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未经确认的动物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3222
徐 来

  未经确认的动物

  谢弗在其《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记录了一种“未经确认的动物”:

  一个现在还无法考定的国家,在唐高宗继位时贡献了一头非常可怕的熊。这个国家叫伽毗叶,名称或许与梵文Gavya有关。这种熊被唐朝人称作“天铁”。天铁熊惯于擒食白象和狮子。这是一种凶猛得令人难以想象的动物。天铁熊凶悍的性格给16世纪的李时珍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经写道:“天铁熊能擒狮象,则师岁猛悍,又有制之者也。”

  谢弗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棕熊或者喜玛拉雅黑熊之类的动物。因为它们在中原较为罕见,并且性格凶猛,所以被讹传为可以降伏狮象的巨兽。不过,有证据表明至少在汉魏六朝时期,这种动物就已经被引入中国,并引起了博物学家们的注意。

  《神异经》记载,汉代将军马援接受“伏波将军”的封号,驻扎在岭南,准备按照皇帝的要求,对南方越国的叛逆者发动最后的进攻。伏波将军在南方与各种蛮荒民族接洽,收编其中诚实英勇的部落,驱逐其中狡猾蛮横的部落。将军进行的军事整备工作,惊动了周围各个地区的国王,他们无不给皇帝写信,赞扬将军的能力与威名。当时南赡部洲之南的先兜国王惊叹于伏波将军的显赫功绩,向汉军敬献了两头军用神牛。这两头牛毛黑如漆,体躯庞大,但却无须人工饲养。事实上,主动喂养它们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两头牛只吃含有铁质的岩石。

  按照使者的说法,只需要在兵营内留出圈牢,供它们夜晚休息就可以了。白天,这两头牛都会自行外出寻觅可供食用的岩石。唯一的需求是,它们回到圈牢后,饲养者需要准备一盆火炭,供其解渴之用。每天清晨,饲养者都可以进圈捡取它们排泄的粪便。剥除外层的粪膜,里面便是坚硬无比的粪心。这种粪心可以供冶炼铸造之用,打造的兵器异常锐利坚固。

  伏波将军按照敬献者的指导饲养这两头牛,并用牛粪心打造的兵器武装自己的军队。因为占有装备上的优势,汉的军队迅速击破了越国的防线,攻陷了越都番禺城。得胜回朝的伏波将军,将先兜国王的功绩报告给皇帝。皇帝大喜之下命令,将牛命名为“啮铁”,将它的粪心命名为“镔铁”。

  宋代居士晁迥在《法藏碎金》中提及“天铁”与“啮铁”两兽的区别。事实上,这分别被归在牛、熊两个名目下的动物其实是同一种类。它长有熊的掌爪,有时可以直立行走,却又头生铁角,如同牛只一般。因为它粪中生铁,所以被视为武备的象征,搏狮食象的传说也因此产生。汉帝国的皇帝们过于迷恋天铁兽带来的军事优势,忽略了朝政以及对民众的关怀,最终以镔铁护佑的帝国大厦还是被潮水一样的流民冲毁。而最初的两头天铁兽也在流兵中湮没无闻了。至于唐高宗时伽毗叶国进贡的天铁兽,因为唐帝国的首都附近缺乏含有铁质的岩石,因此它们找不到合适的食物,无法排泄铁粪心,最终困厄至死。写到这里,晁迥感慨说,倘若那些伟大的兽类能够延续至今,中原的王朝又何至于丧失军事上的优势,困顿至此呢?

  如何杀死一头大象

  象,这种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显然是古代东方人崇拜的对象。古代的中国人用一种被称为“吉金”的珍贵金属,塑造出以这种日渐稀有的庞大动物为外形的容器,装满生的猪肉后,供奉在写有神灵名字的木牌前。他们认为,体形巨大的象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充足的“阳气”。神灵们可以从它们身上吸取这些气体,增加自身的力量,以便赐福于人间。

  将大象视为神物的另一个原因是,早期的中国人缺乏有效捕杀他们的方法。他们难以驯服这些巨兽,只能在想象中将它们擒获,或者斩杀。

  谶纬中就记载有一场诸天帝王谋杀大象的故事。最初,南方天帝赤剽怒在与钩神夫人结婚以后,一直都没有养育后代,赤剽怒非常着急。为了获得子嗣,他决定徒步走到东方帝国,向掌管生长的东方天帝威灵仰礼拜,祈求子嗣。从南方帝国到东方,一往一返需要半年时间。而此时,留守南国的钩神夫人竟然生下一个儿子。赤帝之子出生以后,迎风而长,不到半天就长大成人。钩神夫人觉得产下孩子后,身上有些浑浊不快,于是叫儿子把住门,自己在屋里沐浴起来。

  赤剽怒的突然返回是这则故事的最大玄机,两个陌生男人的对峙,结果是儿子被父亲以枭首的方式杀死了。觉悟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赤帝无比悲痛。他来到掌管死亡的西方天帝白招拒处,请求他拯救自己的儿子。这令白招拒感到非常为难。最后,来自北方的天帝协光纪为他们作出指导:在儿子死后的第一个酉日,赤剽怒需向东南方行进,杀死他看到的第一头动物,并将其头颅安放在儿子的躯壳上,一切就将重新开始。

  在诸位天帝的妥协下,神界的最高长官含枢纽将一头拥有长鼻和巨耳的动物送到赤帝面前,此后,他的儿子就有了另外一个称呼:象头神。

  圣王帝舜和他的著名异母弟弟象之间的争斗,也被认为是古代居住在东夷地区的中国人捕杀大象活动的反映。在这则神话中,提及了捕象的三种方法。第一是用烟熏的方法使大象丧失战斗能力;第二种是用含有麻醉剂的蔬菜、果物将大象迷倒,再捕捉之;最后一种方法较常见,即将大象驱赶到事先挖好的陷阱里,等它饥饿不堪时再行捕捉。

  《荆楚岁时记》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被捕获大象去向的渠道。这本书的作者宗懔说,他曾见东夷的土人,在祭祀农神的时候,佩戴一种用干制的大象头部皮肤制作的面具。他认为,这一状况可能是与赤剽怒杀子的故事有所关联。

  水差子的悲鸣

  北印度菩提伽耶遗址出土的一些经卷中谈及许多关涉动物的故事,其中一个由见习僧人那连提黎耶舍记录而成。故事大意如下:

  我在游历东印度时,曾经在迦湿弥罗的纳兰达寺挂单,并在此向萨遮大师求教。那是一个秋天下雨的寒冷夜晚,我走进大师居住的席棚准备提问,大师却突然问我:你是否知道印度以南的僧迦罗国出产一种名为“水差子”的昆虫。我吃了一惊,略显紧张地说不。大师告诉我,多年以前,他刚发愿移居到庭院的席棚里,同样是秋天的寒冷夜晚,他曾经听到水塘里水差子的呼喊。萨遮大师说,它们当时正聚集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头顶,那个被称为“天穹”的界限以外的世界。其中一个稍年长的告诉其他水差子:

  你们可以看到关于那个陌生世界的许多种说法,其中一些来自青蛙,一些来自鲫鱼,另一些则来自螺蛳。记录我们历史的经卷里记载了这些观点,供每一个水差子查阅。可我们只能阅读这些观点,而无法真切地听到。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水差子群中的一只已经长大的水差子,向其他族虫承诺:自己会想尽一切办法离开池塘,证实或者否认,那些历史典籍里的传言。但他并没有回来。从来没有哪怕是一只成年水差子回到池塘中,向后来者谈谈关于他们的未来。现在,我就要离开池塘,进入那个新世界了。请相信,我不会如那些前辈们一样,一去不回。

  说完,他已开始逐渐升起。在穿过“天穹”的刹那,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获得一条细长轻盈的绿色身体,以及能折射太阳光彩,在空气中制造彩虹的翅膀。他试图飞回去,和那些依然留在那里的水差子再见一面。但无论如何努力,在池塘上空盘旋,做各种俯冲动作,他都无法冲破那层水的表面。唯一能做的事情,仅仅是将自己的尾部插入水中,但这没有任何用处。水差子们依然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况,不知道那些已经离开的同伴们,在穿越天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水差子依然安静地躺在池塘的底部,看着头顶的天穹,那里有青白色的光透进来,有的时候能看到一两个黑影从上面掠过。不断有水差子从群体中升起,漂向水面。剩下的则只能发出巨大的悲鸣:

  升起一个,就是落下一个/你们之中就没有谁发发慈悲/对那些留下来的伙伴/揭开这个世界的秘密?

  念完诗句,大师突然停止了一切活动,再次陷入沉思。我有些犹豫,不知是否该退下,还是将他唤醒,再次与我对谈。忽然,萨遮大师大喝一声。从他的头顶上发出“嘎吱”的撕裂声,一道裂缝在他光滑的头皮上显现出来,里面透出青绿色的光。裂缝越张越大,轰的一声,一头绿色的巨虫从大师体内跳出。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它已经摇摆着修长的身体,飞上天空,消失在雨水淋漓的、秋天冰冷的天空里。

  大蛇传

  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比蓝鲸更大的动物是大蛇。在一些记录中,大蛇生活在巴国故地,因此又叫巴蛇。但也有一些记录指出,巴国地小,很难有足够的空间繁衍这种巨大的动物。只有伟大的昆仑山,才可以承担这样的抚育之责。到战国中后期,阴阳家们却提出,只有“大九洲”中最大的“员丘之洲”才能养育出大蛇这样的巨物。在这里,雄黄与雌黄可以自由交合,以天地为丹鼎,以日月为火头炼出雄黄之精。而雄黄之精正是大蛇的食物。

  大历四年,安南节度使何履光回到长安述职。在他的报告中,记载了自己在朱崖县的一些经历。《玄中记》选摘了其中的三件:

  第一件,在朱崖县附近的海里,有两座青黑色的山。两山高度相当,之间的距离大概有六七百里,看上去就好像镇守海道的两尊金刚。山的附近有怪异的急流与漩涡,因此没有人敢接近两山。开元末年的某一天,天色忽然昏暗下来,白日里竟压抑得如同夜晚。不久,海上就出现了暴风雨,夹杂着灰白色的泥土漫天劈打下来,县中的人不知道是什么鬼怪作祟,竟吓得连门都不敢出。如此过了七天,暴风雨才稍有停歇。几支远航捕鱼的渔船疲惫不堪地回到港口,县中居民才得知,原来有一头大酋鱼被卷进了金刚山之间,动弹不得。酋鱼奋力挣扎,经过七天才得以逃生。空中的雷声、海上的风雨,其实是酋鱼挣扎时发出的吼叫,及它的呼吸。事后,县中人去眺望金刚山,发现其中的一座已经崩塌,消失在海中。

  第二件,金刚山以南一千三百里的海中有一片礁石,生在海面以下十余丈的地方。那礁石上生有一只奇怪的蟾蜍。每月的望夜,如果逢到天气晴好,圆月当空,那海蟾蜍就缓慢浮上水面,用冗长的舌头推出一股白气,慢慢蒸腾在自己周围,银灿灿的一片大放光芒。那团白气居然比圆月更为明亮,连朱崖县以北颜罗县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三件,蟾蜍礁再往南一千六百里,有一座大山。据海客讲,那山上有一条蛇。所有人,都只是看到一段高如山崖,五彩斑斓的躯干,而不知道头尾在什么地方。因此,这蛇就得名为“大蛇”。老人们说,这大蛇三千年一进餐,每次进餐都会将自己所居大山附近的小岛囫囵吞下。至今大山附近的岛屿已经被完全吃尽,因此那大山被称作“孤山”。又说这大蛇三千年一饮水,每次饮水,海潮涨落的规律就会被打破。开元末年的某一天,朱崖县民忽然发现大海开始异常退潮,海水几乎是以奔跑的速度向后退却。不消半天时间,朱崖县的辖地就扩充了一倍。到晚上海水依然没有回归。节度使派出快马驿卒,日夜兼程追赶海水,经过半个月才接到回报说海水终于停止不动。这时,崩塌了的金刚山以及海蟾礁石都已经成为耸立地面的悬崖,当地人缘石壁而上,找到了挂在金刚山上的酋鱼鳃盖、干死在海蟾礁石上的蟾蜍外皮。这以后,海水缓慢上涨,至广德元年才恢复到剧变前的位置。

  两年前,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朱崖县,拜谒这里的长官。他说若干年前,自己率领船队经过孤山,恰逢大蛇三千年一饮水的盛况,大蛇的上半截沉入海中,无法见到,后半截则将孤山团团绕住。忽然海水快速落下,大蛇则似乎被什么东西拖向水中。它的尾巴则在空中痛苦地抽打。十日以后,海水降到原来的一半深浅,颜色变成黑红,泛起刺鼻的血臭。

  长安的士人这才知道大蛇生活的确切地点。

  冷 龙

  16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吴承恩在他的作品里曾经提到过一种名为冷龙的生物。这是一部描写公元7世纪中叶,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步行到北印度留学的故事。

  这位僧人率领的留学生团队在途径一个名叫车迟国的城市时,遇到了麻烦。三名术士向他们挑衅,其中一名杨姓术士要求玄奘像自己一样,在滚烫的热油里沐浴。但玄奘的一位高级助手细心地发现,在这名术士洗澡的时候,正在被加热的油却是冷的。他很快查明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名术士拥有一条名叫冷龙的动物。他将冷龙放在油锅里,并使之保持舒适的温度。玄奘设法捕获了那条冷龙。油温陡然上升,那名术士也因此丧生。

  稍后一位文献研究者指出,吴承恩所提及的冷龙,在帝国的文化谱系里有细致的线索可循。在晚唐的一本笔记里提到唐帝国一些地区饲养冷龙,并把它作为特产,呈献给皇帝的情况。

  唐帝国的玄宗皇帝以善待自己的兄弟著称,申王李湛就是这样一位被包含于兄弟之爱中的皇族成员。这位申王从小患有恶疾。他腹部的赘肉如同布袋,总是软哒哒地垂在自己的两脚之间。玄宗皇帝派遣朝廷里最有声名的御医,那位善于治疗“蛟龙之症”的纪周为申王诊治,但也没有任何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恶疾导致的行动不便,申王总是用宽幅的、未经过染色的丝织品缠住自己的赘肉,将它们牢牢绑在小腹上。寒冷的冬天,这一装置为申王带来了额外的保暖效果,而夏天,申王却为这一重束缚苦恼。身躯肥胖的申王有时甚至觉得这些丝织品闷住了气管,使自己难以呼吸。

  玄宗皇帝于是赐予他两条刚由南方某省进贡来的冷龙。这种蛇十分亲近人类。它们躯体寒冷,握住冷龙就好像握住了冰。申王把它们缠绕在自己的赘肉上,就再也不觉得有丝毫闷热痛苦了。

  段成式宣称,自己曾经在申王的宫廷里见过这两条功用奇特的冷龙。在他的著作里,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描绘。冷龙,形态和一般的蛇非常相似,它们有一尺多长,通体都是白色。头的后方,长有微红的肉角,但又不像真正的龙角那么雄壮可观。和真正的龙一样,冷龙也长有四条腿,不过身上却没有鳞片,只是沾满了冰冷的黏液。段成式在仔细观察之后得出结论,这种动物最怪异之处在于,它用胃来鸣叫。当它们两情相悦之时,就会相对而鸣,从胃里发出叫声,然后通过口腔喷出来。因此,它们的叫声有点像打嗝。哀伤,是导致冷龙散发寒气的最重要原因。当这两条冷龙中的一条死去时,段成式看到另一条龙的哀痛,让蜡烛的火焰凝结成了固体。

  西域人不了解中国南方的神奇出产,总是将冷龙与石棉混淆起来。他们认为在中国的南方,冷龙也会吐丝结茧。将冷龙的丝缫纺成布,就获得了著名的“火浣布”的南方版本。

  选自《上海壹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