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书的十八个“三”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15534
吴 理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的粗读,有价值的细读,格言类的精读。明代陆世仪亦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其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祥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雨之余”读书。

  三不——俞平伯先生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苟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

  “三法”是背書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的“三不怕”精神。

  选自《读者俱乐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