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谢启昆生平、著述考论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362
武 建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谢启昆生平、著述考论

  武 建

  (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谢启昆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政治上,为官清廉,治政有声,受乾隆、嘉庆“特达之知”,官至巡抚高位;学问上,组织编纂的《小学考》、《西魏书》、《史籍考》、《广西通志》,影响深远。本文对其生平和著述的考论,将襄助对谢启昆的进一步研究。

  谢启昆;生平;著述考论

  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1],江西南康县(即今日赣州市南康区)[2]人。曾祖谢茂伟,祖父谢希安,父谢恩荐。

  乾隆十五年(1750年),谢启昆14岁,娶李姓女为妻[3]。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秀才。与兄颖园同受知于南康知县葛怀谷。[4]后谢就学于南昌豫章书院。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谢启昆肄业于豫章书院。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谢启昆在南昌参加乡试,以第八名成绩中举。是年,江西乡试副主考官为翁方纲,后成为谢启昆一生座师。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在京参加会试,考中。同年为赵翼。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4月21日,太和殿殿试,中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5]据《南康县志》载:谢启昆“殿试二甲,朝考钦取第一,引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散馆考试[6]。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担任河南省乡试正考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同考官”而“分校礼闱”。“两拔擢称得士,京察列一等记名,以府道用。”[7]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镇江府知府。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谢启昆调任扬州知府。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在“一柱楼诗案”中“办理迟延”,谢启昆被押解进京,后以钱“赎罪”,重回扬州任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经两江总督萨载奏请,留任江南,后改宁国府知府。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谢母去世。10月18日,谢启昆从宣州回家奔丧。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谢举家迁往南昌,购置“苏潭”别墅。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奉命提督江西学政。随翁方纲一同来的,还有胡虔[8]。谢启昆与胡虔有补修《魏书》之约。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南昌知府陈兰森设志局于南昌县学,“延访士绅名宿,于戊申春重为置局”[9],以谢启昆为总修,胡虔等人分修。南昌府志历时一年,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春编纂完成。同年,谢启昆主讲白鹿洞书院,教龄约四个多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谢启昆赴京召见。后发往江南,仍以知府见用。未及上任,改江南河库道道员,兼辖苇荡营。据《南康县志》载,当其离任时,“除左右运正额外,补旧欠至数十万”[10],并在吏部对官员的考核中表现优异,升浙江按察使。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从淮安启程,于中秋节抵达杭州任所。浙按任上,首先废止了浙江强迫裕之户充当保长借机盘剥的苛政,其次为编纂《西魏书》[11]和《小学考》[12]。

  乾隆六十年(1795年),谢被任命为山西布政使。到任,着手清查亏欠。在山西一年,府库充盈。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十日,谢启昆到任浙江布政使。政治上,勘察风灾、火灾及废止阻葬恶习。学术上,编纂《小学考》和《史籍考》。

  《小学考》仅用了一年时间,在嘉庆三年即告完成。“仆所作《小学考》昨甫脱稿,《史籍考》年内亦可告竣。书籍友朋此间最盛,仆之复来浙江,所得惟此耳。”[13]《史籍考》是清代史学史上的大事。其由周震荣[14]倡议,章学诚[15]力主,牵涉毕沅、谢启昆、潘锡恩、胡虔、许翰等几代学者和官员,期间几遭波折,成书三百二十五卷,却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嘉庆三年(1798年),谢启昆招章学诚入幕,继续《史籍考》的编纂,但很快因与谢的思想不和而被迫退出了《史籍考》的编纂圈。嘉庆三年,谢启昆在府署辟兑丽轩,与胡虔等编纂《史籍考》,进度很快。到嘉庆四年,给孙星衍的信中称,“毕宫保《史籍考》之稿将次零散,仆为重加整理,更益以文澜阁《四库全书》,取材颇富,视旧稿不啻四倍之,腊底粗成五百余卷,修饰讨论犹有待焉。”[16]

  谢启昆接替毕沅编纂《史籍考》,本是一件好事,但学术界却悄悄出现了“章学诚倒卖文稿”的流言。章氏受到了攻讦,谢为地方大员,流言蜚语并未直接指向他,但想必是有一定影响的。尽管有人认为,谢是因去广西赴任而不得不放弃了《史籍考》的编纂,但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17]同年,谢启昆个人诗集十卷本《树经堂诗集初集》整理完成。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驾崩,嘉庆亲政。谢启昆赴京觐见,被任命为广西巡抚。同年9月,谢南下广西。广西巡抚任上为谢一生之辉煌时期。政治上:清理积案、安抚土司、弥补亏空;经济上:施行贫困救助、奖励开垦、修筑河堤;军事上:重武举、勤练兵、出兵镇“匪”;教育上:整修书院,严格乡试;文化上:编修《广西通志》;治安上:禁逋逃,保境安民。

  谢启昆主修《广西通志》,意义极大。广西“省志自雍正初创修,关七十余年。公余搜罗散轶,续辑成书。”[18]同时,内容丰富,体例新颖,为省志楷模。董沛修江西志,依访谢志,称“谢蕴山广西通志体例最善……阮文达广东志从之,是书用其例。”[19]

  嘉庆七年(1872年)6月,广西大旱,谢启昆步行祷雨中暑,一病不起。6月22日,病死广西任所,时年66岁。

  嘉庆帝“钦赐帑银三千两归葬,准入城治丧,命江西巡抚代祭。”并发上谕: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启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钦此!

  在历史学家们看来,嘉庆与其父祖相比,是一位平庸天子,既无政治胆略又乏革新精神。然而,嘉庆偏偏又是渴望有所作为的君主,其亲政伊始,便铲掉了大贪官和珅,终其一生,奉行节俭。所以,像谢启昆这样廉洁而又具治赋才干的学者型官员被重用也在情理之中。同时,谢启昆嗜好文学,受时代养士风气的影响,其府署成为乾嘉年间重要的学人幕府之一。[20]“扶养士气主持风雅者数年”[21]。

  [1] 一说为“字良璧,号蕴山。”见清同治11年版《南康县志》卷十一艺文志。而同部县志卷八人物卷称“字蕴山”。本身已出现矛盾。姚鼐作《广西巡抚谢公墓志铭》称“字蕴山”。因谢与姚鼐交善,且亲嘱其子使鼐为墓志铭,则鼐之说可信。

  [2] 另一说称谢启昆出生于南康府,其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以钱钟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为代表。但谢氏在诗文集中屡次提及“苏步坊”,迁居南昌后别墅亦以“苏潭”为纪念,而“苏步坊”就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

  [3] 关于谢启昆婚姻及子女情况,结合姚鼐《广西巡抚谢公墓志铭》,考述如下:先娶李氏,生女;继娶刘氏,生子谢学增;侧室四人,分别为卢氏、卫氏、管氏、高氏。后得姬妾姚秀英(字云卿,吴县人,《名媛诗话》称其“诗极清俊”)。卢氏生子谢学崇、谢学垧;卫氏生子谢学培;管氏生女三;高氏生女一。谢学增,嘉庆四年溺水卒,时年二十,有子振晋;谢学崇,嘉庆七年进士,入翰林院庶,授编修。嘉庆十五年,记名以道府用。戊辰分校礼闱。曾官大梁。乙酉改官乞假南归,庚辰春解组。有子谢质卿,道光二十六年丙午,高中顺天榜。出任长安。咸丰庚申五年,序《亦园诗剩》;谢学垧,字牧之,监生,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广东潮州知府,河南粮储道。

  [4] 葛淳,字怀古,浙江秀水县进士,乾隆十四年,任南康知县。

  [5] 关于谢启昆会试、殿试、朝考及散馆考试时间存在争议。问题症结在于“贡士”“进士”及殿试、朝考的概念问题。据张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会试中榜为贡士,之后参加殿试称进士,朝考后授予官职。谢启昆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参加会试中榜无疑,而此时并不能称之为进士,其参加殿试的时间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4月21日,为二甲,后经朝考钦取第一,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所以无疑:谢启昆于乾隆二十四年乡试中举,二十五年会试,二十六年殿试中进士,同年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6] 沈恩华《南康县志》谢中丞蕴山传载:谢启昆“丙午散馆考列第二,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兼协修记注官,戊子廷试,充本衙门撰文。”姚鼐《广西巡抚谢公墓志铭并序》亦称:“乾隆三十一年授编修,既而充国史纂修官。”这两种说法均认同谢启昆散馆考试是在会试后的第六年,或入翰林后的第五年,在乾隆三十一年转为正式翰林院编修。

  [7] 沈恩华:《南康县志》,卷十一,清同治11年。

  [8] 胡虔为姚鼐高足。据方东树《考磐集文录》卷九《先友记》,“胡虔……家贫,客游为养。乾隆丙午年,翁学士方纲视学江西,君在其幕。时南康谢公启昆居忧在籍,因得与订交。”基本史实正确,然而谢启昆此刻却并非在丁忧。他的母亲于1781年去世,丁忧三年,最迟在1784年服阙,而此时已经到了1786年了。尚小明《胡虔生平系年》解释说,谢启昆是因病留在本籍。概参之翁方纲诗“闲云竟出山,岂不友朋畏。”下注:“时蕴山方养疴里居”(《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三,清刻本)而我们分析其在这段时间内的诗文,并未看出养病的任何可能性。且从此阶段谢启昆诗作看,其盼望出仕的心情明显。如《癸卯十一月八日冒雪至西湖》:“画桡轻泛雪晴天,我与湖山信有缘。他日皇恩容小住,鸿泥留印六桥边。”而老师翁方纲对其的鼓励和期许亦至为殷切:“苏潭正有闲云在,只恐闲云又出山。”

  [9] 陈兰森:《南昌府志·序》。清,乾隆54年。

  [10] 沈恩华:《南康县志》,卷十一,清同治11年。

  [11] 《西魏书》的编纂是由谢启昆倡导与主持,而同样参与到其中并做了相当努力的是胡虔。这种说法,张振广的硕士论文《胡虔学术研究》阐述得比较详细,笔者采取这种观点。1794年,谢启昆调任浙江按察使,在府署修筑“补史亭”,胡虔亦来到杭州,继续编纂此书,到1795年正月,《西魏书》正式脱稿。

  [12] 《小学考》,原名《广经义考》,是为补清朱彝尊《经义考》中形声训诂书之阙略而作。共计五十卷,总计收书一千一百八十种。《小学考》的编纂创意肇始于谢的老师翁方纲。谢启昆在《小学考序》中说:“秀水朱氏撰《经义考》,有功经学甚巨,但止详尔雅,余并阙如。吾师学士覃溪先生作补正,又欲广小学一门,时为余言之。”其《新作广经义考斋既成赋诗记事》,讲到“裒辑始甲寅,我初来此地。嘉肺有余清,笔研多同契。朱轓忽西行,一载疏编记。量移喜再临,故人重把臂。”这首写于1797年的诗歌,透露出了这么几个信息,首先,《小学考》的编纂或搜集资料确实开始于1794年,出任浙江按察使时。其次,当1795年,谢调任山西布政使时,《小学考》的编辑工作停止了,直到1797,重回浙江,才得以继续。最后,谢启昆的《小学考》着实得到了同仁的帮助。这两位同仁就是他在序中所说的,胡虔和陈鳣。“助为辑录者,桐城胡征君虔及海宁陈鳣。鳣,余所举士也。”(《小学考》谢启昆自序)。

  [13] (清)谢启昆:《树经堂文集》,卷三,二十七页,清嘉庆刻本。

  [14] 周震荣,字青在,永清县令。《章氏遗书》称其“购书都市,兼车累箧,或借抄馆阁,县吏无事,多役使缮书。一时文墨之士,闻风过访。”周震荣常常接济经济拮据的章学诚,并给他推荐出路。这本《史籍考》的编纂构想,就源于他,而且也是他向毕沅推荐的章学诚。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靠周震荣的牵线,章学诚在河南巡抚毕沅的协助下开始编纂《史籍考》。但是几年下来,《史籍考》并未取得很大进展。对于《史籍考》的首倡者,学界一直认为是章学诚,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乔治忠教授考证为周震荣。录此。

  [15]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是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学问不合时好,清高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6] (清)谢启昆:《树经堂文集》,卷四,一页,清嘉庆刻本。

  [17] 《史籍考》确实是一项有学术价值的工作,且谢已经明确地说,《史籍考》的编纂已接近完成。并且,纵观谢启昆诗文集,后续几乎从未提及《史籍考》。那几乎只有一种可能,《史籍考》影响到了谢的个人声誉。关于《史籍考》的编纂始末,乔治忠教授有相关论述。

  [18]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六十一,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19] (清)董沛:《六一山房诗集》,诗续集卷五,清同治十三年刻增修本。

  [20]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清乾隆六十年自然盦刻本。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编号:YCX14A001

  武建(1988-),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文学硕士,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G256

  A

  1672-5832(2016)03-0228-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