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明源律师事务所 甘肃 兰州 730050)
?
法院系统改革构想
范 婷
(甘肃明源律师事务所 甘肃 兰州 730050)
法院改革,呼声不断,所有的倡导者,都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让法院独立。本文中,将主要分析此种说法的片面性,以及极端性。并阐述个人拙见,即:法院的改革,最根本的并非法院独立,因为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于我国来说,如果能够合理的将仲裁制度与陪审员制度结合起来,那么,这将是法院发挥职能的一大进步。
法院改革;独立;公选
今天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上访事件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我将其定位为司法制度的不健全。为什么此处单单提到了“司法制度”?而非“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等?正是应了“法治兴则国昌;法治明则国强”的道理。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论》中提到:“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文中的“自制法律而守之”,就是提倡要结合国情,制定适合国家自身发展的法律。而今天的社会现状是:提倡改革者,大多都在套用西方的制度。并非这些制度不好,而是它不适合中国。“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西方优秀的制度,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生搬硬套。
1 国内改革声音
就目前来看,我国本土对于法院的改革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声音:第一,法院独立。大多数人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使得司法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不受其领导,自然不受其约束。而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干涉司法、司法不公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的法院要接受政府的领导,不独立所致。因此,只要将法院独立于政府部门,这种不公的现象就会明显的改善。
第二,法官独立。此种呼吁者,看到了“法院独立”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们将目标缩小,定格到法院系统内部,主张:逐步取消法院内部行政职务,真正实行法官等级制度。如此一来,法官就可以不用接受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独立自主的办案子。他们认为:三权分立制度在中国无法实施的情况下,让法官独立,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容易的办法。
第三,以张明楷教授为代表的呼吁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如下几点:第一,禁止任何法院、检察院招录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从事审判、检察业务。第二,改革司法考试的方式与内容。第三,将国家法官学院与国家检察官学院合并为司法研修院,只有通过司考并且经过司法研修的人员才能从事司法活动。此种主张主要是从提高法官、检察官素质方面入手的。重在提高国家法律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及素质。
第四,引进美国的陪审员制度。陪审员,又称为“临时裁判委员会”,一个案件中,有十二名陪审员,只有九个以上的人意见一致,才能定案,否则就需要陪审员重新审议。在美国,除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以及听力有缺陷、有犯罪记录的美国人、律师、消防队员,没有资格担任陪审员,其他都是陪审员,这是美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满足条件的公民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陪审员。在中国引入此制度,将满足条件的每个公民都列为陪审员,具体案件中,由当事人自行选择一定数量的陪审员,他们认为:这样的案件处理结果,是最公正的,也是社会效果最好的。
上述四种声音,都有自己合理性的考虑,但是,却都相应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可操作性。第一种声音和第二种声音单单提倡在中国实行法院独立、法官独立,这只是一味的在照抄西方制度,并未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这是基本方针,也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方针。这就意味着:任何公民、任何组织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独立”一说就无从谈起。法院独立、法官独立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第三种声音主要的主张就是在节选法官队伍的过程中,注重法官业务素质能力。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这都是毫无疑问、必须认真落实的。问题是:仅仅节选业务素质高的人进入法院系统,就可以提高法院的办案能力吗?制度有问题,素质再高也是白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人人都想做,人人都很难。所以,仅仅从法官素质入手,来提高法院的办案能力,减少冤假错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第四种声音看来是最合理的制度了,可是,我考虑的问题是:法院对一个案件的处理结果,追求的是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的统一,采用陪审员制度,我们可以追求社会效果,可是法律效果从何保证?毕竟懂法的公民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公民对于法律,没有任何的概念。这样一来,如果一味的追求社会效果而放弃了法律效果,那么,法律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跟价值?
2 法院系统改革的构想蓝图
以上四种声音,都有各自的利弊,如果能将其整合起来,各取其利,避其害,形成一套既有改革的意义,又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此种构想蓝图是很难,但是都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积极的努力。陪审员制度,中国目前也是有的,只是起的作用不太大。现实中,我国的陪审员,大多来自于各大高校的法学院教授,或者就是其他行业的法学界有威望的前辈,这种选择陪审员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是很有益的。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和我国的陪审员制度结合起来,不要让每个公民都成为陪审员,选择懂法、有威望的社会精英,组成一支优秀的陪审员队伍。审理案件时,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其中的三人或五人,组成一个审理团队,进行案件的审理。
取消“法官”这个称呼,让法院成为一个审理案件的固定场所,法院的工作人员,只需要负责立案、管理案卷档案等基本工作,案件的审理,全部交由陪审员来完成,不过,此时,应该不再称呼为“陪审员”,重新换个名称。姑且称之为“审判员”吧。
如此的构想,我个人认为,是可以做到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的统一的。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审判人员,是为了社会效果;选择法学界的精英成为审理人员是为了追求法律效果;当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效果自然不是问题。
此种做法的弊端是:这种方法来选择审判员,数量自然不会太多,而且都是具有自己本职工作的人,对于审判工作,就是一个兼职。如此一来,案件数量多,审理人员少,就会成为此种方式最大的一个问题。针对此问题,我暂时没有较好的办法,因此说,此种制度,只是一个构想蓝图,还需要进一步的考量与完善。
法院的改革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减少冤假错案,提高办案效率,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希望在此路途中,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之尽一点微薄之力。
D926.2
A
1672-5832(2015)12-021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