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他踏着泥土走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清明 热度: 11520
李晓莉 苗秀侠

  21世纪第一个春节在千人祝福、万人祈盼中来临了。利辛县人民医院气派非凡的门诊大楼,在春节后的第一场雪中傲然耸立。代表着喜庆祥和的彩球,五彩缤纷的彩旗,在第一缕春风中舞蹈着,向世人展示着妖娆和妩媚。

  风在诉说,阳光在诉说。干净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花园、闪闪放光的不锈钢护栏在诉说。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医护人员,辛勤工作着的各种仪器,还有洁白的墙壁上高悬的市文明单位、二甲医院及各种奖牌,都在无声地诉说。诉说的人物只有一个:王全政;诉说的主题也是一个:王全政给利辛县人民医院输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希望和辉煌!

  知道利辛县人民医院过去的老医护工作者,抚今追昔会由衷地说:王全政,好样的!理解王全政的朋友想起他走过的坎坎坷坷的道路,会说:王全政,他真不容易;当利辛县人民医院成为利辛的一项形象工程,有关方面的领导赞叹道:王全政与县医院休戚相关,创造了王全政效应!

  王全政效应?

  记者想一睹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利辛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全政的风采。走近利辛这座年轻的城市,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早春时节。电话中与王全政联系,他正在由合肥回利辛的路上。大雾弥漫,我们在房间里焦急地等待。暮色苍茫时,王全政走了进来。

  这是一位典型的北方汉子,高大笔挺的身材,眉宇间有一股英气和书卷气。“我不会说话,我做的事情也很平常。”他质朴的语言和谦逊的笑容后面,隐含着一股韧劲。

  像朋友那样的诉说和聆听。我们手中的笔欢快地跳动着,已经忘了时间的流逝,忘了车水马龙的街上温馨的叫卖声。眼前闪现的是一位背着药箱的青年,他踏着坚实的泥土,身后是淮北特有的广阔而生机勃勃的原野……

  脚下的泥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只有一个信念:好好干,对得起自己和同伴。

  20年前,出身贫寒的王全政在家乡做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干就是八年。这期间,他身背药箱,足迹踏遍家乡的沟沟坎坎。多少次,他沐风浴雨,来到需要他的老农身边。当他细心地把握那一双双因劳作而显粗糙壮实的手掌,当他一遍遍聆听农人鼓点样的心跳,他的心里就会涌出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解除农人的病痛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会为此竭尽全力!农人们夸年轻的王全政是个质朴仁义的孩子,王全政会心地笑了。8年,他数不清多少个夜晚被敲门声惊醒,背着药箱一阵风似的直奔病人身边。他看到了太多农人满含辛酸感激的笑容。他想,如果有一天他“发展”了,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父老乡亲们解忧,送去温暖。

  脚下的泥土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当他从安徽中医学院学成归来,走上了利辛县医院药剂科主任的位置,他吃苦能干的品质显露出来了。

  当时的县医院药剂科制剂室,因种种原因,已停产两年。县医院院长找到王全政,问他愿不愿把制剂室抓起来。那是83年的8月份,离年底还有4个半月的时间。如果能赚钱,年底缴医院1000元就行了,不赚分文不缴。王全政接受了这个条件。他想,制剂室能抓好,既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只问医院要500元启动费就风风火火干起来了。他先到各科室借瓶子,又到药厂赊200斤糖水,带领一班人马不分昼夜干了起来。“我把所有心血都投入到制剂室工作当中,一天干1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说起当初,王全政记忆犹新,“我是从泥土上走出来的,否则,这种苦可不好忍受。”是的,大地铸就了王全政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他带头苦干,把制剂室救活了。到年底,净赚1万余元。医院按规定收了他上缴的1000块钱,院长动情地说,余下的钱,给职工发奖金吧,你们太苦了。王全政说,不,我想拿这些钱添置新设备。医院领导支持他的做法。有了新设备的制剂室如虎添翼,第二年年底,除上缴医院1.3万元外,还赚6万多元。王全政把赚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向医院要2万元,投资8万元的两层制剂大楼盖了起来。这下,制剂室成了县医院的亮点。

  以前,制剂室不景气时,只有几个找不到活的职工留在那里工作。制剂室效益好了,不少人打报告要求回制剂室工作。85年时,一些技术骨干也分配到制剂室上班了。王全政干起来就更有劲了。不久,制剂室的工作在全市卫生系统名列前茅。进入90年代,一套价值100万元的现代化设备在制剂室安放了。按王全政的说法,这叫抓效益更要抓质量,质量是制剂室发展的有力保障。

  各行各业都面临市场竞争,医院也不例外。91年,县医院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工资发放不及时,而王全政的制剂室,却红红火火,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福利连年递增,是全院职工看好的“厚土”。这也是王全政最大的慰籍。然而,面对县医院出现的不景气现象,他更是忧心忡忡。制剂室的发展固然重要,而县医院的发展更是重中之中。面对县医院面临的种种困境,王全政陷入了沉思。

  脚下的泥土给了他一份责任。王全政站了起来:让我试试吧,请上级领导和职工给我打分。

  1995年6月13日,对王全政而言,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那一天,利辛县医院近400名职工会聚在电影院礼堂,静静等候行使自己权利后的结果。那庄严的时刻到来了,当出席会议的县委有关方面的领导,宣布王全政在5位竞争者中遥遥领先当选为利辛县人民医院院长时,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双双拍打的手掌都在驱散所有的沧桑和磨难,都在击打新的期望和祝福。王全政缓缓站起身,朝台上的领导和台下的职工深鞠一躬:我会好好努力,请领导和同志们给我打分。

  怀着一份责任,王全政走马上任利辛县人民医院长一职。在此之前,他没有想到,他要担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因为,利辛县医院的大环境太让人作难了。

  进入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县医院处于经济崩溃边缘。医疗设备陈旧,外欠百万余元巨债,门诊房破败不堪,住院部玻璃门窗千疮百孔。医院职工只有60%的工资也已停发两月,人心涣散,倒卖私药、乱收费、“走火”行医时有发生。许多技术骨干往往另觅高枝,大学生分配决不回到县医院……这样的一个摊子,哪个敢收?

  利辛县有关方面的领导急医院之所急,决定公开招聘有识之士救县医院于危难之中。许多人跃跃欲试,王全政无动于衷。院里不少职工纷纷找到他:“我们知道你踏实,肯干,你参加竞聘吧。”王全政犹豫不决。说真的,他更希望县医院发展、壮大,这样,他付诸心血的制剂室才能如鱼得水。但是,县医院太复杂了,他能胜任吗?“你干,我们就留下。你不干,我们也走人。”望着相处十几年的干部职工热切的目光,王全政深深地点点头。一双双有力的手伸了出来,给王全政带来了勇气:他要一试!

  95年6月16日,带着领导的重托和全院职工的信任,王全政走马上任了。他走出陈旧的院长办公室,站在垃圾遍地、破败的院子里,满腹辛酸,同时一股热辣辣的情感在胸中升起:要干,就干出个样儿

  来,凭着自己的热情和良心!

  第一步走得稳至关重要。王全政的第一步就是引入现代管理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整治医院的突破口。他制定了医疗财务等各种制度300余条,以制度定岗、定责、定利,把每个科室甚至每个人由“要我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建立起一个自发管理、约束的全新机制。对私收费、私卖药、走火行医、打架骂人的,发现几个整治几个。在药品采购方面,他避免玩“猫腻”制定药品器械采购制度,公开接受职工监督,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选购,仅此一项,每年为医院节约100多万元,广大病员的经济负担也随之锐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见成效。利辛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说:这就是“王全政效应”。而县医院职工对“王全政效益”更是体会颇深,他们领回了拖欠的工资,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回报。

  王全政牛刀一试大见成效,领导和职工给他打了满分。

  炎热的夏季,老职工在闷热的工作间汗流浃背,王全政心疼了。他想,县医院该有自己的门诊大楼了。

  作为全国贫困县之一的利辛县,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国家计委一班人的莅临。他们是来进行扶贫考察的。王全政领着他们参观了县医院。这之前,王全政带领职工已给医院进行了全面“美容”:水泥地拖得照出人影,破烂的玻璃窗换上新的,放射科的竹篱笆墙糊上厚厚的石灰,400平米的门诊房墙壁也粉刷一新,泥土铺成的甬道干净整洁,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不善言辞的王全政领着领导参观院容院貌,在新糊的石灰不断脱落声中简介医院近况。在会计室,一位职工正在交钱,王全政说,这是下乡看病时的诊费,都是主动交。在门诊部,一位50多岁的老医师汗如雨下,正专心给病人把脉。王全政说,年轻的技术骨干都走了,这里条件太差了。在收费处,低廉的收费让国家计委的人吃惊。王全政说,利辛是贫困县,老百姓不容易,我们的医院是给人民开的,因此,医疗费用降低30%、药品降价10%,已到最低限度。王全政还欣喜地告诉国家计委的领导,职工心很齐,已集资加万元买B超机,到时候,你们可要来剪彩呀。听着王全政的介绍,国家计委的领导心潮难平。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像利辛县医院设施如此落后的县级医院,除了江西某山区外,就数利辛了。国家计委的领导说到利辛县医院是倒数第二时,王全政的脸上布满辛酸而沧桑的笑。“不过,你们的精神太令人感动了!我们要加大扶贫力度。”不久,国家计委300万元扶贫款落实了,全院职工欢呼雀跃,感觉有奔头了。职工们又集资款项,总投资500万元的门诊大楼破土动工了。97年大楼即将封顶时,省里一位领导来利辛考察工作,看到利辛县医院耸入蓝天的门诊楼,大加赞叹,请王全政前去汇报工作。言辞不多的王全政总是把话说在刀刃上,他最后的“请领导给予支持”,又从省扶贫办争取50万元的扶贫款。

  98年3月20日,凝结着王全政和全院职工心血的门诊大楼正式开业了。鞭炮声中,职工们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楼。一位退休老职工摸着门诊楼光滑高大的廊柱,泪花闪闪:想了几十年,总算梦想成真了;王全政这样的领导,用对了呀!

  王全政永远忘不了他当赤脚医生时抓住老农的手把脉的情景。一旦他发展了,他会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如今,王全政做到了。

  王全政有个习惯,每晚都到医院巡视工作。有一天晚上,他照例来到了住院部,看到一位患者交50元钱又要求退,说是不治了。退了钱的汉子抱着昏迷的女儿走出住院部时被王全政碰上。王全政问:是个女孩就不给治了吗?汉子哭了:“女孩也是我的骨血。只是,我妈是瞎子,老婆残疾,孩子住院不知要花多少钱,哪里有钱呀!”王全政当场掏200元钱给汉子,让赶快给孩子治病,又同药房打个招呼。由于治疗及时,孩子很快转危为安。像这样的情况王全政不知遇到多少次,给药房写条子也有一撂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虽然医疗、药品价格已经降到最低限度,还是有些贫困户有病无钱治疗。贫困县的父老乡亲,需要别样的关怀;身为贫困县医院的院长,不为父老乡亲的切身利益着想,有愧于这一神圣职责。于是,一项措施在他心中酝酿而成:建立卫生扶贫基金,设立扶贫门诊,开设扶贫病房,为一些特困病人减免或免费治疗。为此,王全政带头捐款1000元。全院职工积极响应,短短几天,捐款3万余元。县卫生局的领导被医院职工的义举深深感动,也分别伸出友爱之手。

  从此,贫困县的父老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无钱看病发愁了。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利辛县人民医院共收治特困住院病人60余人次,门诊特困病人500余人次,除只按50%收费外,还免收各种检查费、治疗费、住院费等。加上开设120绿色通道无偿救治危重贫困伤病员,县医院共少收入80多万元。对此,王全政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国家支持我们,给我们资金盖大楼,体现了党对我们贫困地区人民的关怀。我们要把这种关怀回报给父老乡亲。我们虽然在经济上受些损失,但社会效益上去了,医院的信誉提高了,病员也增加了。这是好事嘛。”视父老乡亲为亲人的王全政,踏着泥土走来,是广袤的淮北黑土地给了他一颗慈爱的心,他把这份慈爱无私地献给了父老乡亲。当无数个特困病人在县医院获得康复,当那一双双无望的眼睛重新放射出希望的光芒,他们总要念叨王全政,这位带着泥土芬芳的汉子。

  王全政珍视机会和缘份,用心关怀着每一位职工。“我们是相濡以沫的群体。”他话语真切火热。

  王全政这样述说医生的职业:教师每天面对的是花朵,医生每天接触的是病人。特别是一些护士,刚结婚的、刚生过孩子的,放着家里人不顾,专为病人服务,真是不容易。因此,王全政说,我们全院职工是相濡以沫的主体,我们的热情凝聚成一团火,永不熄灭。有人说王全政“惯”职工,王全政会心一笑:他愿意。有一回,一位老骨科医生做6个小时高难度手术,被三个医生架着走出来。王全政心疼得不得了,马上拿来方便面和健力宝。对有些生病的职工,他带头捐款给他们治病。

  王全政不但在经济上为职工们着想,还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极大的关注。县医院效益好了,一些职工想让孩子当个兵或上个技校,分到县医院来。如此,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必将陷入低谷。王全政急了,在全院大会上大声呼吁:“想要孩子在社会上立住脚,有出息,必须让孩子多受教育。”他同医院领导颇有见解地做了几项规定:凡职工子女考上大学的,奖励1000元;考上高中的,每年补助学费500元;初中毕业当兵或上技校的,回来后医院不予接收。良苦用心让职工无话可说。

  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注重培养业务骨干,不惜巨资送他们到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深造。

  人心换人心。王全政的一举一动职工们心中有数,回报的方式是无言的,他们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这些,王全政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他的“坐骑”换了不少,可还是一辆辆救护车。王全政可会算计着过了。

  王全政会过日子是出了名的。到外地出差,以前困难时,几个人挤一间房子,有睡地下的,吃街头小吃;现在日子富了,出差还是几个人挤一个房间,不下馆子。说起这些,王全政笑了:习惯了呗。再说,干吗要那些不必要的浪费呢。

  就说他的“坐骑”吧。几年来,一直是坐救护车。多少朋友、甚至领导劝他买部轿车,他这样给自己找理由:救护车他不坐时,可以拉病人、买药,多划得来。他还自豪地说,救护车的质量可是在不断地提高哟。不光救护车,还有医院里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都是一流的。王全政过日子抠自己,在其他方面可是毫不含糊。

  王全政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说,过了春节,8层的病房楼就要动工兴建了,到时候,医院的面貌将有大的改观。

  这位从田野上走过,带着两脚新鲜泥土的汉子,用他的质朴、坚韧和慈爱默默眷顾着父老乡亲。他无愧于生养他的那片土地,无愧于他挚爱的事业。“我就像个生产队长,带着大伙儿尽职尽责地干,别的,也没啥能耐,真的。”质朴的语言掷地有声,谁听了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