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幽默的第一个妙用首先是调节气氛。
除夕,两位外国学生到他们的中文老师家吃年夜饭。其中一个性情开朗,而另一个却显得较为拘谨。
席间,那位開朗的同学指着拘谨的同学向老师的家人介绍说:“他是缅甸来的,所以比较腼腆。”随后,他并没有接着介绍自己,而是举起了面前的酒杯向大家敬酒,仰首一饮而尽之后说道:“瞧!我是从仰光来的。”
逗得老师的家人哈哈大笑。
将自己的出生地与现实场景联系起来,显得巧妙而富有风趣。当然,由于条件(出生地、姓名等)具有一定的不变性。所以,这样的幽默也可以预先准备。
谐音幽默的第二个妙用是可以在不动声色中表达意见和不满。
有一个书生,自以为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可是写起文章来,就是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因此,他心里很不服气。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拿去让村里的一位当过翰林的老先生去批点。老先生看过了他的文章后,一字没改,只在卷后批注上了“高山打鼓,闻声百里”八个字。书生看见老先生竟给了他如此高的评价,高兴万分地离开了。
之后的几天,他都沾沾自喜地把批语给同村书生们传看。同村的书生看到老先生的批注,都感到很是意外。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篇文章并不佳.可老先生为什么给他那么好的评语呢?
因此,大家就带着疑虑一起去问那位老先生:“尊师,在我辈看来那篇文章算不上一篇佳作,可为什么您却给了那么高的评价呢?您那‘高山打鼓,闻声百里是什么意思?”
老先生笑笑说:“你们仔细想想,打鼓发出的声响是怎样的?”
“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扑通、扑通啊!”一个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老先生又笑笑说:“对啦!就是不通、不通啊!”
书生们闻听此言,都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
老先生此举既免去了当场直言的尴尬,又寓真正的意见于谐音之中。乍听像是夸奖,仔细分析,则是批评,实在妙哉!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已经屡见不鲜了。一位木匠师傅也曾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徒弟。
一个木匠教了一个徒弟。三年之后,徒弟出师了。但是他却非常自大,自以为已经很了不得了,就连自己的师傅也不放在眼里。
一天,师傅做了一个会行走的木马,套在碾子上。徒弟回来后,看见师傅做的木马竟会自己拉碾子,心想:师傅竟然还藏着这么一手。徒弟很想学会怎样做木马,但又不好意思问师傅。于是,就偷偷地拿尺子量那木马的各个部件,也照样做了一个。可是,不知为什么,他做的木马却无论如何都不会走路。他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实在憋不住了,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师傅。
师傅问他:“你量了吗?”他回答说:“量过了啊。”师傅又问:“你一定没量(良)心吧!他又赶忙回答说:“是呀!我是没量心。”待到话一出口之时,他也猛然醒悟师傅话里的用意,不禁羞得面红耳赤,从此,他再也不敢那么骄傲自大了。
生活中,还有不少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仗势欺人或者言行刁钻的人,他们总是仗着自己有权有钱,而故意给别人难堪,或者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碍于他们的权势,我们又不得不忍气吞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得过且过。其实,这种时候,我们一样可以让谐音幽默来帮一帮忙。
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于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一次,他在考场上打开了试卷,却不知从何处下笔。直到快交卷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得主考官的录取。
然而,主考官在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哑然失笑,便提笔在试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你。”
主考官巧妙地借用了“娶”与“取”的同音,不仅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这样的技巧也常被平民百姓使用。
有个秀才十分爱吹嘘自己,逢人便说他能识九万九千九百个字。
一天,村里有个不识字的渔夫来求他帮着读一读家里的来信,秀才见他一副寒酸相,料想不会有什么酬谢,便说:“我的才学一字值千金,你能付得起吗?”渔夫听后很是生气,拿起信转身走了。
这一年,洪水泛滥。秀才家水淹门楣,惊恐万分!这时,忽见渔夫驾船经过,连忙大声呼救。渔夫笑道:“我不是不想救你,只是你的才学一字千‘斤(金),我的小船可载不动那九万九千九百斤啊!”这样的故事不由让人觉得大快人心。可见,谐音幽默确实是一件不错的“武器”和“挡箭牌”。掌握了谐音式的幽默技巧,必定能使你的幽默水平更上一层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