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一种朴素笔触的向往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2158
阮小籍

  中国的旧文人一般都太过风雅。周作人半条小船说人生,戴望舒一朵丁香叫人狂,更有徐志摩的一曲《再别康桥》令多少人渴盼能成为康河柔波里的一抹水草。董桥先生说,精致幽雅的古典情怀固然很好,但似乎缺乏一点雄浑、豪迈的文笔,他认为好的文章,应当求深求拙。

  朱自清的《背影》应算是一例。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笔,杨振声先生曾盛赞: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一篇仅1500字的《背影》却“平中藏曲,淡中显浓”,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董桥先生说,平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文章仅仅平淡还不够,还要由平淡走向沉郁。1947年,朱自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古人讲“阅尽繁华归于平淡”,先生的《背影》通篇白描,洗尽铅华,可谓平淡。先生这种文生于情与那些文生于技者迥然相异。

  他以朴素的笔触创造了《背影》,先生的名字也和《背影》凝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成为一种朴素笔触的象征。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时至今日,我依旧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先生的《背影》,尤其是现在,人到中年为人父了,更能体会先生平淡文字背后的父子深情。到南京旅游,不去玄武湖、不去雨花台,心中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先生和父亲话别的浦口车站。从中山码头坐渡轮过江,就是浦口车站了,站上几家苏果超市都有卖橘子的,既便宜又方便,根本不需像先生的父亲那样,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我买了几斤橘子,朱红色的橘子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仿佛看到先生晶莹的泪光中,读父亲来信的情景。

  华东师大的童世骏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我们的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是思想,最缺少的大概也是思想,真正意义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发、一时兴起的表达,而是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以严谨的学术论证作为基础的思想。”具体到文字上,我的理解是,文字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一腔悲悯的情怀,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没有花拳绣腿、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故作高深,朴素雅致、淡淡道来,和先生的《背影》一样,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是昨夜长风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