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调查
邵嘉伟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描述性研究等方法,研究了在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局面下的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出以下结果: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体育课安全隐患频发;高效体育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体育课程选择制度不够灵活;教学改革目标和基本问题认识不够清晰;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体育课程难以落实,体育活动无法保证等。
大学生;体质下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根据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以来课上跑步猝死事件频发(2012年4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信系大二学生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倒,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2012年11月成都大学一名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是猝死;2012年12月13日,常州工程技术学院一名王姓男同学,跑完1000米后猝死;2012年12月23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集美分校,一女学生在操场跑步是突然晕倒,呼吸心跳突然骤停;2013年9月5日浙江绍兴一名学生在体育课慢跑中心跳突然停止,经抢救后无效死亡;2014年2月26日下午,海宁南苑中学一名女学生在参加800米途中晕倒,口吐白沫,后抢救无效离世。2012年11月28日,松江大学城东华大学校区,一名男学生跑完1000米后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后离世)1。多项案列说明“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许多体育老师的共鸣。因而本文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及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展开研究,论述了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体质情况,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鉴于以上研究现状,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体育课安全隐患频发;高效体育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体育课程选择制度不够灵活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倡导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体质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现有体育教育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因而体育课程改革是核心。学校体育要以目标体系为主,用目标统领教学内容,以目标规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学校和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时代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国家“健康中国”倡导的扶持下,有利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保证体质健康活动的落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达到确立学校体育的新地位。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学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体育课安全隐患频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关注学生的高考科目,体育被边缘化,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占。体育教学处于不被重视乃至可有可无的地位,以致造成了不良后果,“有关调查显示城市男孩每10位当中就有1位肥胖孩子;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低于日本同龄孩子身高;小学生近视率接近20%,初中生近视率达50%,高中生近视率约为70%,大学生近视率高达77%。2012年到2015年四年时间体育课已导致七名学生失去了生命,由此可看出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2]。
1.2 高效体育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
“我国《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高校体育教育应该设置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四种类型。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这对传统单一型的体育课程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还是比较陈旧,主要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运动项目知识、运动技术等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过多,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3]。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体育,体育锻炼的方法、方式以及竞赛方法与全民运动脱节,难以满足现阶段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影响高校大学生身体体质。
1.3 体育课程选择制度不够灵活
很多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由于选修的人比较多,大学生只能放弃选择其他课程,有些大学生特别喜欢某一课程,学校的规定只能选修一次,使得这些感兴趣的大学生不能深入学习该课程,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高校选课制度的僵硬,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打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4 体育课程难以落实,体育活动无法保证等
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单调,对学生专项技能不重视,沿用陈旧的教育模板,以教师为主导,强制要求学生依照教材进行锻炼。此种“命令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技术技能的掌握就变成了应试要求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亦会随着体育教学的结束而消失,恰好印证了“体育课教不会学生技术”的传闻。
1.5 教师能力未能与课改需求相适应
“十年课改存在的最大难题就是教师能力无法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换而言之,即为教师的综合能力储备未能与课改提出的新需求相适应”[4]。例如新课改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课程目标,其中对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领域而言,体育教师或教研人员却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知识储备;此外,目前大多体育教师的能力低,技能水平差,无法引导学完成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课什么人都能教。
2 结论与建议
2.1 建议(1)“构建以“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本”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2)改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结构
(3)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制定灵活的选课制度
(4)发挥体育课内外锻炼“主战场”作用,保证课程实效性
(5)增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创建良好的锻炼氛围
注释:
① 百度新闻
[1] 张慕浔,高校大学生体质现状及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2)
[2] 杨道飞,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04)
[3] 郭艳华.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8)
[4] 黄景东.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2,(12)
邵嘉伟(1994-),男,汉族,四川人,硕士在读,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训练学足球方向。
G807
A
1672-5832(2017)08-010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