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
老虎笙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研究
罗吟吟 杨方圆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老虎笙,作为一种祭祀性节日,带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体现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宇宙观,但是老虎笙被当作传统舞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随着其知名度越来越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宗教性淡化、内容浅薄化、商业化严重的现象。为了能使老虎笙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制度,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般问题。
老虎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1 田野点介绍
小麦地冲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法脿镇,周围群山环抱,环境封闭,经济相对落后。双柏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哀牢山脉以东,为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分水岭的南侧。东西横跨95公里,南北纵距76公里。东、南与玉溪相连,西与思茅市的镇沅、景东县接壤,北枕楚雄市。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2%,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0%左右。除了老虎笙外,还有小豹 子笙、大锣笙,三者并称为“三笙”[1],都是对老虎图腾的原始信仰,都是通过人装扮成老虎,举行祭祀活动,来进行祈福消灾,都保留了傩文化的特点。2 虎节的过程
虎节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由祭土主接虎神,跳虎舞,虎驱鬼扫邪,虎送鬼邪四个部分组成。2.1 祭土主接虎神
(1)选虎。正月初八,全村的成年男子都聚集到土主庙,跪在土主庙前,向土主献酒、活山羊等祭品,并念《领生经》,一一念出向各级行政力量、虎神、天上各路神仙、土主、等神灵,请他们来到这里享受祭礼,祈求虎神降临,给他们一副好卦。献祭结束后,毕摩一一给前来选虎的男子打卦,两卦中则虎神降临。如果三爻不中,换下一个人,直到选够老虎为止。虎选定后,人们把羊杀掉,取一撮羊毛沾血粘在代表土主的石头和树枝上。全村人对土主磕头,磕完头后,扮虎的人开始化妆。村中人把羊带回村中煮熟,把煮好的羊头、蹄、尾巴端到土主前再一次敬献,并念《回熟经》,《回熟经》与《领生经》大体相似,请各路神仙享受祭礼,祈求虎节能够顺利进行。
(2)化妆。穿虎衣:用羊毛毡子扎成“虎皮”穿在身上,拳头大小的铜铃戴在胸前。化虎纹:用一些平日能找到的东西,锅灰制成黑颜料、白土拌水变成白颜料、红石头磨碎变成红颜料、黄连根捣碎了制成黄颜料、羊血和鸡血作红颜料,由主祭人为虎化妆,在面部、手部、腿部画上“虎纹”,猫只在脸上用黑色画上胡子。
2.2 跳虎舞。正月初八,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就聚集到村子的空地上,夜晚的狂欢即将开始。虎头出现在人群中,人们看到虎头来了,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虎头走到场子中央,他大声“宣布虎节开始,欢迎四海宾客前来参加虎节”。
正月十一开始,老虎便是主角了。八虎舞共十二套动作,是往后虎节期间每晚都要表演的,所表现的是老虎的生活的场景。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四,每晚都要跳八虎舞,跳完之后,老虎和围观的群众一起开始跳全翻笙、半翻笙,但是却不能唱任何调子。八虎戏共有十套动作,表现的是小麦地冲人生产生活中种植水稻的这个过程。
这与虎祖信仰有关,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老虎创造的,老虎是人的祖先,从十二虎舞到八虎戏,小麦地冲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祖先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通过人扮老虎的把生活、生产的场景浓缩并演绎了“我们是虎的后代”的观念,同时也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祈求祖先保护族人,生活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珍贵遗存。
2.3 虎驱鬼扫邪。在羊皮鼓和锣的伴奏下,虎队穿行在村子的小道上。活泼好动的山猫“喵喵”的叫着最先进入家中,手舞足蹈的进到堂屋中,逆时针转一圈后,到供桌前争抢着把桌上的米和肉装进随身背着的布口袋里,老虎则把烟酒端出来招待前来围观的群众,比划着要群众喝酒抽烟,但都不能说话。接待完宾客后,老虎们在院子里跳两圈舞,接着,相通站在堂屋门前敲着单面羊皮鼓,两只老虎匍匐在堂屋门口,两名山神“骑”在老虎身上,摇着神铃开始念《驱鬼扫邪经》。
2.4 虎送鬼邪。为所有人家驱完鬼邪后,由虎头带领着虎队和村民,来到村庄后的一个小山岗上,村民称为“魂岭冈”,人们手中都拿着三炷香,跪在送鬼台前,香通念经送走鬼邪,念完经后人们一一磕头烧香,最后,老虎们脱下“虎皮”,把虎皮烧掉,重新回归人类。正月十六,村子里集中把前一天山猫从各家收集的肉煮熟,人们中能用食指和中指夹肉,抢到越多越吉利,人们称为吃虎肉。吃完虎肉整个虎节才算结束。
3 总结
老虎笙是活态的,它有自己的灵魂。它是小麦地冲人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延续,体现了彝族“罗罗”支系的虎祖信仰。它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并与他们的信仰相结合,为他们的生存需要服务,驱邪纳福是其传承的内在动力,它在特定的时空中实现它的文化功能。失去了活态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保护动物就要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老虎笙的保护,同样也需要保护文化所依存的环境。因此针对老虎笙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应重新明确保护主体,把虎节的整个过程列入保护范围,还原本名“虎节”,将虎节作为一种民俗进行保护。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明确保护主体,将其宗教性作为保护的主体,保护小麦地冲人的虎祖信仰。
(2)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老虎笙的文化资源。尊重虎队的意愿,适度降低商业演出频率;政府层面要对虎节适度开发,防止过渡商业化、碎片化的发展模式,保护虎节的本真性。
(3)要保护虎节完整的文化内涵,保护文化持有者的生存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改善小麦地冲人的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是重点,解决用水难问题。因地制宜,帮助小麦地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经济,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生存下来。真正做到“人和环境一起保护”,只有留住了人,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1] 唐楚臣.《中华彝族虎傩》[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7
罗吟吟(1991-),女,江西南昌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硕士。杨方圆(1992-),女,云南楚雄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硕士。
G122
A
1672-5832(2015)12-0164-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