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礼物的流动》看中国农村的人情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6378
张 颖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

  《礼物的流动》看中国农村的人情关系

  张 颖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礼物”一词简单的说来就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通常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互赠的物品。当然礼物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送礼的意义在于取悦对方,或表达善意、敬意,不需要太贵。而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常言道,熟人好办事,讲的就是人情。本文将基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来探讨中国农村的人情关系。

  礼物;敬意;人情关系

1 绪论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与他人产生互动,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人情。那为什么会有礼物的流动呢?我觉得大概是因为书中提到的“互惠原则”吧,通过礼物的交换表现。当然,可以是有形的礼物,也可以是无形的礼物。“一个人给予是因为他期待报偿,而一个人回报是由于其伙伴可能中止给予的危险。”就算给予者是发自内心的无偿意愿,不需要有回报,但是这样次数多了,别人没有任何的谢意或是回馈的表示,我想给予者也不会想持续了。

2 关于《礼物的流动》研究

2.1 《礼物的流动》概述

  《礼物的流动》是根据作者阎云翔的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作者以曾经生活了七年的一个中国北方农村——黑龙江省双城县下岬村为田野调查点,作者先后在1989年和1991年两次回到下岬村进行实地调查。最终完成了一份有关中国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人际关系的民族志报告。《礼物的流动》主要分析了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婚姻交换与社会转型等方面的问题。

  2.2 关于礼物的相关研究

  谈及礼物一词,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屡见不鲜。马歇尔·莫斯发表其名著《礼物》,在《礼物》一书中,莫斯提到:“一个人接受礼物也就接受了送礼者的一部分真髓,保留这种东西是危险的,不仅是因为这样做犯忌,而且因为它在道义上、身体上以及心灵上来自于某个人。”我赞同他的部分观点,接受别人的礼物,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别人给予的鼓励和祝贺,但保留是危险的,未必,其实人之所以能做到知恩图报,收了别人的礼物,想着在合适的时候回报,是因为人们心中潜藏着一种礼尚往来的观念。莫斯还提出了著名的“礼物之灵”一说,用以解释人们为何要履行回礼义务,莫斯的解释是豪这种魔力,毛利人的豪总是希望归根溯源,但只有通过回赠礼品这一媒介才能做到,因此不回礼可能引起严重的麻烦,甚至包括受礼者的死亡。著名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洛·马琳洛夫斯基作为反对莫斯“礼物之灵”说法的代表,在随后提出了互惠原则用以解释礼物交换体系,他从一种经济理性的视角出发,采用互惠模式来解说人们之间对等的礼物交换行为和回礼动机,互惠原则似乎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实现和验证,并逐渐成为一种支配人类学家研究礼物交换的重要理论。进入六、七十年代,列维——斯特劳斯将礼物研究的对象从物引向了人,他从对妇女交换的研究中发展出了交换方式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交换是婚姻制度所有形态的根本和共同的基础,婚姻交换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稳定基础,并进而将交换区分为了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形式。随后的萨林斯将礼物交换与经济理性之间联系了起来,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并区分了互惠交换的三种基本类型:慷慨互惠,等价互惠和消极互惠(2009,224)。之后,还有很多的人类学家对礼物交换规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如安妮特·韦娜对礼物不可让渡性的研究、V.P.瓦图克和希尔娃·瓦图克对印度社会中礼物研究等。但是诸多的研究中鲜有对中国社会中的礼物交换体系的研究,阎云翔在这方面是个先行者。

  2.3 礼物的意义

  “礼物”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礼”的意思是仪式、礼节以及诸如忠孝的道理理念的仪礼性表达。第二字“物”的意思是物质的东西。礼物的物质内容和它的文化意义及仪式情境是浑然一体的。礼物本身是一种传递感情,表达爱意的载体,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渐渐介入了人情、面子、权力的因素,使礼物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质,成为了给予者为到达自己预期想达到的效果而送礼,使礼物扮演了一种工具。

3 人情对礼物流动的影响

3.1 人情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人情有四种不同然而又相关的含义:1.人的感情(社会性的);2.社会规范和道德义务(要求人与关系网中其他人保持联系——介入礼物,问候,访问和帮助的互换);3.一种资源(作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如一种恩惠或礼物);4.作关系的同意词。朱瑞玲将人情分为表达性人情和功利性人情两种,前者是指人们自愿和自发地向别人表达的情感,后者则表示人们为了使他人产生亏欠自己的感觉,或为了迫使他人还给自己更大的好处,而有意提前给予别人的恩惠。翟学伟将人情分为三种:1、恩情,即在某人遇到危难时给予帮助;2、投资,通过“送人情”,“做人情”导致接受者有亏欠或愧疚感,在对方提出要求时不得不给予回报;3、一般性的礼尚往来,即有来有往的相互走动,请客或过节时的送礼行为,以加强彼此的感情联络。

  3.2 人情关系与礼物流动的关系研究

  当一个人送别人礼物,别人会觉得欠送礼者一个所谓的“人情”,会想着合适的时候给别人回礼。人情的运作期待不是直接利益最大化,而是互惠的最优化里面有许多非(直接)利益因素的考虑。不管是表达性礼物还是工具性礼物(表达性的礼物馈赠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并经常是反应了馈赠者和受礼者间的长期关系;而工具性礼物仅是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手段并一般意味着短期的关系。)。礼物的大小有讲究,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有关。作者通过调查得出村民们要把收入的10%到20%用在随礼上面,村民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力量,因为表达性礼物意味着一个人的道义或情感的关心。另外也是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下岬村个案表明,乡村社会中私人网络关系的培养不仅涉及工具性和理性计算,也涉及社会性、道德、意向和个人情感。要想培养维持好关系,还应注意随礼不能吝啬,该随的礼一定要随,所谓的送人情,送少了,会被别人看不起,送多了,超过同一圈子送礼的礼金会被认为你瞧不起别人;随礼记录是入礼的凭据单,根据礼尚往来的潜规则,这将是以后必须偿还的借账簿记;长期良好的关系必须通过有关双方的礼物馈赠来精心维持,一旦关系打破,则需通过额外的努力来重修和好。社会关系网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一定作用,大概有四种:(1)经济功能是在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另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2)社会保障是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给生活危机提供了缓冲和社会援助。(3)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关系网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别是在葬礼上。(4)政治功能是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系网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4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礼物的流动》

4.1 社会交换理论的相关研究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是诱导人们主动地建立社会交往的力量,并且一旦形成交往,又会扩展他们的交往范围。正是有了交往,开始了礼尚往来,有了礼物的交换。让一个人无休止的为你提供帮助而你没有任何回报的话,不可能指望别人会经常花费时间和精力提供帮助,尽管每次都对别人的帮助表达感激。布劳提出了社会交换的两个限定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社会交换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就是(1)所有行为都是报酬和代价所驱使的。(2)大部分人际互动是由有价值资源交换所构成的行动者以获得报酬为交换动机,不管是物质性报酬还是非物质性报酬,并且尽可能地保持自身报酬的增长。”霍曼斯将社会交换定义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交换活动,无论这种活动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有报酬的还是有代价的。”人类学家莫斯认为“理论上这些礼物是自愿的,但实际上它们是根据义务给予和归还的……进而言之,他们交换的不单单是货物和财富、不动产和个人财产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社会交换,不管它是否以这种仪式化的形式出现,都包括着带来各种未来义务的恩惠,不是加以精确规定的义务,回报的性质不能加以讨价还价,而是必须留给作回报的人自己决定。

  4.2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礼物的流动

  阎云翔认为构建一个分类体系的最好方法是把礼物交换的场合作为基本范畴,进而通过这些场合所置身的不同情境来区分它们。场合在这里指通常会牵涉到馈赠活动的社会事件,这些场合中的交换行为受到文化符码的限定。情境指送礼者与受礼者的社会关系。作者借用了贝夫关于表达性与工具性的二分法,来区分下岬村各种礼物交换的动机特点。根据礼物馈赠的目的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区分了礼物的表达性与工具性,认为“表达性的礼物”(村民称为“随礼”)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反映了送礼人和受礼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社会联系,而“工具性礼物”(村民称为“送礼”)则是以功利目的为特征,带来的是短期关系。为了进一步对礼物交换的情境进行分类,书中还介绍了另外一对范畴,即仪式化的和非仪式化的礼物。例如,表达性礼物馈赠的仪式性场合有生育庆典,流产与妇女绝育,订婚仪式,婚礼,盖房,拜寿,丧礼,偶然的庆贺,年度秧歌舞等。表达性礼物馈赠的非仪式性情境有亲戚间的互访,拜新年和挂线,孝敬礼和压岁钱,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交换,爱情信物等。而工具性送礼有间接付酬(也就是在获得关系网络的“局外人”的帮助后,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报人情,它有潜力成为长期性社会关系。)。溜须则是一种巴结性礼物,通通常是上级与从属之间的垂直交易。“上油”是一种润滑作用的礼物,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走后门”和“贿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锤子买卖”,一般在求人帮忙之前送。除了平时的人情世故,还有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婚姻大事,其中的婚姻交换很有讲究,且随着社会转型,有些不同。下岬村的婚姻交换体系大致分为彩礼,直接资助和嫁妆(彩礼是由新郎家向新娘家转移的财富,通常被长辈用于新娘的兄弟们准备以后的婚事,有实物也有现金。嫁妆被视为新娘的财产,从娘家随身带到新婚家中,一般是实物。)。新郎家的婚姻投入随着年代推进而有些不同,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礼钱,一些妆奁钱,装烟钱,家具钱,八十年代开始讲部分实物折合成现金交给新娘本人,九十年代纯粹将所有东西折成现金交给新娘。而新娘家婚姻投入状况则是,五六十年代父母将收到的彩礼取出小部分装换为物件用品,给待嫁的女儿做嫁妆,七十年代末收到的彩礼就全部用作女儿的嫁妆,到了八九十年代除了彩礼钱,父母还另外置办嫁妆,九十年代至今开始了攀比嫁妆的热潮。如今高昂的彩礼仍然持续升温,彩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个体性和夫妻关系的上升,因为要重建一个生活水平相当的新家庭,需要大笔资金,所以新娘往往会索要高额彩礼。彩礼作为新郎家给新娘家的费用,但实际上所有的大部分彩礼都以嫁妆的形式重返给了新郎家庭,这体现了婚姻交换的偿付性质。新郎家给新娘家分配财富实际上是资助新婚夫妇,因为儿子在分家前没有他自己的财产,也是彩礼和间接嫁妆的平衡交换,即彩礼的婚姻资助理论。夫妻双方接受了彩礼和间接嫁妆后,他们的互惠性回报也就是赡养父母、延续香火等。

  4.3 人情对社会交换的影响

  社会交换离不开社会交往,而交往产生了关系,关系影响人情交往。阎云翔不赞成西方学术上阐述的关系是追逐私人利益的个体之理性计算的结果一说,他将关系分为三个范畴,实在亲戚、靠得住的、一般亲友,相当于关系网中的“核心区域”“可靠区域”“有效区域”。这种关系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到中国社会的结构是个“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此关系基础上,根据互惠原则,你送礼给我,我还相应的礼给你,从而实现礼物的均衡流动,达到互惠,同时使礼物交换得到延续,而处于离“己”越近的圈子,礼或许更重,走往更多。当我们收了别人的礼,或者受到别人的恩惠,我们会说“欠了别人人情”。人情可能是为了保持联系,而互赠礼物,互相问候或者互相帮助等,也可能是一种资源,作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有一种人情叫沾光,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分享具有不情愿和被迫的特征。下岬村的人认为人情是在感情基础上的私人关系,在礼物交换方面一种是愉快的随礼,针对和自己关系好的人;另外一种是不得不去的而且感情一般的人的宴席。虽然礼物交换的互惠性原则普遍存在,但礼物的不对称流动也司空见惯,这便是由等级社会中的权力与声望所导致的。非均衡互惠的原因一个是源于家庭的发展周期,二是源于社会地位的鸿沟,使得从下层往上层单向流动。主要表现在村名给干部送礼,低层干部给上级送礼,村民送给城里亲戚等,这些送礼者不期望有同等的回礼,比如上级最终会偿还下级的单向送礼,偿还方式可能运用职务权力来还,这样并没有引起上级既定资源的直接损失。相反他的私人财富还增加了,这使双方之前的等级关系不仅还在,甚至还强化了。

  《礼物的流动》一书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的例子记录了礼物交换的过程,礼物的交换大致分为四类:一、横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比如朋友之间的礼物交换。二、横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例如,向朋友求助,求朋友办事等。三、纵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比如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四、纵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比如下级给上级送礼等。通过礼物的交换,体现出礼物交换双方的为人处事以及他们关系的亲疏。人们都是生活在关系网络中,网织得好不好,牢不牢,一定程度上靠社会交换来维持。

  C912

  A

  1672-5832(2015)12-014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