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浅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声、情之间的关系
张 静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歌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感情,倾诉内心感受的一种声音艺术,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在声乐演唱中,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声音是传情的手段,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字、声、情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为情感表达服务。
民族声乐;字、声、情;歌唱语言
我国民族声乐,植根于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土壤,始终选择和坚持立足于民族的语言、音乐和民族审美的基点。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就概括得出了“字、声、情、味、表、养、象”这七字标准,虽然语言极为精炼,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深度和广度上体现民族声乐艺术的整体面貌。本文主要从字、声、情这三个方面来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字——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是以汉字为语言基础的歌唱艺术。这种文字的读法受不同地域的影响也变得不同,为了便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从而制定了普通话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我们的民族声乐歌唱语言就是建立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字语言体系上的。1.1 汉字语音音节的构成。汉语音节从构成说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其中韵母部分最复杂。在由三个音素构成的韵母中,中间的发音最响亮的音素叫韵腹;韵腹前面的音素叫韵头,也叫介音;韵腹后面的音素叫韵尾,它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另外汉语语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声调,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现代汉语将声调划分为四声,分别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
1.2 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声母根据在舌位震动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七类。包括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z c s、舌尖中音:d t n l、舌尖后音:zh ch sh r、舌面音:j q x、舌根音:ɡ k h。在这七类当中仅只有三个舌根音的发声位置是靠后的,而其他的几类发生位置都在口腔前半部分形成。韵母可以按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型的不同分为四类,简称“四呼”,分别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类,四呼是由韵头和韵腹的特点决定的。
1.3 歌唱语言与“吐字归音”。“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理论中提及咬字方法时所用的一个术语。它从汉语音节特点出发,把一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阶段,吐字归音是口腔控制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从出字开始,经过立字到归音,会形成一个“枣核”的形状,字头、字尾各为一端,字腹则为核心。例如“快”(kuai)发音的三个阶段依次是k-u-ai,其中k为字头,u为字腹,ai为字尾。吐字归音在歌唱中的运用,可以使字音清晰、圆润,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2 声——民族声乐演唱的支柱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2.1 歌唱的呼吸。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不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为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唱歌时需要强弱、深浅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活,是后天训练出来的。歌唱的呼吸通过吸气和呼气来完成,吸气是由横膈膜控制,呼气则是由腰腹部肌肉控制,一吸一呼的协调配合是良好的歌唱前提。
2.2 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流通过声门,流速增大气压减小,使两叶声带发生碰撞产生基因,当这个微弱的基因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后,就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产生泛音。因此,它对声音起着修饰、美化作用,从而产生宏亮、圆润、优美、悦耳的听觉效果。共鸣腔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歌唱就是靠调节这三个腔体与声带的共振大小关系来产生美好悦耳的歌声。
2.3 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发声要有科学的方法,要符合人的生理规律,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通过气息震动而产生声音。吸气时喉头位置下落,小舌头、软腭上抬,声带完全闭合,声带本身不发声,由气息通过发音通道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再经过共鸣加以美化和增强。
3 情——民族声乐演唱的灵魂
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歌曲感情的表现,做到声与情的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完美的艺术表现,使听众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进而产生情感共鸣。3.1 民族声乐演唱中“情”。情感来源于演唱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表达的意境、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曲式的分析来获得初步感知,并通过演唱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服装和舞台布置来获得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演唱者运用声音把情感转换成人们能感受到的有知觉的东西,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唤起生活体验,把情感表现需要的精神特征激发出来,并渗透到优美的声音中去,这就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
3.2 对情感的获取。要想获得歌中之情,演唱者要深刻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体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情境,及人物的性情、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理活动。当然,对作品的旋律风格和艺术表现的探究的了解也尤为重要,词的喜怒哀乐直接引导着曲的走向,在演唱中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对情感的表达要有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度也就歪曲了作品的本质,所以要求演唱者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修养等。
3.3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可以说情感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不管是对歌词的理解还是对声音的处理,其最终的的目的都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的。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是唱情还是唱声,也是声乐界历来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也许这就是促使声乐发展的两个侧面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更加清晰地从侧面概括了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当演唱者拿到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清晰的咬字吐字、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良好的节奏感、自如的运腔、对情感的处理,那么歌声一定是甜美动人的,同时也会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1]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 冯继.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字与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1.
J605
A
1672-5832(2017)08-015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