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防人之心不可有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318
鲍鹏山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逆诈”就是说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不事先怀疑他的动机。

  君子坦荡荡,自己内心光明的人,也会倾向于把别人想像成一个好人———这就叫“不逆诈”。

  “不亿不信”———“亿”就是臆测———不预先臆想别人是不诚实的骗子。

  对人做有罪推定,法律尚且不允许,更何况道德?

  问题还不在此。

  一个人如果老是用猜疑的眼光、防范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仅会让人反感、丢掉机会、失去朋友,更会失去良好的心境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是信任别人的,是坦诚的。

  有人担心对别人的信任和坦诚会让自己上当受骗,如果说得极端一点:人这一生,被骗几次又能怎样?

  一生都坦坦荡荡,一生都不猜疑别人,内心充满阳光,至少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偶然被骗几次又如何呢?我们总不能变成套中人。

  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天天想着出门戴个口罩,撑把雨伞,防范风吹日晒的。

  为了有可能发生的一两次不感冒,天天戴着戴着口罩,划得来吗?

  同理,为了可能有的一两次受骗,我们一辈子畏畏缩缩,一辈子小心翼翼,划得来吗?

  被骗几次,不会有多大损失。

  人生最大的损失,恰恰是为了防止可能被骗,终身做了套中人,这样丧失的东西就太多了。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句话实际上强调的,是后半句“防人之心不可无”。

  其实,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废话,后半句是错误的坏话。

  “害人之心”当然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提倡。

  因为有这样心态的人,自己就可能是一个坏人。

  你愿意和一个整天把你当坏人防着的人交朋友吗?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是非常糟糕的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防人之心”比“害人之心”更加糟糕。

  “害人之心”往往只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对特定的人而起,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对所有人都有加害之心。

  所以,“害人之心”只是针对某些特定对象。

  即便是十足的坏人,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害人。

  抢银行的人,在商店,他还是掏钱买商品,他不会在任何地方都用抢劫的手段获取所需———否则他根本就无需抢银行,直言之,抢银行本身,恰恰说明了,他想用一次犯罪,来换取绝大多数时间的守法生存。

  但防人之心不同。

  它的特點就是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防范所有人。

  一个人要在一辈子的所有时间和所有空间里防范所有人,岂不是把自己的生活毁了?

  如果我们在全社会提倡“防人之心不可无”,结果便是,所有人都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防一切人,最后社会就变成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社会彻底分崩离析。

  上帝认为,在人所有的缺点里面,有一个缺点是最应该被原谅、被宽恕的———那就是:轻信。

  孔子和上帝,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是一致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选自《光明日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