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
哲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
钟志凯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由于我国复杂的历史的、社会的国情,学术界对于“哲学“的与西方哲学界不太同意,同时,国内很多知名专家也倾向于将哲学理解为某种”科学“,为了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笔者将从哲学的功能、思维方式和伦理向度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来说明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哲学;科学功能;思维方式;伦理向度
张世英先生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广为宣传的哲学,一般是把哲学界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1]i事实确如张世英先生所言。在中国哲学界随处可以发现这样的观点.陶德麟先生也曾说过“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2]哲学作为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但是,笔者却认为,哲学虽然关注科学,但它不是科学,它只属于它自己,它有自己的空间与地盘,无须借助科学为自己博取功名。如果说哲学也是科学,可以肯定的是,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1 从哲学的功能来看,实际上是运用思想的无限性来对抗人的有限性。
萨顿曾说过;“科学只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人。”iii如果说,人类所有的学科最后都会转化为为人服务的人学,那么,只有哲学才在最高的层面为人进行服务,对人进行思考。从亚里士多德《尼克马各伦理学》以来,再到康德三大批判,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三个问题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来阐释,归结一点也就是人的问题。那么说到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生死,现代解决生死,即人的有限性问题的科学,也就是医学。医学(尤其是西医)建立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自然观之上,解决人的有限性问题主要是在时空中尽量延伸人身体存在的跨度,在空间上把人拉大、扩展人有限的生命,使之无限地趋向无限化,但是事实上,医学永远也治疗不了这个问题,所有的病人最终都将死去,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哲学。如果说医学是从身体上解决人的有限性问题,那么哲学就是从观念上解决这三个问题。不管是古代哲学家对本体论的探讨,还是现代伦理学、价值哲学的发展,都是通过在精神上发现这个世界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无限地东西,来给人提供一个精神的支撑,供人去依赖,可以去期待。作为有限的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无限的东西去依赖、去期待,那么,人的境况将会很悲惨,生存将会很悲哀,处境将会很黑暗。哲学采取了逆向于医学的路径来解释生死,在哲学家看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于声明本身,而这也是很多医学家所不能理解的,哲学是由“死”来看待“生”,死亡看成是一种消亡、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体验,每人只有一次,因而,当一个人身患绝症时,往往是哲学更能够帮助他解脱。2 从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看,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理性的、辩证的和批判的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打破独断,让人们不要对未经考察的事情深信不疑,随时保持开放的态度。2.讨论问题讲逻辑、讲道理,注重分析和论证。3.懂得怎样讨论价值问题,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是本能地反感、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4.避免深陷既有的常识和观念,更容易想到新的可能。作为一名哲学系学生,学习马哲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中小学的“又红又专”的排斥,大学来学多了一份辩证和理性,把他当做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来学习,反观,全中国的学生都被迫来学习这个,不也说明其厉害之处么。有哲学老师曾说过:“哲学系的学生要不是唯心,你就失败了。”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本体论的话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看起来似乎双方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始终也没能有人把这个问题讲清,只不过是从常人习惯性思考利于己方的角度来取巧罢了,同样,马克思的唯物也不是简单的为物质,而是强调这样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有精神的部分,很多专家学者在批评别人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彻底弄清别人的观点,或者是可以为了发展自己的观点,从浅显的字面意思来加以批驳,糊弄群众,当这样的专家学者真的成名后,那些很多被批判的就“冤了”。同时,人们习惯于像康德一样,有自己心中的“物自体”,用“应然”批判“实然”,当然首先肯定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一方面通过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也给未来发展和信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但太过于关注应然,会导致人们常常去忽略人本身,毕竟哲学的发展还是得要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理想状态的人或者未来的人。3 从哲学所指导的伦理向度来看,哲学所代表的道德追求和科学所代表的法律条文的不同。
说起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得不提伦理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开始到康德,再到后来的现代学者,伦理学的发展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印象最深的要数哈弗大学最著名的公开课,桑德尔教授的功利主义,他提出的电车难题及其变形和吃人难题,让学生感概万千却又难以言表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也是我们现在法律所面临的困境。到了道德层面,法律该如何应对?道德法律化?大家可以设想下,比如拾金不昧,捡到别人的东西,不交出去是犯法的,交给警察?中途掉了,少了东西怎么办?我本来是做好事反而犯法了? 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种想法漏洞百出,还有现在的四川富豪被绑架,要求他去杀人,不然被杀,“安乐死”“契约吃人”等等都不是简单地法律科学可以处理的好的,这就要求去进一步的关注人,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往往很多法律的修正也是从个例展开的。笔者比较赞同戴老师的一个说法:法律道德化,第一,法律必须是符合道德的,这点毋庸置疑,不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样的法律也不会存在,势必要被废弃的。第二,法律处与外在而道德坚守内心,由内到外,内外结合。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可以避免很多的社会问题。[1]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
[2]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3] [美]乔治 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译,上海交通大学2007版
钟志凯(1996.4-),男,汉族,湖北武汉,湖北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伦理学。
B02
A
1672-5832(2015)12-027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