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访谈:文学的妙趣,不是一般常识可以传递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清明 热度: 14454
赵宏兴(以下简称赵):刘老师您好,早年您从事过多种基层工作,比如在阀门厂当工人,在基层文化馆当创作员等,可以说您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当时您对创作有没有过彷徨,是如何克服的?基层作者作为《清明》十分关注的对象,请您给他们几句寄语。

  刘醒龙(以下简称刘):但凡走远路,总会出现偏差,只要脚劲练得扎实,做正确的自己,哪怕比别人多走几步也算不了什么。

  赵:谈到刘老师的创作,不免会谈到当年一举成名的中篇小说《凤凰琴》,重温仍然让人备受感动。当年一部《凤凰琴》影响了国家的民师政策,您认为现在的文学作品还具有这个力量吗?

  刘:任何事物其对世界的影响都在于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量。无论何人何事,策略正确,方向准确,技巧手法也设计得精湛无比,但没有力量或者能量来推进,无异于画饼充饥,充其量只是望梅止渴。所以,文学的力量在哪里?是文学赖以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文学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没有情感,没有情怀,没有情绪,只会计算的AI弄得溃不成军。

  赵:在您有影响的作品当中,大都是以乡村题材为主。如本辑的《彼为土,何为乡》《三十功名尘与土》等,都是在讨论与乡村的关系,对故乡的感情等。“最好的作家应该是仁慈的、悲悯的。这是我们对乡土小说最应该持有的态度。乡土给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仁慈”。这是您对乡村题材的处理经验,在这里能否给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观点呢?

  刘:将乡土概念分成乡与土两方面去理解,不是一个人的牵强,是自己集数十年的往复去来的阅历与情断情长的感怀的体现。家乡、故乡都是人离开了才出现的言说,土地则不然,离开或坚守,土地都在那里。人好人坏、如何世道、如何世风,土地都是一般无二地奉献物产,除了仁慈二字,我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感受。如果有比仁慈更好的词语,我一定会放弃仁慈二字,选用更好的那个词语来表达自己认知的乡土。

  赵:刘老师过去说过一句名言:“获奖是过年,写作是过日子。”现在“茅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每届“茅奖”都会成为文学界的热点,您作为“茅奖”的获得者,对此有着怎样的看法?

  刘:”获奖是过年,写作是过日子,相比过年,过日子更重要。“这句话是我在《天行者》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说的。在平常人眼里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力,实在太像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但这并不妨碍有人将某河文学奖和某某某斯文学奖与之并列,同样称之为国家级文学奖,就像有人喜欢将情人节或清明节等同于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文学的妙趣,不是一般常识可以传递的。文学的端庄,更不是世上厚颜所能表达的。可以肯定,茅盾文学奖表达的是文学的端庄,至于端庄之外的那些妙趣,不过是文学生态繁杂的一种。

  赵:文学创作要不要有理想?我们走上文学之路时,都怀揣着对作家的梦想。现在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发表作品门槛在降低,许多作者只顾“扯淡”,不顾文学品质。对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还是那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凡事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人捆绑在一起,否则就有爱管闲事的嫌疑。有人精通流量经济学,非要他去经营非流量的物件,自己活得苦苦的,非流量的经营更是惨不忍睹,那又何必呢?天下乌鸦一般黑,就不要以为文学是只白乌鸦。明白这一点,并且还要时时记住这一点。人各有志,不必强求,将理想与理想作好区分,将文学与文学作出鉴别,才是最重要的。

  赵:经过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您已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学观念和从容的文学观察,您对当下的文学是如何思考的?现阶段有何创作计划?

  刘:写作从其本质上讲,每一句将要写出来的语言,都是对写作者前所未有的挑战。那种一不小心就会自我重复的事情,既做不得,更需要高度警惕。近二十几年,我一直在写长篇小说。从《痛失》《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到《黄冈秘卷》,最近又在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它与《蟠虺》一起构思,是《青铜重器》三部曲的第二部。

  赵:现在大家都在关注ChatGPT(智能)创作问题,可以举出许多实例来说明ChatGPT对写作的影响,有时甚至能混淆作家的写作,您对ChatGPT写作有没有关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当作家失去独有的原创能力时,才会感觉到非人类写作的威胁。写作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写作,只要自己的写作是独一无二的,是排他的,外部世界的东西再时髦先进,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等而下之。

  趙:刘老师您不仅是著名作家,同时也是《芳草》主编,在这里我还想与您谈谈有关文学期刊的问题。作家的成长与杂志是分不开,比如您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凤凰琴》都是在杂志上刊登后,荣获大奖的。作为编辑,我们也想发现这样的作品,培养这样的作者,这也是办刊人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到优质稿件越来越难,刊物的发行也越来越难,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刘:必须得承认,好作家与好作品,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样必须承认的还有,如果不做出巨大的努力,连求都不去求,则遇上的资格都没有。用当年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社会是不科学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深刻烙印,至于这种烙印是不是伤疤,只能留待后人评说,就像我们评说当年的楚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城中好高髻,四方皆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皆全帛。

  赵:刘老师您办刊这么多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办刊经验?

  刘:宁可发三流作者的一流作品,也不发一流作家的三流作品。宁可在茫茫大海中寻一颗明珠,也不去琳琅满目的纪念馆找一根银针。

  赵:期刊有固定的粉丝群和文学新人,这是期刊优势。许多读者是从期刊上认识作家的,作家长期不在期刊上与读者互动,往往会让读者有隔代、陌生的感觉,不知您是如何认为的?

  刘:蛇有蛇路,龟有龟路,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只要好作家与好作品能够出现,那就算是做对了。

  责任编辑????曾???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