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针对教学目的,做到一打一准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梁 愿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提问是众多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其实,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中如果将提问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搭起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桥梁。掌握了这门艺术,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课堂导向;提问要点教学策略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课堂教学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其实,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课堂提问也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研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全面提升课堂效率,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1 提问的目的性尤为重要。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围绕这个教学目标逐步展开,都是为这个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真正解决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可是,往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以下的现象。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将课文自己读一遍。”好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一课堂中经常出现的要求,我们想想,朗读的要求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朗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很明显,这位老师是没有给同学们明确的。再如:
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几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加之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读出感情,很机械地将文字读出来。然而,同学们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虽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匆匆而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为了满足形式,像这样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甚至习以为常。
2 提问要切合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
老师们的提问首先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要掌握适度,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从现在的具体学情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学情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们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诊断评价,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的具体情况,据此设计提问。所设计的提问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情况,即达到最近发展区,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老师在教《西门豹》时,学生对西门豹为何要为破出迷行作如此多的前期铺垫工作很不理解,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为什么西门豹不直接惩治巫婆和乡绅?”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老师再问学生:“如果直接惩治会有什么结果?”和前面情况进行比较。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这样才能彻底让老百姓相信巫婆是骗人的,以前祭祀河神的做法是错误的。”3 提问切忌长驱直入,要婉转回环。
课堂的提问不要直来直去,否则对学生的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有所触动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4 深度要对学生思维有适度挑战。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5 提问要对学生思维有所拓展。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不要局限在圈定的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中,她就设计了一个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的问题:“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田忌转败为胜,那么其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还可以有其它的方法帮助田忌胜出比赛吗?”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就很大了,正所谓“十个读者就有十个哈姆雷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田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田忌身上的各种好的品质就能够被学生们总结出来。并且通过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操作,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田忌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总之,教育是明天的理想和希望,基础教育是通向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G623.2
A
1672-5832(2017)08-011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