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变的钟鼓楼流动的北京城

时间:2023/11/9 作者: 阳光下的蒲公英 热度: 16281
张洁

  钟鼓楼广场2017年5月9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北京夜晚灯光按重大节日标准开放,舞迷享受到了鼓楼“灯光舞场”。钟鼓楼(组照)

  

  起早儿,拉晚儿,逛胡同儿。严寒酷暑,顶风冒雨,拍胡同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件辛苦事儿,但对我来说就是在拍摄中体会发现的冲动、按动快门的喜悦、低头看效果的快乐,让我持续享受着拍摄的快感。一句话,这是我最喜欢的记录方式。

  拍摄时,我放下自己的职业立场,没有了报道摄影严格的时间限制,不为完成报道任务,不为发表作品,一身轻松。放下沉重的长枪短炮,一台微单,用第三只眼去寻找应该裁剪的动态和景别,之后轻轻地按动快门。一幅幅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画面,一座座老宅、老树、老门洞的光影,进入了我的CF卡中。

  北京爷,赤背与两只爱犬一起玩耍;情侣,在雾霾中的鼓楼脚下玩自拍;踢毽子的好手,在广场上腾空起脚……

  胡同里结婚的、摆摊儿的、剪头的、玩手机的、跳舞的……持续八年钟鼓楼地区的拍摄,我在钟鼓楼脚下“拾来”的碎片影像占据了我的电脑硬盘很大空间,已存下两千多幅成品影像。

  钟鼓楼下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住着我似曾相识却又不认识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聊的家长里短,等等,都与我有关。

  雾霾来了,戴上口罩成为了胡同里“新常态”;“9·3阅兵”来了,百姓们围坐一起,共同分享;“阅兵蓝”来了,他们尽情地享受那一刻;治理开墙打洞,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结束和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这些并不高大上的照片,是钟鼓楼周围曾经发生的故事,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春夏秋冬的生活轨迹,是北京城变化的缩影,是社会发展的一瞬,是这个时代的符号,更是在空间维度上的光影年轮。

  目睹这些照片,真实感、亲切感、怀旧感交织在一起。这些碎片影像是二维的,但消失的场景却是多维的。

  碎片的人物,他(她)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这里生存,繁衍,娱乐,甚至偷生。

  碎片的物件,它们有的几百岁,有的几十年,有的是昨天的新款,这一切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与功能。

  碎片的变化,身上穿的,嘴里吃的,手里拿的,脚下蹬的,眼里见的,感知器官都可以作证。

  场景的消失似乎是必然,有的彻底消失,有的推倒重来,有的旧瓶装新酒,有的风采依旧,有的憧憬未来。

  你看到的,就是历史!你感受的,就是情怀!

  这座城市有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我的镜头永远聚焦的是现在……后海2010年3月8日大雪紛飞,老人穿着短裤奔跑在街上。不是标新立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爱好运动人的遵循的习惯。钟鼓楼(组照)

  赵府街2013年9月20日?玩“推车游戏”的孩子们。在过去,玩具比较少的年代,类似的游戏很多。

  后海聋哑学校2013年12月22日?一名冬泳爱好者下水前在这儿剪个头。他说,五块钱,便宜!剪完下水一洗方便叉痛快!

  钟楼湾胡同2014年5月28日?家住钟楼湾28号院的住户面对钟楼,看着已经被拆成废墟的22号院。

  张旺胡同2014年9月8日?中秋节,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一个迎亲嫁女的好日子,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胡同。

  钟楼湾胡同原14号院2015年4月18日?施工人员按照规划设计,拆除红线内建筑后,正在砌一道仿古墙。

  钟库胡同2015年lO月12日?门前,葫芦藤上挂满的小葫芦诉说着古老的文化,一群和平鸽从院子上方飞过。

  什刹海2016年2月2日?冰场快乐的年轻人。自电影《老炮儿》热映后,原本热闹的冰场更加火爆起来。年轻人以各种方式挥洒着他们的青春与热情。

  草厂北巷2017年6月20日?入夜后,静静的胡同里,路灯下传来手机通话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