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浅析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设计
——以一套滨水湿地公园设计为例
王星皓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滨水湿地环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几乎成为所有生命形式起源的载体。随着城市生态的恶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生态的保护和恢复问题,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环境作为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区域内营建生态型、人文型、景观型的滨水湿地,必将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一个滨水湿地公园方案来进行对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的分析。
城市滨水景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
1 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概要
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是城市滨水景观的一种类型,处于城市水体与陆地过度地带,具有自然滨水湿地的部分特征;多是在城市中原有保留或残存的滨水湿地基址上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滨水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和生态过程,把自然滨水湿地恢复或缩移、摹拟在城市基址上,进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天然野趣的滨水湿地景观系统;将城市滨水湿地保护和利用相统一,融合自然生态、文脉沿革、历史文化、景观营造等要素的绿色景观体系;是具有生态、人文、景观、科教等多种功能的城市景观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也是在城市区域内的从不同的空间组织层次上,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学、湿地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以及工程措施,营造具有自然滨水湿地结构、功能、特点及性质的拟自然滨水湿地,使之能满足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要求。
2 案例分析
2.1 基地位置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又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而雅称“雁城”。本案例位于湖南省衡阳市高新区,面积约1.5万平方米,距离市政府直线距离2.6千米,城市未来南部发展,项目地具有重大潜力。
2.1 设计原则
(1)以简洁明快的手法去表现生态原生的景观形态,着重强调栽植、以及生态系统的重建。在植物配置上,充分运用本地适生植物,以提高植物成活率为前提,充分注重长期景观效果。
(2)着重统一整个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注重局部空间的细节设计.在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少而精,以天然的元素,如日光、水,植被、水以及气流来柔化构筑物与场地的关系.
(3)开发景观洼地,对雨水的地表径流进行合理引导,建立区域内小生态环境。
(4)建立候鸟等野生动物长廊和聚集地,作为开发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2.2 策略框架
整体概念的来源是地块所处位置的特色——大雁。本案以大雁的形态进行变形为基地内水的形状,进而贯穿全园的主要景观轴线,并围绕这个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几个功能分区与水系的交融,形成“二轴、六区、多点”的景观格局。两轴为横竖两条轴线,节点分布在两条轴线上,主要节点位于两条轴线的交汇处。六区分别为入口景观区、休闲娱乐区、湿地保育区、生态观赏区、休闲漫步区以及管理服务区。多点为各个小的景点为位于公园各处,沿湿地水岸分布着各个小节点,从主入口的年轮广场进入公园,沿水岸依次为月华方舟(中心广场),凝彩轩(休闲平台),蓝风翠影(小广场),众芳居,回眸观景台,悦目台,听鼓桥,岁月如歌(休闲广场)等节点。
2.3 细部设计
衡阳除了雁文化,花鼓戏也是一大特色,本方案将花鼓戏这一特色应用于细部设计之中,例如听鼓桥,花鼓戏文化广场等通过艺术的加工对她们进行纪念与重塑,充分反映衡阳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历史脉络,形成本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形态。本方案采取三种水系驳岸设计,均为自然式。
2.4 植物配植
本方案利用人工群落和自然群落,营造了不同植物的空间模式。
(1)由低矮灌木、地被植物构成开敞的群落空间。如水边的绿化,水面的视线开阔,风景宜人。
(2)有层次感的人工混交林群落景观构成了半开敞的空间: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和草本。这种空间模式,生态效益好,可进入性差,游人只能观赏,留有通透的视线,而空间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
(3)自然情趣的自然混交林景观:以乔木、灌木为主,野趣十足。空间视线受阻
(4)以乔木为背景的开敞空间:以乔木为背景,开阔的草坪为前景,为多种活动的发生创造了空间场所。
(5)组团式、图案式的人工群落:以色叶灌木和四季花卉为主,成为强烈的焦点或产生一定的韵律美,实现其引导功能。
本方案主要植物有:
沉水植物:金鱼藻、茨藻、眼子菜、狐尾藻。浮水植物:浮萍、槐叶萍、野菱、睡莲。挺水植物:芦苇、灯心草、水葱。滨岸草本、灌木:狗尾草、驴蹄草、射干、鸢尾。滨岸乔木:垂柳、枫杨、苦楝、水杉。
3 结语
通过这套湖南衡阳雁鸣溪湿地花园的方案设计使我对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因处在城市区域内而体现出人文特征,使得滨水湿地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感属性,所以设计形式主要有滨水湿地环境的场所精神、场地特征、哲学意蕴、湿地文化、历史文脉传承等。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中,应当把这些人文特征与方案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注重滨水湿地的景观性塑造,空间体系多样化、多元化。[1] 马斌.城市公园滨水环境的生态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曾晓阳.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设计[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1998
[5]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J],2000
TU98
A
1672-5832(2017)08-0187-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