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天津 300270)
?
二言诗体初探
任恣娴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天津 300270)
二言诗作为诗歌最原始的形式,是伴随着劳动所产生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二言诗是具有叙事性质的语言内容和二言话语模式结合起来,再配以原始歌谣的节奏韵律,就形成一种能表达、记录具体事件而且有着和谐的韵律节奏的固定的文本形式。二言诗节奏鲜明,韵律简单,具有叙述性强、语言结构简单、辞彩朴素直白、借助于歌谣传播等特点。
二言诗;歌谣;原始形式;叙事;节奏
诗歌为我们所熟知的形式,是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诗经》的辉煌璀璨,往往使我们忽略了在《诗经》产生以前,还存在着二言、三言的诗体形式。二言诗以原始歌谣为基础,形成了人类诗歌最早期的形式,也为后来的四言诗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产生以前的漫长时代里,二言诗是远古诗体的代表。
1 诗歌的渊源
诗歌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是伴随着劳动所产生的,诗歌韵律产生于劳动的节奏。最原始的诗歌是与劳动节奏相 和谐的呼喊声或号子声。原始人类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依着动作的节奏,发出一种类似于劳动号子的呼声,用来协调劳动动作和节奏,以增强劳动的效果,这就是《淮南子·道应训》中所讲的“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1],正如鲁迅在提到的,文学创作最初是由于共同劳作的需要而产生的。正是因为这种集体劳作的需要,使得原始人的“举重劝力”之歌节奏协调,韵律匀称。由于韵律的和谐,“举重劝力”之歌又带给人以美的感受。渐渐的,原始人在不从事集体劳动时,也可能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和歌唱。这种最初出于实用目的而产生的形式就慢慢变形,成为了一种以审美为主要取向的情感表达形式,这就是最原始的歌谣。而这种简单质朴的歌谣,便是后来的诗歌赖以产生的基础。
2 二言诗的形成
人类的幼年时期,单音节的词比较多,但单音节词的词义表达有限,内容较为单薄,在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准确的表情达意。仅一个单音节词,既无法朗诵成句又无法完整地表情达意,因而不能说有一言体诗的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才能较为明确的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而二言的组合,具有节奏短促、韵律简单的特点。这种二言的话语模式,就是二言诗形成的基础。语言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口耳相传是最主要的叙事方式之一,口耳相传要求传述的内容简单上口、便于记诵、不易忘记。而有着简单的韵律、短促的节奏的二言话语模式恰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因此二言模式就渐渐成为了叙事内容的载体。具有叙事性质的语言内容和二言话语模式结合起来,再配以原始歌谣的节奏韵律,就形成一种能表达、记录具体事件而且有着和谐的韵律节奏的固定的文本形式,这就是诗歌最初的形式二言诗。
《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到:“唯《祈父》《肇禋》,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2]现今所能见到的有记载的最早的二言诗歌,是载于《吴越春秋》卷九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这首歌谣的创作年代不能确定,相传是作于黄帝时期。虽然时间未必准确,但是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它产生的年代确实很古老。这首歌谣每句两字且句句押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诗歌的原始形式是以二言为句的。
3 二言诗的特点:
3.1 叙事特征。上文已经提到二言诗是适应口耳相传的叙事需要而产生的,二言诗只是借用了原始歌谣中的语音形式,而在内容和口的上则纯粹是为了叙事的需要。二言诗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叙事的要求,分析以上的二言诗,就会发现它们都有着明显的叙事特征。最早的一首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述的是渔猎时代人民狩猎的过程:砍断竹子,把它一节节接起来,拿起土块,追打着野兽。记叙了原始祖先们创造捕猎工具,进行狩猎的场景。又如《周易·屯》之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非寇,婚媾。”直接描画出抢婚的动作之形态,叙述的是中国古代抢婚的社会习俗,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再如《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叙述的是战争胜利后,胜利方战士的不同动作情态。诗中并没有描写战争经过,而只围绕“得敌”所产生的反响来进行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情况。二言诗是人类幼年期社会生活的实用工具,它是人们记叙、描写的工具。
3.2 语言结构简单。二言诗是最早的诗歌,在人类的幼年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较为原始,二言诗也必然是简单、直接的。从现存的二言诗看,它的语言结构方式主要有四种:
(1)形容句式它的结构方式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一“如”字,其含义为“……的样子”,用于描写某种状态。例如《突如》“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屯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等诗歌。
(2)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如《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3)动宾句,如《弹歌》:“断竹,续竹”。
(4)介词(或副词)加中心词的句式,如《公刘》:“乃积,乃仓”,“于橐,于囊”。
3.3 辞彩朴素。二言诗是原始人民用来叙述、描写的工具,它不是以抒情言志为主的成熟的诗歌,所以二言诗的辞彩以朴素直白为主。大多数二言诗都是动作场景的描写,直接用动词与形容词或主语进行组合,没有华丽的辞藻。例如《周易·睽》上九:“非寇,婚媾。”又如《周易·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描写简单直白,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用动词来表现战争结束后的场景。
3.4 借助歌谣传播。原始歌谣通常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模式,具有口传性、集体性的特点。二言诗也是这样,它是原始歌谣中的歌词,依附着歌曲而被大众歌吟和传播。借助于歌曲易于传唱,使得二言诗更容易被记住,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1] 鲁迅:鲁迅自编文集:且介亭杂文[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任恣娴(1991.01-),女,汉,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I206.2
A
1672-5832(2015)12-001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