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云南省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压力分析
赵如丹 易思岑 万志红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抚养比上升,高龄化和空巢化的程度加深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压力增加。本文分析了云南省农村老年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长期护理压力状况。
人口老龄化;空巢老年人;患病老年人;长期护理压力
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云南省自进入老龄化以来,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把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云南省农村老年抚养比在不断的上升,已超越城市老年抚养比,比总抚养比高0.7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云南省农村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云南省高龄人口增长明显,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长较快,2000年为31.72万人,2010年为59.39万人,增加了27.67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0%上升到7.6%,高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都大幅下降,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幅上升,此种情况下将加重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的负担。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也使得功能障碍老人加速增长,这部分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的需求日渐增加,长期护理问题日趋严峻。
2012年,云南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已达8.5%,比云南省城市的7.6%高出0.9个百分点,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这种城乡倒置的情况将持续很久。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人口结构现状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三八六一”人群也将逐渐跟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徙到城市,农村养老人力资源流失,农村空巢家庭、留守老人将日益增多。
1 空巢老年人
空巢化趋势明显,虽然空巢家庭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必然变化,但也给社会、家庭及老年人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经济供养、心理情感问题、疾病医护、日常生活照料等。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人口迁移和流动加速,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离家到外省务工经商,与子女或晚辈共同生活的老年人逐渐分开独居,成为“空巢”老人。根据2009年度云南省老龄办统计,云南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数共有782951人,占老年人总数14.7%。其中城镇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有223450人,农村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有561801人。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青壮年都去城里打工,赚钱养家,只剩下老人和幼童。一旦这些老人需要长期护理,他们的子女亲人不能及时地给予照顾和护理,与此同时,老年人微薄的收入也不能雇请专业的护理者。这种情况下,会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诸如威胁老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2 患病老年人
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外加疾病困扰,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以及患病时间长,使得老年人生命质量严重下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老年人的健康余年有这样一种规律即随年龄增长而缩短。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也就意味着带病期较长。老年人余寿期延长的同时,大部分老年人的带病期较长,特别是高龄老人,他们普遍伴有各种疾病并且有着较高的就医率和住院率,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了许多不便和痛苦。虽然在短期内对多数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不大,但在发病时期就医,一旦住院就需要别人照看陪护,而且年龄越大,需要他人照料的程度越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他们晚年余寿期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均寿命延长,高龄老人数量增加,但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约有67%的时间都处于带病状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慢性病逐渐显现其危害。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老化,健康水平的下降,致使其发病率较高,随着其步入高龄化,还会提升其发病率。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云南省随机抽查了35个县(市),城市6个区,农村29个县,共13147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97人,被调查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病的人数占被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人的59.4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以及消化性疾病的人数占慢性病患病人数的一半。慢性病、失能以及死亡等风险都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老年寿命延长,加上一生操劳,一进入老年就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并可能会造成残疾,使老年人生命质量下降,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患有慢性病老人的家庭背负着沉重的照料和护理负担。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较差,生病了也不一定会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此以往小病可能会转化为慢性病,难以康复。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越来越为慢性病威胁着,慢性病也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疾病、消化体系疾病等,很多老年人会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在慢性病的影响下逐渐下降,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时,他们的健康状况将会不断的恶化。而且老年人慢性病的长期护理需要一段较长的时期,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给予其较多的帮助,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照料等护理服务。在人口老龄化的大环境下,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不断增加,因慢性病而失能的老年人也随之增加,加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空巢而居,从而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村老年人长期护理压力也持续增加。
赵如丹(1991.8-),女,汉,云南临沧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易思岑(1990.7-),女,汉,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万志红(1991.12-),女,汉,云南昆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913. 6
A
1672-5832(2015)12-016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