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为让清泉进万家

时间:2023/11/9 作者: 清明 热度: 12565
秦耕耘 黄 炜

  芜湖尽管倚山伴水,但长期以来城市供水建设十分滞后,因此“家住长江边”的芜湖人总是为用水而发愁。然而今天的芜湖人似乎永远告别了“水荒”,那曾是梦幻的“清泉进万家”已变成现实。

  无疑,芜湖供水的喜人景象,凝聚了芜湖市供水总公司总经理肖同海的心血和汗水,是他这个具有开拓性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终于把芜湖的城市供水建设带入了明媚的春天。

  发展是硬道理,在城市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改变芜湖供水的面貌。唯有加大建设力度并从科技改造和科技进步着手,才能使城市供水建设步入新天地

  1988年芜湖市区在急剧扩大,高楼建筑一幢幢拔地而起,企业发展迅猛……这一系列都困扰着芜湖的供水。而这就是从部队转业到芜湖供水总公司担任总经理的肖同海等一班人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面对困境,肖同海心急如焚,可他和公司其他领导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良策,探求如何使芜湖供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保持同步乃至超前?经过反复调研分析论证,一个新颖的共识很快形成:双管齐下,一手抓新水厂建设和管网配套建设,一手抓技改挖潜。

  他们先是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利民路水厂一期10万立方米供水工程,工程竣工后,使青弋江以南地区供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接着,又筹措资金建成杨家门水厂一期15万立方米的工程,使芜湖的供水能力从“七五”末期的22.5万立方米猛增到47.5万立方米。供水能力的增强,对芜湖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为芜湖城市的美化、亮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建新水厂的同时,市区的管网配套也在全速推进。曾经是老大难的砻坊路、芜钢路、四山路等大口径干管在短期内相继敷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旧城区和管网末梢地区管网老化、流量小、压力低的问题,他们又先后投入巨资,对总长度18公里的100多条输配水管道进行了改造;为了配合国家级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又敷设了总长4300米直径800-100mm的供水干管。紧接着又加速了被市委、市政府列为为民要办的实事之一的芜南路、大桥镇供水工程建设,两工程全长16公里,干管直径800mm,施工期间,肖同海和公司其他领导坐阵指挥,连续作战。经过建设者的努力,均提前保质保量完成。

  众所周知,不断加大技改挖潜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对芜湖市供水总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几年来,公司先后对健康路、杨家门两个水厂的高压配电系统新建了配电房,更新和引进了先进设备,不但为水厂降低消耗、提高消毒效果,使供水质量大大提高,而且还加速了净水设备的技术改造,将一些立式沉淀池改造为改进型水力循环澄清池,增强净化能力。

  作为企业技术进步标志的电子计算机在芜湖市供水总公司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形成网络。总公司调度中心通过微机对全市三座水厂运行工艺和市区管网供水压力数据进行采集、传递,及时进行调度指挥,为全市供水设施高效、经济、安全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保证了潺潺清泉有条不紊地流进千家万户,流进学校、工厂……

  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那么芜湖的供水无疑是政府施惠于市民的载体,因此,在肖同海同志的心中,搞好为人民服务,赢得群众称赞才是最好的效益。

  供水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发展中其作用不可低估。为此,肖同海同志把搞好“为人民服务”视为芜湖市供水总公司最好的效益和最高的荣誉。

  为了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为了方便市民报漏报修,沟通与用户的联系,公司不但设立服务监督电话,24小时有人值班,还在广播电台开辟“天天热线”专题,明确了水质、水压、抄表收费、抢修维修、装接水工程施工等6个方面的服务标准,健全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凡涉及供水服务的电话,肖同海同志都及时安排技术人员帮助处理。

  在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肖同海认真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真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他调整服务机构,将原来的一个营业所一个管网所按芜湖市的四个行政区调整为四个供水所,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实行抢修维修、供水设施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对于承诺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将其结果与干部的使用、职工升级、奖金挂钩,年终兑现。他还要求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按照本单位、本部门责任目标的要求,把社会服务承诺制度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严格执行服务标准,爱岗就业,自觉接受监督,积极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创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肖同海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圩埂巷有34户居民一直未装上自来水,生活十分不便。肖同海得知后立即责成有关部门马上着手现场调查、设计施工方案。很快,一条近百米长的新管道敷设到该居民区,34户居民家家装上自来水。有一次,民生路72号居民反映吃水难,肖同海同志得知后立即派人勘察,提出解决方案,并很快融资1.6万元工程费用,紧接着,领照、破土、敷管、通水,二十多天就使72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有一年春节前,市河南西瓜墩一带居民反映用水难。肖同海闻讯,先后4次带领营业所同志实地调查,分析原因,最后连续两个晚上对该地段近300米管道逐段听漏,终于查出两个漏点并及时组织了抢修。

  肖总不仅对每个普通居民的投诉件件有落实,对老弱病残者的投诉更显一片爱心。市盲人按摩学校地处边远,加上资金及装接水纠纷等,用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肖同海同志获悉后,批准免收增容费,安装公司二处组织团员青年义务劳动,使盲校师生们终于用上了自来水。不仅如此,肖同海每年都要召开一至两次用户座谈会,及时通报供水情况,加强沟通和理解,接受群众监督;平时他工作再忙也抽出时间亲自到居民区了解供水情况,夏天用水高峰季节,他还主动派员至驻芜大专院校帮助院校完善节水措施,并适当调整计划供水量,确保教学和生活用水。

  “勤为百姓办实事,乐将清泉送万家”,这几乎成为肖同海同志担任供水总公司总经理以来多年不变的座右铭。正是这多年不变的座右铭,塑造了芜湖供水总公司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目前供水企业是垄断经营,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这既是优势。也是产生惰性的温床,因此。只有居安思危,积极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才能增强供水公司的活力和后劲。

  供水企业,由于目前是垄断型经营企业,因此,对职工们来说,难免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可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眼下虽未感到产品竞争的威胁,可企业自身惰性所造成的种种弊病以及自来水销售价格背离价值,企业利润的积累不敷开发建设需求,投资回收率不及贷款利息率等原因都阻碍了城镇供水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深化内部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

  供水公司的后劲和实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作为总经理的肖同海和公司其他领导都在忧虑,在思索……

  很快,肖同海与公司决策层酝酿的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建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台了。先是在公司上下开始了精减机构、裁削冗员,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真正精兵简政。公司的各项改革举措顺利进行,因为具有高度主人翁精神的职工们对改革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紧接着,公司又打响了“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的攻坚战,建立一种优胜劣汰、催人奋进的用人机制,使劳动用工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增强了职工们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同时根据供水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设置的各项工资制度,使职工收入档次明显拉开,使职工们尝到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甜头,促成了劳动力向生产一线合理流动,由此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也促使那些颇有惰性的后进工人积极进取。

  公司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供水服务和“一业为主,多业并存”的多种经营战略的发展,总公司相继成立了安装公司、广源贸易公司、汽车修理厂、机修厂、股份制的艾妮日化有限公司,与兄弟单位联办净水剂厂、储蓄所,与高校共同开发当代国际最先进的二氧化氯消毒剂同时,公司还利用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成立了设计研究室,从事给水工程和建筑工程设计,并将逐步走向市场。真正实现了供水企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轨,缩短了供水企业与市场的距离,增强了供水总公司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此,国家建设部和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在芜湖召开全国供水行业转机制理论研讨会上,与会者对肖同海同志的各项改革思路和措施予以较高评价。

  如今的芜湖供水总公司硕果累累,他们已豪迈地跻身全国建设系统文明单位、安徽省文明标兵单位等一系列先进行列。为芜湖供水事业作出不平凡贡献的肖同海同志也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总工会“职工三友”。

  十多年来,为公司的发展,肖同海同志从没有过一个团圆的春节,节假日也大都在水厂或施工工地度过,他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每逢更大抢修活动和工程关键时刻他总是在现场,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是这样和供水总公司全体干部群众忘我工作,才给芜湖供水总公司带来了大发展、大变化,才使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单位声誉鹊起。

  然而肖同海这个告别军营10多年的共产党员,因创造性的工作和辉煌的业绩而成为一名佼佼的企业经营者,没有被荣誉陶醉,而是依然保持旺盛的开拓和进取精神,以力保芜湖供水事业以骄人的业绩阔步迈向21世纪。

  责任编辑:红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