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读《再别康桥》有感
侯云杰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第三次到访康桥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其也是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对徐志摩先生来说,第三次到访康桥的旅程实则是一场失意之旅,因为这时正处其人生低谷。因此,《再别康桥》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本文为读完《再别康桥》的有感之作。
《再别康桥》;情结;音乐美;意境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再被康桥》。自《再别康桥》创作问世以来,徐志摩先生的这一首至真至纯的诗作便因其饱含深情而复杂的情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1 诗歌的康桥情结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收/作别西天的云彩……”每读一次《再别康桥》,总有一种别样的情绪缭绕在心间,正如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影响着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第一次邂逅康桥是追随着哲学大家罗素从美国到了剑桥,也就是康桥,那时的徐志摩梦想着成为一名政治家,可是现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差异,徐志摩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政治家,却同很多名人成为了朋友,进行一些学术交流。在康桥,徐志摩的情感得以丰富和释放,生活趋于安定和平稳,直到1920年剑桥的冬天,林徽因宛如命中注定一样的出现在徐志摩眼前,只需一个眼神似乎便能明白对方的心意,徐志摩与林徽因一见钟情,彼此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只是彼时的徐志摩受传统的束缚,由父母包办婚姻,已经结婚,包办婚姻带来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徐志摩的内心,直到遇到了林徽因。徐志摩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喜欢一个人,什么是爱一个人,才情相当,情感相容,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在康桥展开,成为了康桥永恒的佳话。在康桥学习的两年是徐志摩最开心的时间,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得以转变,接受着康桥的洗礼,同时可以和狄更斯和罗素等名人交流进步,徐志摩快速的成长着,康桥的文化滋润着他的文化,康桥的风景洗涤着他的心灵,康桥的情感贴近着他的灵魂,似乎康桥与徐志摩之间多了一丝多不明道不清的关系,两者的气质都发生了相似的变化。康桥像春天的风,夏天的雨,冬天的暖阳一样一直养润着徐志摩的心灵,把他对生命、自然、理想的感悟融进了写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二次到康桥是短暂的旅途,与康桥匆匆一别,留下了《我所值得的康桥》,第三次到康桥,便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后一次到康桥,康桥像是徐志摩的母亲,可以给予他安慰,在写下《再别康桥》时,徐志摩正是人生失意的时间段,到康桥去寻找回忆,寻求安慰,可是直到徐志摩生命的尽头,他没能再去他魂牵梦绕的康桥,他轻轻的来,有轻轻的走了,挥一挥衣袖,作别他最爱的康桥。
2 《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都是新月诗派的成员,主要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认为“诗”是做出来的,诗应当具备音节、词藻、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通俗的讲就是诗歌应当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以及建筑的美,像《再别康桥》一样,充分体现了这“三美”。《再别康桥》从整体来说分为七个小节,每个小节分为四行,每行两顿或者三顿,严格按照格律诗的节奏又给予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节奏整齐,旋律和谐,优美而轻快的节奏感跃然纸上,感觉不像是在读一首诗,而是在唱一首歌,简简单单的文字将想表达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诗的局部来说,开篇接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长绵久,节奏感强,旋律轻快,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采用了叠字的技巧,“轻轻”“悄悄”像是音乐中抒情的节奏一样,在增加诗的音乐感的同时添了一抹轻盈,叠字犹如在花丛中飞舞的小精灵,轻盈灵动,是诗歌的点睛之笔。
有人认为,诗歌之所以美,不是美在文字上,而是美在诗歌的音节和音律里,音节音律同文字达到完美的统一才算一首好诗。《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的文字形式同音律音节完美结合,极具中国东方的古典美,含蓄又典雅,仿若一位东方气质的古典女子,弹着古筝,轻轻地哼唱,淡淡的,轻轻的,静悄悄的,拨动你的心弦,直击内心最柔软的深处。
3 《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
徐志摩用轻盈柔和的语言,精巧圆滑的形式,虚实相间的手法,将静态的康桥描绘成了一副动态的画面,构成一处处美妙的意境,将其对康桥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对现实的无奈,对生活的憧憬,对过去的怀恋,种种情感缭绕心间,却采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真挚、浓郁、隽永的将情感刻印在了康桥,成为康桥永恒的佳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桥曾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成为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故乡,爱情的起始。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耀在康桥上,给桥边的金柳镀上一层金边,斑斑驳驳的光阴编制着梦想和梦幻,一如既往的景,物是人非的人,曾经站在康桥上的人儿,如今在哪儿,透过康桥的河水,仿佛能回到最幸福的时间,才子佳人,在嬉闹在欢笑,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诗人的脑海,勾起诗人的无限回忆。诗人将其对爱情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淡淡忧伤注入了康桥的一草一木,轻轻的遇见,轻轻的离别,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曾说过,大体意思为穷其一生,遇见一挚爱之人,能相守一生是他的福分,若不能相守,可能是命里注定了他的孤独。随之后来这句话成了真,最爱的女人林徽因却嫁给了他人,他是一个浪漫诗人,却是一个浪漫却注定孤单的人。关乎理想,徐志摩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求一个自由、美好、大爱的社会,现实的限制,丑恶的嘴脸让徐志摩一度陷入思考,试图去改变,或者寻找一个能让心灵安顿、人格确定、贴近灵魂的地方,在康桥,诗人找到了安顿的力量,却又不得不离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4 结束语
读《再别康桥》总是会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坦然,仿若一个经历丰厚的老人,对一切发生的事儿都波澜不惊,坦然接受,淡定处之。现实中的康桥会老,而诗作中的康桥,则将在所有《再别康桥》读者心中永远年轻。[1] 温家璇.识妙观名虾 悟深出诗意——学《再别康桥》有感[J].青年作家,2015,02:82+92.
[2] 陈楚麟.康河的风花雪月——读《再别康桥》有感[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351.
[3] 罗亚玲.两次教《再别康桥》有感[J].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11:35.
侯云杰(1996-),男,汉,山东寿光,本科,聊城大学。
I206
A
1672-5832(2016)02-0024-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