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500
张 玥

  (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张 玥

  (辽宁大学文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余华的小说如《活着》、《在细雨中呐喊》等对我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他的小说一直被翻拍成各种电影,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这与余华小说独特的写作视角是分不开的,本文就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余华小说;叙事视角;变化

1 引言

余华小说的特征从《十八岁出远门》开始显现,此后的《活着》、《现实一种》、《在细雨中呼喊》以及《鲜血梅花》等小说更是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余华小说和余华本人的喜爱与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角是分不开的。在余华的小说中,他人们会发现作者每一次的作品都是一次飞跃,每一次作品在叙事等角度上都存在细微的变化。余华曾说,自己进行小说创作时一直保持的心态是“发现”,只有在创作中保持这样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写作风格过于固定化[1]。而实际上,余华的小说实践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余华小说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创作风格事实上在不断的转变,叙事视角也在不断的变化。

2 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2.1 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叙事视角指的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将自己放在哪一个角度来进行小说叙述。首先需要注明的是,小说创作的叙事视角一般为两种: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在余华的前期作品中,他所擅长和喜爱的叙事角度为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这一点可以通过余华的小说《河边错误》、《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作品中能够发现。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是将叙述者描述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无关人士[2]。为什么说是无关人士呢,因为在小说中,作者讲述的许多事情是与文中“他”无直接关联的,但是“他”却什么都知道。第三人称小说的叙事时间通过与现在时间不在同一个轨道上,这样读者会对小说的世界产生一些莫名的陌生感和新奇感。余华早期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残暴和血腥,小说的人物也是残暴和血腥的化身,是冷漠的路人。在余华小说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的前期小说作品中,余华为读者展示的是一个血腥和冷漠的世界,叙事视角的运用正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也让读者对人性进行反思。

  2.2 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余华小说中也有较多的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这一叙事角度主要体现在其后期作品中。但是,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作品也存在。然而,这两段不同的时期采用第一人称的意义却有所不同。早期余华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小说主角当时的心情。第一人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小说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渲染气氛、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等有着积极的作用[3]。也就是说,早期余华作品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主要作用在于单纯的叙述时间或者描述人物形象。这一时期应该是余华小说人物视角转型和摸索的阶段。

  余华后期作品中的“我”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意义。以《在细雨中呼喊》为标志,从这一作品开始,余华小说开始了正式的转型。该小说中,作者将第一人称的运用更加深刻化和真实化。小说中的“我”不仅仅是为了叙事,同时还拥有了另一个身份,即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行为主体。而在时间上,这时的“我”既包括了在过去回忆中的“我”,也包括了现在的“我”。过去的“我”饱受摧残,现在的我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两种不同的身份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在回忆中的“我”的叙事角度是叙述自我叙述的角度,而现在的“我”的叙事角度则是经验自我角度。两种自我角度的不同可以直接将人物性格的幼稚与成熟、单纯与深沉进行对比。在过于的“我”叙述中,主人公是无所不知的伟大人物,他能够指导事情的发展态势,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不再有任何激动的情绪。而在现在的“我”的叙述中,主人公对未来一无所知,因此故事情节开始起伏变化,动人心魄。余华在后期的作品创作中看出了两种叙事视角的不同,充分发挥了两种视角的有点予以结合,塑造出了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创设了更加具有魅力的故事情节。

3 余华小说叙事视角变化的原因

余华小说叙述视角的变化是有原因的。在余华的两篇长篇小说《在细雨中的呐喊》和《活着》中,作者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余华创作这两篇作品时正处于90年代,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学的发展也走到了边缘。新时期的变化带走了以往的批判主义精神,余华的创作心态也由此发生了改变。在平静的写作心态中,余华开始平息了以往小说中与现实队里的情绪,更多的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超脱[4]。因此,在《活着》等小说中,余华不再只关注恶,而对“善和恶”有全新的看法。他认为,“善和恶”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在小说中作者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同情。《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是余华的转型之作,虽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仍然对社会的血腥和残暴有所描写,但是小说的语言开始平和化,节奏较以前相比也更加和缓。

  余华小说的叙事视角的变化说明了余华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理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早期余华对世界的理解是:死亡、暴力、残酷。作者为读者所展示的是一个完全的残暴的世界,是不融于亲情、爱情等感情的世界[5]。而在后期的作品中,余华感受到了世界的其他温暖如亲情、友情等。这一思想上的变化导致了余华小说的写作特色开始由灰暗、血腥走向温暖、阳光。而对于时间的安排,余华通过对时间的重组,通过对回忆中的“我”和现实的“我”的对比,使小说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深深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4 结语

综上,余华小说的叙事视角由早期的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变,其中体现的是作者本身心静、对世界理解的变化。在余华的后期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我”的回忆和叙述,通过对世界温暖的叙述更加丰富了世界的内涵,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1] 赵树军.当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叙事革命——以余华、格非的创作为视角[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69-73.

  [2] 史莉娟,刘琳.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7-64.

  [3] 王虹.叙事学视角下解析余华小说的情节设置——以《现实一种》和《兄弟》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97-198.

  [4] 王首历,竺琼.纷扰的《兄弟》与暧昧的余华——2007年余华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3-19.

  张玥,女,汉,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7.42

  A

  1672-5832(2015)12-0036-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