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浅谈中学历史课程的组织形式
潘 鑫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历史课程的内容编制,首先需要解决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即课程内容是选择直线式还是螺旋式。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的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有效而又合理的历史课程内容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组织形式;直线式;螺旋式
1 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编制的发展
关于历史课程设置的形式问题,长期存在着“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排列形式的争议。直线式课程是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课程内容按照前后相连、循序渐进。而螺旋式课程,也称为圆周式课程,是指同一课程的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提升难度。螺旋式课程不仅关系到知识的纵向整合,而且关系到横向的整合或广度的增加。两种形式的历史课程,在建国后的中学课程计划中都曾出现过。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我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呈“直线式”排列,中国历史仅在初中阶段设置,高一年级设置世界历史课。然而,这种“直线式”排列历史课程缺乏相对的完整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1986年国家教委对初中历史课程作了改革,采用“螺旋式”形式设置历史课程,初一和初二第一学期设置中国历史课,初二第二学期设置世界历史课。九十年代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初一、初二年级设置中国历史课,初三年级设置世界历史课,其中的中国历史较详。不但彻底解决了初中毕业的学生能系统地学完中外历史,而且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中外历史打下了基础。因此我国普通中学历史课程设置采用“螺旋式”形式排列,这是历史课程改革方向的重点。
2 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直线式和螺旋式
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知识性的课程,我国中学包含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因此,中学课程的编制既要考虑初高中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初高中各自的阶段性,还要考虑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在初中阶段历史课时少,考试开卷,以致学生在考试时拿着教师整理的笔记照抄,到了高中阶段却对历史基本史实和线索模糊不清。此外初中教科书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课程标准对很多历史事件或概念不作介绍,也只是要求学生“了解”,但是高中历史知识理论性较强,在有限且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掌握这些专业性强且枯燥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1 直线式课程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必修课从亚洲、欧洲、美洲到非洲,讲述各洲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其优点显而易见,即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清晰的认知,对历史时间、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掌握上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的课程门类繁多,很容易变成挤压式教学,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遇到学习障碍,对所学历史知识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会导致历史史实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后期历史知识的学习。而且初高中的教学相对而言是自成系统,学生很容易将两个阶段的历史学习割裂开来,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内在的知识联系。历史学科知识的广泛性,既使得高中的历史教学难度加大,也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初、高中并不是一体化教学的学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通史,而高中继续直线实行式教学,所有知识点再学习一遍,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就不能受到完整的历史教育。
2.2 螺旋式课程
螺旋式教学,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其课程不仅关系到知识的纵向整合,而且关系到横向的整合或广度的增加。在不同的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螺旋式的课程编排注重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更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此外,螺旋式课程还比较适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尤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中等教育的双轨制教学。对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但是螺旋式教学会遇到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问题、历史知识点的选择、链接问题,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又要顾及到知识是否联接和重复。螺旋式课程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历史知识的重复和冗杂。因此要注重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时序性和系统性,避免与初中历史教科书形成简单的重复。
3 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认识
中学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排要遵循历史的发展线索,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整合,使历史知识的叙述更为流畅。我国当前所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还仅仅是以我国中学原有的历史课程体系为基础进行的改造。因此作者认为历史课程内容在保持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的基础上,精选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史实,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构建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因此对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历史课程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要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历史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历史知识,不断学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历史学习课程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训练,把握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1] 陈志刚、翟霄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84页。
[2] 潘洪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9-100页。
[3]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5 页。
潘鑫,女,硕士,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G633.5
A
1672-5832(2017)08-024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