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
意识的奥秘
——论《秘密》的运作方式
周越强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本论文副标题为“论”,既是我的写作态度,也是对成文的一种期望。笔者尽量思考的深入些,表达的充分些,力有不逮之处欢迎批驳以供笔者学习改进。限于笔力、脑力,所论宏旨恐怕很难详尽论述,但作为一种思考,也可以接受它作为论文吧。
意识很有趣,随时在运作,恰像笔者在本文的开笔之初,绞尽脑汁忖度他人之心,为文章招揽读者、批评者,消除潜在的骂声。既高调定标题为“详论”,又低声下气地宣称自己笔力不逮,渐以降低读者期望,从而在肆意侮辱论题的同时不至于招致过于严厉的骂名,用心不可以不算“险恶”。这便是一个关于意识活动的例子。《秘密》所谓“秘密”正是一种意识活动。
大学的时候,心理学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朗达拜恩的《秘密》,因着对于神秘的心理学的好奇,大家被这个“秘密”迷倒。笔者尤其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庶几到了可以称之为“迷狂”的高度,自己身心处在狂放意识之中浑然不觉,倒无所谓。然而估计吓坏了自己身边的师友,因为语言举止往往是意识的反应,狂放的意识难免有不羁的行为。那时候动辄以《秘密》为根据,思考如此、写作如此、说话如此、举止如此。尤其是曾经写过一篇《用<秘密>的眼光看阿Q》的文章,是以中毒之心智极力杂糅“秘密”与文学典型“阿Q”的形象解读,完全无视文学形象与现实人性的差别,消弭了心理学与文学的间隙。其言语态度倒是颇为中和,有儒士之风,然而这么一篇东西消遣赏玩还行,当作读书报告上呈业师,则多有不便,可我竟这么做了,所以说当时是处于“迷狂”的心理状态,现在想想,今日之我为之胆寒、心紧、脑冷。现在特选取其中一段文字,以示众人、;
“我说不明白——我得承认我的耐性、悟性不足以支撑我将《秘密》、《阿Q正传》更深入地理解。我渴望您能理解我的尝试。如果您读完后果真产生了那些感觉,那您会觉得这《秘密》真是害了我,朗达·拜恩真是害了我。我以前可是哪怕无理,也不会横生歪理。而了解这个《秘密》之前的我是什么心理状态呢?我以为他是有仅次于鲁迅的愤激,仅次于郁达夫的郁结,仅次于海子的厌世。他愤激了、郁结了、厌世了,可那些东西并没有带给他鲁迅、郁达夫或是海子般创作灵感与文坛盛名,带给他的不过是些庸常的、琐碎的、毫无意义的苦伤。我曾接触佛经,曾接触圣经,怎奈悟性有限,无论如何参不透这苦禅、受不完这圣苦。不久前,接触到了《秘密》,熊熊燃起我的希望。我明白这《秘密》正是我一直寻找的东西。
《秘密》引领我去感恩、去分享、去获得。我变得如此乐观、不可遏止地快乐、源源不断地幸福。《秘密》帮我打破了我笃信20年的“命运之说”。命运前驱的方向盘忽的由上天手中转移到了我的手里!这个转变让我兴奋不已。所以切莫劝我戒除这新得的思想了,只快乐这一点,叫我如何拒绝这个《秘密》。所以,若能够让你读后对《秘密》发生一点点兴趣,那我自以为是“收获良多”了。我愿做个蹩脚的“中介者”,我从心底愿意这个《秘密》赶快传遍世界。
当然,我当年我想传播的“秘密”是不同于我现在对秘密的理解的。当时之所以迷狂,不过是因为有求于这个秘密,当下,既然求之未得,始知自己的理解有误,自然可以挣脱迷狂意识的束缚。读者开始好奇我当年求的是什么,其实没什么,不会超脱佛教徒在佛像前的祷告。为了不离题千里,我尽快回归到“秘密”上来,闲话少叙。
当年是顺着录像引导理解“秘密”的,于理智之中平添许多魔幻色彩。那是对秘密的认识是“想什么,就会有什么”。顺着这个思路走到极端,就会有心想事成的妙境,自然是荒诞不经。但那个录像客观上确实率领部分易感徒众走上了极端的思路。如果从中摘取极具诱惑性的只言片语,细细思量,可知我所言不误:
“你唯一创造自己的生活的人,你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你就是作者,你撰写故事,笔就在你手上,结局就是你选择的一切。”——《秘密》
“你会吸引你所抵抗的事物,因为你的情感强烈地集中在这上面。”——《秘密》
“宇宙的法则不会去管你所感受的是好是坏,也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它只是在回应你的思想。”——《秘密》
我摘录的这几句话并非此刻从原书中摘出,而是在大学二年级热衷于《秘密》时,以秘密为灵感所作的“伪文”中录用过的。因而以此刻的想法批评过去的想法时,至少对过去的想法采取的态度是公平的。至于各种想法的正误,我很难论断,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至于笔者,自然以现在的想法为信仰。
即使如此,在重新读这些句子时,不得不承认,其魅力尚存,诱惑力仅仅是小逊当年。所幸,我对此的了解更深,遗忘更多,现在的认识更浮泛,更概括,因而容易跳脱迷狂情绪,所言反而更容易接近其“本质”。我所表述的“本质”一词也许并非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我不能也不必确定它是本质还是假象,只需保证是实实在在的影响。
若要用一句话来表述秘密,该怎样表述?这个表述即代表秘密对于个体受众的深远影响,秘密的细节随时间流逝会被大脑遗忘,这个过程已经被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所证明,而凝聚了表述者对秘密认识、在向他人介绍秘密时的简练的概括性的表述往往促成和代表了表述者本人对秘密的全部印象,即认识在形成语言表述的同时反作用于认识,形成对于秘密的终极认识。我对于秘密的终极认识不止一种,而多种最终认识的形成正是意识迷狂的后遗症。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认识的人,我的表述是“秘密就是心想事成”;对于已经对秘密有所认识的人来说,我的表述为“秘密是一种意识活动规律”。第一种表述对于秘密是奉承,代表迷信心理;第二种对于秘密是反叛,代表怀疑心理。两者交汇,齐头并进称,之为迷狂。
第二种表述是为我所在心中秉有的,在许多次的“意识形成表述,表述形成意识”的意识活动中,我对秘密的表述不尽相同,思考也不断有疑惑,疑惑中不断试着表述。最后,我所认为的秘密即是第二中表述,为了更清楚的表述这种表述,我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
托尔斯泰曾经在书房里静坐书房中,整整一天闭门不出,拒绝任何一丝外界的干扰,试图追踪记录自己的意识活动。很快,这个实验宣告失败。但这个失败的试验意义非凡,他提醒了我们意识活动的奥秘,我们的意识活动和整个宇宙一样深广不可掌握。有人将意识活动比作一条大河,此所谓“意识流”。“意识流”这一名词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文章《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之中:“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将意识比做什么并非本文考虑的重点,认识到意识的复杂性足够作为论据以解释秘密了。关于意识的复杂性只谈到这里,下面我要论及第二个重要论据,即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力是人意识的具体表现,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关于“注意”一词,本文特意引述心理学的严密表述: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一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干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生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排除)。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而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粗浅地提炼出意识的两个特点:一是注意力是有限的;二是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这两点基本足以作为第二条论据。下面我要简单提出第三条论据。
第三条 是日常生活,为了区别意识活动,我们姑且将日常生活的概念定位在实践活动上。实践活动比于意识活动脉络似乎清晰得多。但依然有许多不可预料的部分。实践活动并非简单,而且真实发生的事情相比意识流动的随意性往往对主体更容易产生实际影响。这就是第三条论据了。
整合上述这三条论据,就是我解释秘密的方法。如前所述,秘密是一种意识活动规律。在这个规律当中,意识造就真实。我们发现,这当然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冲突。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事物上时,我们会从意识活动和日常生活当中发现许许多多印证我们想法的证据,会造成我们所向往或害怕的结果。回过头来再看看《秘密》吧:
朗达拜恩发现,洞悉这个秘密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现身说法告诉你:幸福、快乐、健康、金钱、人际关系,这个秘密都能给你!了解这个秘密,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不论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这个秘密都能给你!
这种表述给对现状不满的人以极大的鼓舞,同时这种表述造就了一批穷酸落魄的幻想家,而并非成功者。怎样表述秘密迫在眉睫。
本文所给出的答案要求人们停止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取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注意力放到梦想上,把梦想真正与幻想分开,而一旦秘密昭示的机会来临,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机会,实干以获取真正的成功!
周越强(1992-),男,汉,河北邢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G635.5
A
1672-5832(2015)12-0058-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