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教师的经济地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张金钰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社会给予教师包括工资、福利等在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经济方面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教师的经济地位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介绍,结合当前我国教师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探讨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带动教师工资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经济地位;工资水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得不到更多的重视,导致许多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改革的主要问题。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而在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经济地位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专门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形成相应的职业保障机制,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1]但是目前为止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相对于理论研究,学者们更加普遍关注的是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去实现其专业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的过程;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于人的思想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更应该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保证自己不断向前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需要实现的目标,它贯穿于教师发展过程的始终。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单一的个体,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 教师的经济地位
在社会中,人们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决定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功能,经济待遇,社会权利以及专业化程度。[3]社会经济地位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地位或社会层级,通常是用个体或群体的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和职业特性三个指标来衡量。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劳动力具有较高的价值,其在社会总体劳动者中的待遇水平应与其劳动的性质和形式相适应。目前,我教师的经济地位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民国时期,教师的工资相对其他职业人员来说还处于较优越的地位,尤其是高校的教师;抗战末期,由于物价的飞涨,教师的薪资已经无法满足不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到了文革时期,教师被当作“臭老九”,地位更是降到最低。西方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既繁重又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艰苦程度及创造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远远高于一般体力劳动者。[4]但现实却是一些高校教师的工资远不及一些工人的工资,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年和2002年的教师收入在各行业中的排名为第十位,属于中等水平的最末一位。
3 教师的经济地位对专业发展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教师的经济地位无疑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经济地位的提高,不但使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提高,也可以使教师结构更加高层次化,[5]从而能更有力的保证教师的专业化得到不断的发展。目前,大多数教师除基本工资外没有额外收入,大多数教师对收入不满意。经济收入是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指标,如果教师收入过低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影响着教师的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的专业程度越高,其经济地位也就越高,反之也是如此。4 启示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学校教师,包括社会各界以及家长都对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重视。用教师的专业化来提高教师地位的策略,一方面保障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的地位的提高。首先,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从收入分配制度来看,应进一步规范与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其建立长效机制,我国教师工资分配来看,我国教师大部分享受的是津贴大多是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地区差异和工作量差异所设置,它们属于基本的保障性津贴,并不能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因此要多设置激励性的津贴政策以促进教师经济地位的提升。
其次,完善教师薪资制度,减少教师的流动,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与专业发展。教师的工资是影响教师供给的重要因素,是否能够吸引高质量教师并将其留在教学岗位上是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的关键。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考核、晋升等方面加入更多的学术指标,提高对学术的评审标准,不以数量作为依据,并且提高对科研的奖励和直接的资助,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次,合理构建教师结构,分类制定教师工资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决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打造一支高水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因此,调整工资结构,分类制定教师工资标准使教师的收入工资化,即尽量减少工资项目,把各项津贴、补贴等项目纳入工资;实行贷币化分配,同时,要以岗位、绩效、市场等因素调整工资结构。按等级管理教师工资,优化教师结构,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得到不断发展。
[1] 苏胜利.试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小作家选刊,2014,(7).
[2] 李天凤,罗华玲.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6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4] 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5] 姚时会.绩效工资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19.
张金钰(1990-),女,汉族,山东肥城人,云南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G451
A
1672-5832(2016)01-026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