此研究相近,朱爱明从听辨印象的和声学语音实验的角度研究了 12 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4 名标准汉语发音者和 4 名标准英式发音者朗读短文的调群切分模式。有助于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调群切分模式和中国二语习得者的调群习得状况。以上研究加入了对英语与汉语普通话的对比研究,对于探究母语对英语习得的迁移做出了重要铺垫。
对于英语韵律的相关研究,陈桦基于英国传统的英语语调系统(H alliday 的调群、调核、音调三大系统)及结构(调冠、调头、调核、调尾四个组成部分),分别对它们在声学上的体现进行了总结,对第二语言习得语音研究和语音学标注及研究有很大帮助。音高在英语语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表现语调的最基本要素,覃福森研究了英语语调群中核心调的音高变化和话语的整体语调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把握相邻音节之间的音高连接以及音高阶变差是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学习者必须进行重点练习的关键。韵律特征与语篇结构有着密切关系。陆国君,徐托通过实验得出各语调特征均与受试的口语表达成绩显著相关,并且能很好地预测其口语表达的效果,证实了语调特征与语篇结构、话语衔接之间的相关性。但语调与衔接如何相关联、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相关,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小结
本文主要从英汉对比研究和对单一语言研究(主要是英语)两大方面对目前国内学者韵律特征方面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英汉对比研究方面更广泛,对比较全面,而缺乏以第二语言习得背景下的对汉语和英语韵律特征的全面具体的研究,只有在对母语和目的语的韵律特征都清楚明确的情况下,母语迁移影响和对比研究才能更会有意义。而且目前对于方言区英语学习者的习得状况研究较少,大多也没有考虑到方言与标准普通话的差异,如何将实验中的语音学音系学等专业术语结果表述为大众理解的结论并能真真正正运用到二语教学等方面,也还需要更多思索。
[1] 陈桦.英语学习者朗读口语中的调核位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陈桦.中国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调群切分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
董倩(1989—),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在读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应用语言学。
H313
A
1672-5832(2016)05-025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