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英语教学课堂建模:原型与模型的关系
——以ST、CPC模型为例
方 藤 陈梁怡 倪晶飞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课堂建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围绕英语教学中原型与模型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课堂建模的基本定义,原型模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ST和CPC模型为例分别阐释对原型的处理。针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原型与模型间的转换与替换,实现高效、自主、活跃的课堂氛围。
原型;模型;建模;ST模型;CPC模型
1 课堂建模基本含义
课堂教学建模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可理解为支架式教学。教学应当是搭建一个支架,支持学生建构自己的过程,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型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输入输出过程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来说,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典型课程如“听说课”“读写课”等都有一定的典型操作模式,如“由说到写、由读到写、听说结合”等构建思路。
课堂建模形式可以根据典型教学模式开展,也可由教学者自己改良创造,但必须依据合理的正确的教学理论和符合学生发展心理学的信息处理方式。课堂建模的相应理论支持学说有:支架学说、建构主义、认知科学的最近发展区等。
2 建模中原型与模型的关系
原型的学习对象是学生;学习过程是方法;学习材料是教材。建模的模型即对学生、教材和过程三种类型困难的处理和设计。2.1 建模是对原型的处理。建模是对原型的处理进入现场问题解决型过程。教材中的各种词汇语法知识点等一系列教学任务,是我们需要处理的原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相应模型和教学模式将文本内容进行拆分,提取,组合,转化,归纳等根据一定组织原理将上课内容进行简化重组。
在课堂现场教学过程,依据学生实际学情和状况,基于一定模式和框架,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适时并且适当微调或调整教学模型,处理并解决现场显现的相应问题。一般可采取分解困难的形式,将大任务转换成小任务,大难题变成小难题。
因此,建模不仅仅是依照一定教学模型处理原型,应当考虑各种实际的现场的因素,学习过程和学习对象这两者中的不稳定因素是对教学者的一大挑战。
2.2 模型是对原型的简化处理。模型作用于原型,是对原型的简化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简化并非单纯意义的简单化,而是简明化地处理课本,问题简单化,简单而又深刻,聚焦能力强,关注并提取主干知识点处理到模型当中去。
模型不仅仅是简化了原型,更可能在理论上释义原型。因此模型是以相应理论知识为支撑的有效处理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产生带有教学者自身风格特色的但前提是合理的发挥与创新,而不是教学者的异想天开,随心所欲。
例如,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ST 原理中第二环节学生自己建构语境的过程就是一个高效的情境中交际过程和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input。
2.3 原型与模型关系处理中的几个要点:1)简单而言,课堂建模式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会不会说,会不会写。2)教材、学生与过程三类困难中最重要的困难是学生的困难,即学习主体的困难,因此学生的学情十分重要。3)解决三类困难时要对诸因素进行分解:如单词词组在语境中分解。4)学习结果多元化:依据学生情况多元处理模型,要有灵活开发实际的教学思维。
3 结合两种模型阐述其对原型的处理
3.1 ST模型对原型的处理。ST分别指Substitution和Transformation,即替换类型设计和转换语境设计,是一个具有显著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典型英语教学模型。教师在创建ST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投入课堂实践时,需要及时检验教学模型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检验方法(check list):
对话框设计是否完善;学生是否理解;替换类型是否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每个人都能产生语境(其中包括差生);考点练习和现场测试成果。
如若以上几点都达成良好效果,则ST建模成功。
比如在以语法知识点为处理原型的ST模型中,教师在备课中事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要点,以此为目标创设涵盖相应语法结构的上下文情境。学生模仿教师的对话框范例依据替换词进行第二环节的自行创设即第一步知识点运用,虽然此时学生还不知道为何要这样运用,通过同伴和小组间连续的substitution drills 和transformation drills,学生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固定式的语法点运用模型,记忆的是语境,而不是生硬的语法点。
3.2 CPC模型对原型的处理。CPC模型是由Connection、Point、Connection组成的网状写作模型,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典型的Intake过程。
Connection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可理解为Coherence,即使文章连贯成整体,锻炼学生语篇衔接能力的关联词。
Points部分是上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将课文主要信息,关键语言点处理成问题Question形式,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或概括出相应答案,自己形成points,再由老师呈现在黑板上,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的灌输知识点或直接呈现在黑板上进行input。学生在此基础上依靠辅助的Connection Words连词成句,连句成篇。因此与Points无关的问题教师应当少问或不问。
CPC模型一般处理的原型为语篇阅读,简单来说,运用CPC模型时,教师拿到一篇原型,就要考虑将文章进行拆分,拆分成单个的语境和情景,再考虑用合适的关联词进行Connect。进行前期拆分原型时,教学者的依据上下文和语篇情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连接词将独立的情境连贯起来,连词成句再连句成文。将原型处理成了简明深刻的网状写作模型,展现在黑板上的部分都是要点,是学生形成语篇写作的主干框架。
4 小结
优秀的课堂教学建模要始终把握好两个方向:一是宏观上的结构框架,突出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的处理;二是微观上的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合理性基础上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总而言之,课堂建模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建模要以会话和写作为前提,学生会连续地说,连续地写,意义建构完成。因此运用模型处理原型这一智慧技能时,要时刻结合意义建构目标树立框架结构,并考虑学情施以精细的教学处理。G420
A
1672-5832(2017)08-011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