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是“国庆三部曲”之一,影片选取了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今社会几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故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保守与革新的碰撞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憧憬。提醒着人们牢记峥嵘岁月、珍惜幸福生活、展望美好未来。
“乘风”传承着红色基因
《乘风》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八路军骑兵团团长马仁兴带领包括儿子马乘风在内的战士深入敌后,亦军亦农,坚持游击战的故事。为了掩护在敌人扫荡之后幸存下来拖家带口的老百姓尽快脱离险境,迂回于敌人的天罗地网之中,当遭遇到数倍于己的敌人之后,马仁兴团长把鬼子迷惑到外出执行侦察任务的儿子马乘风所在的区域,最终导致儿子壮烈牺牲。马仁兴团长为了从危难中解救老百姓,采取主动发射信号弹,让儿子马乘风等四名战士按照事先约定,通过发报机报告情报,主动暴露目标,最后陷入敌人包围圈光荣牺牲。这是一个用自己亲生儿子和三名战士的生命换取五十二名老百姓生命安全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场景的反复切换,形成了鲜明对照和强大冲击力。一个是马仁兴的儿子马乘风面对着数以百计包围着自己的日本鬼子,丝毫不胆怯、不退缩,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举起长枪边冲锋边射击,勇敢地冲向敌人的阵地。一个是在马仁兴团长所掩护的乡亲们中有一位二十三团牺牲战士肖顺成的遗孀,带着身孕乘船过河转移时,这位烈士遗孀恰逢临产,历经煎熬和痛苦之后,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婴。该烈士遗孀生育孩子时的痛苦表情在屏幕上被反复切换、强化,此时此刻,团长马仁兴的儿子马乘风正举着长枪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与死亡展开了无畏的搏斗。
马仁兴团长用自己儿子和三名战士的生命换取了老百姓的安全转移,换取了抗战烈士肖顺成遗腹子的顺利降生。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这就是人民的军队!一直以来,不管在什么年代、面对什么困难,共产党人总是把老百姓的安危看得更重要,这正是共产党从建党开始,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制胜密码。
抗战胜利后,马仁兴团长在庆祝大会上再次看到肖顺成烈士的遗孀时,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八路军女战士。在看到她的孩子时,马仁兴亲昵地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位烈士遗孀铿锵有力地答道:“他叫乘风!”马仁兴听后一怔,随即接过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在蓝天上创作最美的诗篇
由章子怡导演并担任主演的《诗》,讲的是在我国西北某导弹试验基地,工程师施鸿儒夫妻双双在参与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事业中以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克服物質贫乏、生活艰苦、试验条件简陋等困难,在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前,不叫苦、不叫累、不气馁、不放弃、敢为人先、潜心攻关,终于获得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的事迹。
在研制火箭的过程中,施鸿儒和妻子在基地生活区,居住在土坯简易房中,一旦遇上下大雨,雨水就会涌进屋子,屋内的积水甚至能淹没脚踝。在这里,厂区常会发生爆炸之类的事故,人们总是提心吊胆,因为他们的亲人都奋战在厂区的不同岗位上。施鸿儒和儿子的生父是同事,他们都是搞火箭发动机研制。如果他们去上班,同事就把儿子交由施鸿儒的妻子照管。一次意外事故,同事不幸牺牲,同事的儿子就成了他们的儿子。后来,施鸿儒也出事牺牲了。为了尽量减轻对儿子造成的伤害,妈妈郁凯迎央求参与火箭研制的相关男同志在任务完成前尽量不要回家,帮助她暂时隐瞒实情。可是,一场特大暴雨使大家不得不回家抢险护院。儿子为了解开心中的疑问,冒着大雨一家一家地去打听,终于得知第二个爸爸施鸿儒很可能也牺牲了。他与妈妈赌气,妈妈无奈才对他说出了爸爸确实牺牲的不幸消息,同时告诉儿子自己或许有一天也会因为试验发生意外而死,并鼓励儿子倘若真到了那一天,一定要坚强、要照顾好妹妹。儿子知道这一切后,拿起妈妈送给他的一盏孔明灯,悄悄地带着妹妹跑到野外的山梁上,虔诚地点燃孔明灯,向着慢慢飘向远方的孔明灯大声祈愿:妈妈,我不想让你死……是啊,这个孩子在接连失去两个爸爸之后,他怎么承受得了再失去妈妈的巨大悲痛呢!此时此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能好好活着,好好地陪着他和妹妹。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零起步,白手起家,科技人员为此流汗流泪流血,他们的亲人、子女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悲痛和精神创伤!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隐忍的牺牲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所有付出不正是在无垠的苍穹中创作世界上最美诗篇的辛勤耕耘吗?正如影片中的那首诗所言:燃料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点亮了向太空前进的火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千千万万的平凡,铸就不平凡的中国。
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弄潮儿
《鸭先知》讲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弄堂里生活的中药二厂销售科科长赵平洋动员儿子“冬冬”与他一起顶着领导和同事们的白眼、讽刺与挖苦,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各种干扰,在电视上打药酒广告并取得圆满成功的故事。影片喜剧色彩浓厚,演员表演滑稽幽默,从而把能在中国电视上第一次打广告所经历的挫折、付出的艰辛演绎得淋漓尽致,观后让人既感觉酸楚又忍俊不禁。
中国历史上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始终陶醉和沉浸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和环境当中,嗅不到世事变化的最新气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汲取不到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别呢?又怎么能摆脱最终滑向落后和沦落到被历史所淘汰的窘迫命运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敌对势力在国际上孤立、围堵我们,即便这样,毛主席和中央政府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友好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与声援,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极力打破西方的围堵,在世界范围内广交朋友,稳定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仅仅坚持与第三世界国家打交道,更是冲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千方百计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才使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甚至飙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当然,我们能够走到今天,所走出的每一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次次解放思想、突破自我、涅槃重生的过程。不说其他的,就像如今已司空见惯的打广告这件事,当初做起来怎么就那么难?阻力竟然会那么大!想让人们从思想上接受竟然那么不容易!所以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绝对是需要胆识和气魄的!也只有这些先行者才能冲破各种束缚和羁绊,引领着社会向理想的彼岸前进。他们才是真正的时代弄潮儿,才真正是社会和历史进步的引领者。
我们向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致敬!第一个打广告的人也应该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中。
怀揣科技梦想与未来接轨
《少年行》是一部已经进入二○五○年的科学家进行的一次有关时空穿越试验的带有科幻性质的穿越剧。影片中机器人邢一浩肩负特殊使命从二○五○年回到二○二一年,邂逅了怀揣科学梦想的少年“小小”,俩人意外组成了一对临时父子。在机器人“爸爸”的影响下,少年“小小”对科技的兴趣更加浓厚,参加小科技攻关的自信更加饱满,争做科技少年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无疑是邢一浩从二○五○年穿越回来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无疑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之根本依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人类社会未来的竞争中,谁占领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
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竞争中已经有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未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满足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科技领域就必须摆脱别人对我们的打压,就必须逆势阔步向前,就必须掌握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从影片描绘的三十年后的发展蓝图往回看,就需要当下培养更多的少年热爱科技、潜心科技、执着科技,只有那样,才能为未来实现科技领先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培养成了“考试机器”,以至于我们的孩子在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张扬个性等方面的潜能无法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正如片中小小妈妈那样,总认为孩子因兴趣把精力投入到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方面是对时间的浪费,必定会影响到学业,她的认识和偏见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这样无形之中就把孩子对科学、对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邢一浩是从三十年后穿越回来的机器人,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他比现代人更有发言权,如何夯实现在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契合时代的节拍一步步順利地走向未来,机器人邢一浩的引领代表着事物发展的终极方向。
一部影片四个单元,选择用普通人的经历反映重大的历史变革,尽管情节相对独立、内容各不相同,却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的父辈都是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建设者,他们也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正是这些普通的小人物,铸就了人类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为壮丽的事业!
卫建宏:现任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中国煤矿文化理论协会副主席。散文、随笔等作品刊发于各类报刊,领衔创编澄合矿业公司工会《盗火者》文学杂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