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新权威主义代表人物及理论矛盾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917
高源洁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

  浅谈新权威主义代表人物及理论矛盾

  高源洁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新权威主义作为一种流行于学界的社会思潮,它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亨廷顿、中国的萧功秦等。新权威主义者认为,邓小平推行的改革是开放式集权。但是,新权威主义理论自身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在我国,应该要反对两种错误的社会思潮。

  新权威主义;亨廷顿;萧功秦

1 国内外新权威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1.1 新权威主义的创始人:亨廷顿

  塞缪尔·亨廷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他的成名作《文明的冲突》至今仍是仍排在世界畅销书之列。同时,他还有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头衔——新权威主义创始人。亨廷顿奠定了新权威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政治稳定理论和改革理论。亨廷顿认为新权威主义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其最终目的是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权威主义其具有集权或半集权的政治主张,普遍认可亨廷顿新权威主义理论是为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为维持政治稳定在现代化早期所实行的一种政治形态。

  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集权是否意味着独裁与专制呢?当然不是。稳定是亨廷顿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而稳定状态的建立需要一个具备现代化政治意识的英明领导者,这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因其自身政治素养高、严于律己的领导作风使得他高度掌握政治权力但是不一定实行独裁或专制统治。

  改革理论是稳定理论的合理延伸。这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必然是以整个国家利益和国民福祉至上。因此,他必然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更好的造福于国家与国民为目标。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如何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展开?亨廷顿认为,改革速度和先后顺序的确定、时机的选择以及改革对象的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新权威政治一方面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变革导向,不同于传统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具有强制性、高度组织性的行政力量与权威意志,也不同于民主政体。[1]

  1.2 中国新权威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萧功秦

  萧功秦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近年来提倡“中道理性”、“渐进式民主”。萧功秦认为,新权威主义主要存在于中西方民主国家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采取中道理性的方式为实现民主、法制、社会公正的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开放、更民主、更自由的社会民主体制。

  新权威主义阶段的重要治理目标,在他看来就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实现民主、法制,并在社会公正方面有重大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极端主义与激进主义思潮裹挟民意,形成广场政治与革命动荡。

  新权威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开明的威权政治。它既拒绝保守的原教旨主义与“左”的教条主义,也拒绝激进的浪漫的西化民主派。主张用开明的威权政治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创造多元经济与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问题倒逼改革”,新权威主义主张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初期,政治参与的水平要和国情、社会发展的状态相适应。要防止发展初期政治浪漫主义造成的政治参与爆炸与井喷。[2]

  1.3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新权威主义者看来,集权体制分为两种类型,开放性的集权和封闭性的集权。新权威主义者认为,邓小平推行的改革是开放性集权下的结果。虽然新权威主义者认为邓小平的改革具有新权威主义的性质,但邓小平本人并不承认,同时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

  《邓小平文选》三卷,其中的核心思想用四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句,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句话,要让人民富裕就得发展生产力;第三句话,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开放;第四句话,要改革开放,就得坚持社会主义红旗不动摇。因此,归根到底还是落在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的思想逻辑是,通过党的领导来保持政治稳定,在政治稳定地基础上实现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最终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是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四句话构成了邓小平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关键就是两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党的领导、公有制主体动不得;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什么所有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就借鉴什么所有制。这是邓小平思想的精华。

2 新权威主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然而,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新权威主义这种过渡性政治体制,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国家的稳定和改革都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多依靠的是领导者的战略眼光和个人魄力,但是,持续推动稳定与改革的是更多地方和基层的领导者的个人作为。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若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与制度制约,那么改革的主导者——尤其是地方和基层的官员就容易出现与民争利、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认识到新权威主义体制下可能存在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并不对新权威主义的研究,毕竟,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体制,随着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提高,自身就能够产生克服和抵制弊病的能力,当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和民主程度达到高度发达时,新权威主义这种政治体制也就不复存在了。

3 在我国应反对两种错误社会思潮

在我国,正确认识新权威主义也要反对两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一个是极左的新文革思潮,另一个是极右的西化自由主义思潮。新文革思潮主张回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高度统一”、社会绝对公平正义的“理想国度”,西化自由主义者则盲目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现行社会制度,鼓吹西方的就是好的,主张全盘西化。这两种社会思潮虽然价值取向完成相反,但是对现存秩序构成潜在的巨大挑战[3]。最近几年来,社会上群体事件频发,虽然迄今为止的群体事件大多是非政治化的,就事论事的,但是由于网络发达,从非政治的群体事件,向激进的群众政治运动演变,这将是迟早的事情。不管是左的新文革主义,还是右的西化自由主义,都应该对其有着清醒的认识。

  [1] 盛勇.从亨廷顿新权威主义理论看中国政治改革[J].求是学刊.2013年9月.第40卷.第5期.

  [2] 郭芙秀.萧功秦:新加坡经验对习李新政的启示[J].同舟共进.2014年04期

  [3] 萧功秦: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改革的再出发.[EB/OL]2013.12.16 http://news.ifeng.com/exclusive/lecture/dxwsalon/xingaige/shilu/detail_2013_12/16/32174563_0.shtml

  高源洁(1992.08-),女,汉,重庆北碚,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B089

  A

  1672-5832(2015)12-0267-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