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都大伟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本作品首先阐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即一方面可以总结出陕师大本科生总体的幸福感水平,尤其是进而找到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为高校顺利开展对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为丰富相关领域如特定群体幸福感或大学生教育的研究作出贡献。其次阐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对陕师大150名本科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三个方面。最后从调整期望、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好时间,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经济情况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大学生正确择业等几个方面阐述对策。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1 调查目的及意义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反映、引领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共同价值。全面小康,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遵循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也扎扎实实提升着公民的幸福感。中央领导的讲话,昭示了党和政府的幸福宣言,自此,学界和政界掀起了一股幸福研究和幸福建设的热潮。在对“幸福”的研究成为热点时,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对大学生幸福感的调研。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同时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影响很广的特定群体,一直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幸福度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好民生问题、实现人民的幸福。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专门提到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体现了国务院对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怀。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幸福指数更是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关注。中国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幸福观往往能代表着青年们的主流方向,也势必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感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从学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关注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多数的研究对象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1][2]、疾病患者[3][4]、青年学生[5][6]等。
其中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视是突出的,如宗彩娥(2011)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的研究[7],郑雪、严标宾(2003)等针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18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型的主观幸福感跨文化研究[8],张秋(2011)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9],陈立芳(2009)等在对8所高校1773名在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等[10]。
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处于心理层面,当然便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联系。而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必然有着一系列影响因素。因此,对本科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本报告的问题。
另外,之前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多集中于综合性大学,而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之一,自有其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之处。如,陕师大学生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之分,这一相对特别的情况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又增加了一个无可代替的指标。
本报告欲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一方面可以总结出陕师大本科生总体的幸福感水平,尤其是进而找到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为高校顺利开展对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目前高校对本科生的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够,本调查由于对不同类型的本科生的幸福感有一个调查、比较、评估的过程,因此可以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一个启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本科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同时为丰富相关领域如特定群体幸福感或大学生教育的研究作出贡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本科生。
2.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CNKI及相关检索工具,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政策文件、新闻资料等进行检索。
(2)问卷调查法
采用ED.Diener等编制的《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表,将主观幸福感分为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1]。这借鉴了Andrews和Withey所认为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生活满意度,还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即,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和认知两种成分,认知就是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所感觉到的期望和成就之间的差异,而情感则是指情绪方面的体验,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在对事物的好坏进行不断的评价,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反应(Lazarus,1991)。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和立意的抽样方法填写问卷,共发放纸质问卷172份,经施测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87.2%。
3 结论及对策
3.1 结论(1)总体幸福感的三个维度
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大四本科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中等偏上,积极情绪和经过负向处理的消极情绪的得分较高,说明现在的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比较高,其情绪管理能力较好,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生活满意度得分较低,这一结果进一步揭示本科毕业生对于现有生活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未来想要提升本科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应该更多从生活满意度层面入手,提升毕业生更好地处理个体的期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生活,从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2)个人层面的结果
在调查中发现,性别变量中,女生的幸福感要高于男生;农村与否变量中,非农村学生幸福感高于农村学生;专业变量中,理科学生幸福感高于文科学生;家乡南北变量中,南方学生幸福感高于北方学生;师范生变量中,非师范生幸福感高于师范生,恋爱变量中,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的幸福感高于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干部变量中,非学生干部幸福感高于学生干部;体育锻炼变量中,不经常锻炼的学生的幸福感高于经常锻炼的;年级变量中,年级越高幸福感越强;生活开支变量中,开支越多幸福感越强;关注人物变量中,关注体育和娱乐明星的学生的幸福感最强。
(3)社会层面的结果
本研究关于本科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社会层面设计了一个变量:本科生支持群体的支持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老师的支持力度最高,其次是恋人的支持力度,室友的支持和辅导员的支持力度相差不大,同学的支持力度最低。
3.2 建议对策
(1)调整期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本科大学生由于在成长中身心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其主观幸福感与个人的评价标准相关,但是却在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之间难以平衡,容易冲动,所以在大学在其教育中应多设置一些类似“心灵驿站”的咨询中心,并且配设专业的老师作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给其提供更多的平台,来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鼓励学生直面自己的弱点并加以克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逐渐学会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标准,设定人生的目标,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并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针对学生人物崇拜和价值观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引导并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正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学是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好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展现自我,从而得 到自我满足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尽可能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生活,为大学生提供求知、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和有 意义。而学院应该给予优秀的学生适当的奖励和引导一般学生融入到丰富的校园生活中,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理状态[13],摆脱娱乐至上主义对本科生的精神侵蚀。
(3)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好时间
针对学生干部工作与学习之间、谈恋爱的同学恋爱与学习之间矛盾的问题,应该合理分配好时间。学校可引导大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时间计划表,尽量有序的完成每一天的事情。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对学生干部展开培训,促使其提高工作效率,并适当增加学生干部数量,减轻人均工作量。
(4)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经济情况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幸福感产生了影响,有研究认为,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幸福感越高,理性对待家庭经济情况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校可以从引导大学生淡看功名、确立正确的幸福感以及关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等三个方面来展开指导,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不断的增,其社会认同感在逐渐的提升,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水平[3]。
(5)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大学生正确择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调查的结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毕业生的幸福感,在本研究中发现男性的幸福感低于女性。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就业、升学等的压力,在毕业季,她们同样奔波在求职的路上,但由于性别的原因,部分企业设置了一些不平等的就业门槛,使得她们在求职中面临较多的就业歧视,但是所以,学校在就业培训及指导中要增强本科毕业生的求职信心,并同用人单位达成相关协议,为其提供一些好的就业机会。来自农村和非农村的本科毕业生的幸福感不同,非农村的学生略高,农村学生由于通过高考来到城市求学,对自己的期望值一般较高,有一种不衣锦还乡无颜面对相亲的思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相对较多,那么,就需要学校在培训过程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踏实做事,培养其耐挫心理,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校应提高师范生参加校园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并向师范生宣传讲解未来的就业相关知识,帮助其尽早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6)提升老师教育水平,推动师生交流。
研究发现,恋人、老师、辅导员、同学以及室友的支持和照顾,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老师、恋人、室友的支持力度较高。老师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集教育和引导于一身,首先,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增加本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二是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积极情绪的感应能力,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7)营造良好宿舍文化,推动同宿舍学生关系发展
室友在大学生活中陪伴着一个人走过四年的时光,其支持力度不容忽视,我国的学者郑雪、邱林和严标宾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室友关系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可以举办一些联谊活动,户外活动等,个体在参加这种活动中得到的支持和照顾不断的增强,那么其幸福感也越高。
[1] 胡军生,肖健,白素英.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03).
[2]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北京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1).
[3] 韩爱华,余铁生,李敏.糖尿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18).
[4] 李敏,黄智玉,丁雨.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2(09).
[5] 杨军丽.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6] 于福洋,李颖,刘佳,唐海波.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1).
[7] 宗彩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 48 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26(5):851-855.
[9] 张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0] 陈立芳.广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ED.Diener&E.Suh.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eics,1998.
[12] 刘蓉,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责任研究,2011
[13] 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
G641
A
1672-5832(2015)12-0242-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