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4639
于丽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比较

  于丽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为目的的。文章重点对由陈震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娣娜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孙亚玲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刘良华著,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四本著作进行大致比较分析,并浅述这些教材对本学科的意义及重要性。

  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方法;比较;意义

1 引言

自19世纪赫巴尔特初创科学教育学始,教育学家们一直在为教育科学研究努力着。而任何科学都有方法,每一个重要的科学成果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一门科学的发展,不仅要表现其理论的意义,更要表现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就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要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研究法方法。文章通过挑选,对四本不同时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书目进行大致的比对介绍,同时发表一些个人的心得感想。

2 结构上的比较

2.1 序的比较

  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等。通过阅读这四本书的序,可以比较出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陈震东著的1980年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首次出版的相关书籍。它全面的概括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但在具体内容上没有过细的讲解与分析,所提到的研究方法也较少,仅有“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这四种方法。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为一本自学考试指导教材,不言而喻,其编书的目的是“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 ”。从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序来看作者的编书目的是为了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多中小学教师的兴趣与要求,在原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增加了其“工具性”的特点,而刘良华教授著的《教育研究方法》直接指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把“有视角的实证研究”作为一个值得追求的方向。鼓励学生领悟如何做研究,而并不是条分缕析的为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提供定义和解释。

  2.2 目录的比较

  比较这四本教育研究方法的书,可以得出各自不同的编书框架、内容上的不同的侧重点等。陈震东著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包括是九章内容,附录以及参考书目,具体内容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科学研究的步骤,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研究题目的选择,文献的查阅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科学研究手段中的几个问题——抽样、假说和比较,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分类,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材料的记录、分类和整理,对材料的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研究和总结先进教育工作经验,教育调查,如何在中小学展开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的目录包括十章的内容,后记及自学考试大纲。十章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定性资料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定量资料的分析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录包括前言,十一章内容,参考文献及附录。十一章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科研概述,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骤,教育科研的选题、抽样、论证和建立假设,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及SPSS操作及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刘良华教授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单元九章内容和后记,具体内容分别是第一单元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方法的类型及选择,如何选题,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第二单元怎样做实证研究包括怎样做实验研究,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做历史研究;第三单元如何写作包括怎样撰写实证研究报告,怎样撰写哲学研究论文,学术规范与学术失范和后记。

  从几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目录的内容大致相近,从一般的教育研究概念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最后再到总结性的教育研究成果表达。陈震东著的1980年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首本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该书旨在为高等教育科研班及其教研者提供理论指导。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录可以看出书中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在每一个内容上都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录可以看出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是很完整的,从教育科研的概述到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骤再到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及教育科 研成果的表达,结构上循序渐进,一目了然。刘良华著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推荐大量案例,并且强调只有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适合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而不宜采用实践研究的方式提交学位论文,重点推荐实证研究。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结构及适用性上相对比较完整,就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只有这两本书讲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

3 内容上的比较

3.1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1)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么,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呢?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这样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而孙亚玲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就是探讨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论基础的方式和方法。”而陈震东教授和刘良华教授则并没有明确写出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现象,但教育研究我们没有任何资料佐证它具体什么时候出现的,只能说它很早就有了,陈震东同志在1963年寄出原稿希望出版,后经过进一步修改,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出版,作者不幸去世后于1980年《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当时第一本论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公开出版。裴娣娜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直觉观察时期、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系统综合发展时期、辩证法时代。孙亚玲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把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分为:经验的定性研究阶段、实验的定量研究阶段、系统方法研究阶段。其实,两者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期大致相同。直觉观察时期与经验的定性研究阶段相对应,这个时期是在原始社会至16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前,这个时期教育研究没有精确的科学研究手段,依靠经验、直觉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总的分析是笼统的、直观的、综合的认识。实验的定量研究阶段又称分析研究的时期与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相对应。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分析、实验和量化、重逻辑和分析。第三个阶段“系统方法研究阶段”,裴娣娜教授将这一阶段分为“系统综合发展时期 ”和“辩证法时代 ”。孙亚玲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这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兴起发展至今,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教育科学。裴娣娜教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认为系统发展时期在20世纪初,随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的提出,概率论的发现为开端。这一时期,最大的进步就在于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进行教育研究。总的来说,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可分三个时期,即经验的定性研究阶段、实验的定量研究阶段、系统方法研究阶段。

  (3)教育研究的类型。

  类型,就是给事物分类,不同的人可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型。裴娣娜教授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目的,按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分为了10个类型。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性质、目的和阶段,按研究范围,按收集事实材料的方法途径构成,按研究对象发展构成,按价值目标构成,按研究方式构成,按研究的质和量的构成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成了20个类型。刘良华教授则主要推荐实践研究,哲学研究和实证研究类型。

  3.2 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陈震东教授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他在书中写道:严格的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的任务不是去复述前人已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深入钻研,进入前人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认为教育研究过程是“选题——研究——分析——成果表述与评价 ”。孙亚玲教授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分为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获取和积累科学事实,制定研究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并验证科学抽象与假设,检验假设、撰写研究成果。相对来说,孙亚玲教授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给出的步骤比较完整,而且最后的成果正不正确也要有检验,在四本书中只有这两本书提到过研究需要经过检验。

  3.3 教育研究方法比较

  这四本书的重心就在教育研究方法了,好的教育研究方法能够给教育学习者和实施 者带来好的反应。陈震东教授著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给出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裴娣娜教授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给出的方法有文献法、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法等。孙亚玲教授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教育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述法、统计法等。刘良华教授著《教育研究方法》中给出了调查研究中的问卷法,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元分析以及历史研究中的自传法,校勘法,两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

4 语言表达上的比较

陈震东同志著的1980年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者治学态度严谨,论述问题实事求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论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裴娣娜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在20世纪末编写成的,是作为一本全国自学考试指导教材,在语言表达上很传统,体现了严谨、正式,追求准确、详细,倾向于学术性。而孙亚玲教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语言表达上在保证了准确之外,还带有一种表达上的清新的风格,显得“不拘小节”,读书里的文字,就好像与人对话,语言通俗、幽默,毫无枯燥之意。在导入“教育研究发展历史”这一内容时,裴娣娜教授这样写到:“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一样经历了一个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发展变化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历史地把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及多方面的联系,从而具体揭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孙亚玲教授导入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现象。当教育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人类就开始了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我们不能确切地说出教育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没有确凿的文献来佐证。所以,我们只能说教育研究很早以前就有了”。而刘良华教授则是主要为我们引荐了一些形形色色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让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值得自己敬畏和仰望的前行者,告诉我们要最好避开门户之见,去拜访某个遥远的精神导师。

5 反思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四本著作,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编者对该著作的侧重点略有差异,各自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随着出版时间的递增,书的内容更为完善与全面。但从时代背景来看,每本书都有各自的优点。在选取书籍时,我们应借鉴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需要来选取相应书籍。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取舍,综合运用,以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站在前人的肩上去看世界。

  [1] 陈震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 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于丽芳(1989-),女,汉,甘肃张掖人,教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G40-032

  A

  1672-5832(2015)12-0239-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