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杉浦康平,一个将中华文化融入平面的日本设计师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848
郑雅丽 陈丽莎 郑利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

  杉浦康平,一个将中华文化融入平面的日本设计师

  郑雅丽 陈丽莎 郑利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杉浦康平,虽然他来自于日本,但是他却是一位把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研究得十分透彻并且巧妙地融入到自己设计中的伟大设计师。杉浦康平出生于日本东京,并且于195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建筑专业,他的设计风格改变了以往东洋的神秘表现,因而被日本传统设计师视为异端。

  杉浦康平;设计;中华;日本

  杉浦康平是当时日本设计界的传奇人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哲学,虽然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弱视,两眼视力0.1以下,但上天也给了他另一个天赋作为补偿,那就是同一样东西他能比平常人看出多好几倍东西来,所以他提出了“悠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的设计哲学,并且在东西文化交互中寻觅东方文化的精华并面向世界发扬光大。

  在杉浦康平的设计中,汉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为诞生于中国古代的汉字所深深吸引,可以说,杉浦康平的设计最本质的源泉是汉字。在杉浦看来,汉字不仅是创造声音的记号,也跟宇宙观联系在一起。而对于今天的IT和电脑数字化时代的文字则被他批判为有问题的文字记号。杉浦先生一直比较喜欢汉字带来的层次不齐的可爱感,他还发现,汉字的笔划孕育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声音脉动,他认为汉字或日本的文字,虽符号化而并非均制化。他这样评价汉字的魅力:“汉字成为我抗衡向西方一边倒的日本现代设计的重要力量,给我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设计带来转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全亚洲传统文化的探求成为我的创意思维之母。”

  杉浦康平对汉字的理解照他说的话是“汉字像一座迷宫,对汉字结构的探求,让我深深痴迷”。他也曾经把字母和汉字进行过对比,他认为汉字具有喧闹不整齐的感觉,但从中能感觉到声音,而英文字母则具有均一化和分离的特点,汉字具有融合化和复合的特点。衫浦康平也将这个特性利用到自己的杂志封面设计当中,他将单调的文字排列组合而成为一种绘画设计,表现一种杂乱声中的秩序感,而且他采用了文字排列作为封面设计的基本语言。我认为该作品中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杉浦先生将噪音—文字—图像连起来,成为一种表情符号。比如他为《游》杂志设计的一期封面,主题是“万物之间的相似率”。他用“游”的错体字的创意来表达各个字体之间的“相似率”这个很抽象的概念。衫浦康平用错写的‘游’字占满整个封面,虽然乍看起来每个字都是我们汉字中的繁体‘游’字,但是仔细观察其实每个字的写法都不同,他将‘游’字进行了变形或者与其他字相结合,最终达到混淆大家视线的目的。虽然我并不能非常全面深刻地理解衫浦康平这幅作品的真正内涵,但是我觉得至少《游》的封面设计能很好地契合了‘万物之间的相似率’这个主题,而且作品也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中独特的文化之一——汉字,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肯定。

  衫浦康平不仅仅是一位平面设计大师,在书籍设计方面他更谈得上集大成者。他自1970年起开始书籍装帧设计,创立以视觉传达论、曼荼罗为中心展开亚洲图像、知觉论和音乐论的研究,并且于1971年获第二届野间出版文化奖。有人曾经问过他对现今中国书籍的看法,面对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多变的中国书籍,杉浦康平的回答显得很包容,他反对简单地给书籍设计的优劣下结论,他认为:“书籍设计就像人穿衣服一样,有人喜欢穿蓝色有人喜欢穿绿色,有人喜欢马甲有人喜欢长袍,不能用一个人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的审美。”他觉得目前中国书籍设计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正好说明这个领域处于上升期和成长期,就像百花齐放的花园一样。而欧美、日本的书籍设计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前进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在最初接触封面设计的时候,衫浦先生一直在尝试可读性的封面,最初的尝试出现在1996年1月的SD杂志中。最开始的SD杂志封面主要是通过实图、照片和绘画吸引人的眼球,基本属于可视设计的封面。但是随着杉浦所提出的可读性的出现,新SD抓住了很多人的眼球。尽管当时这种做法遭到编辑部非议,但杉浦先生一再坚持,事实也证明此设计很受读者的欢迎。以前的杂志封面设计追求可视,从SD开始追求可读,到《银花季刊》则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银花季刊》的封面排列着显眼强烈的大字,并且也运用了我们的东方式编排,所以只要用眼睛跟踪文字,就能让人产生一种不自觉念出声的冲动。杉浦先生在封面文字的排列上力求“想读出声的话语排列”。他希望尝试那种与不自觉想念出声音相呼应的设计,看见就想读出来,不过,这需要文字编辑有很强的文学感悟。季刊《银花》是一本以介绍日本传统文化和亚洲民间艺术、工艺等为宗旨的杂志。杉浦康平从“杂志”的原意来获得创作途径。杂志的“杂”字表示聚集的东西,混杂的东西,因为那里包含着“混合”、“混杂”的意思,暗示了一种混沌、随意的力量。同时他又从对杂色的理解中体会印度佛教图案“曼佗罗”的意义:地、火、水、风、空,精神世界的宇宙图。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事物中,产生出闪耀的东西,这也是他的《银花》封面设计创作灵感的来源。在这点上面,我觉得杉浦先生在表面形式和内在精神上都做到了对他设计理念的充分表达。

  我曾有幸观赏过他的作品《银花》,从这本书的封面上我就可以感受到杉浦先生的生命观,万物有灵,将事物以生命相看,在生命的连续感和断续感中,就能看透。从自然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神奇与美妙,让杂志的封面表现生命的节奏与律动,杂志也就变得富有生命。画面上的生物在喧闹与低语,好似一场大自然的盛宴,使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杉浦康平就是将这些设计赋予了故事,从而赋予了生命力。

  杉浦康平的智慧来源于他对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建筑等知识的融会贯通,他运用自己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图形和汉字的巧妙运用,在平面中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使他的杂志设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杉浦康平对于设计精读苛刻的要求,对设计排版上的独辟蹊径,对于自然生命、民族文化的关注,对空间、几何体的研究,在平面中展示广阔的空间……使他的设计既理性精细又感性生动,总能获得惊人的艺术效果。我敬佩杉浦康平先生在杂志设计上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虽然我还在平面设计的这条道路上刚刚起步,但是将来我会以杉浦康平先生为首,学习的他的创作思维、学习他的设计理念、更学习他的艰苦奋斗。

  [1] 盖克娇.生命的宇宙—日本设计家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分析与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8(1).

  [2] 王丽.浅谈杉浦康平的书籍设计理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 牛怡晨.杉浦康平设计中的东方意蕴研究[J].河南大学,2014(2).

  郑雅丽(1995-),女,汉,浙江温州人,本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论与实践。陈丽莎(1995-),女,汉,浙江台州人,本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论与实践。郑利浩(1996-),男,汉,浙江温州市人,成人教育,浙江师范大学高技能人才培养班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民俗旅游理论与实践。

  J51

  A

  1672-5832(2015)12-020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