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色部落”

时间:2023/11/9 作者: 清明 热度: 12022
梁 诚 李祥荪 郞 澜

  段长孙健家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提及新安理学、医学、朴学、画派、篆刻、建筑、微雕、徽剧、微砚、徽墨以及朱升、汪道昆、程邃、戴震、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胡适……就不由让人想起古徽州的新安文化和人文景观。

  提及黄山之美,就不由让人想起“黄山归来不看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迷恋人的一生。

  因此,海内外研究“学”成风,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但是,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交通闭塞,进出极为艰难。为此,多少代多少人曾梦想天堑变通途,削壁填壑,筑一条坦道通向这个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1905年也就是光绪31年,翰林院编修吕佩芬等倡议并呈准成立了安徽省铁路公司,首次筹建北起芜湖,经宣城、宁国、旌德、歙县、屯溪、婺源以达江西景德镇的铁路,其间修修补补拆拆足足折腾了整整80年,连一段路基都没有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将修建皖赣铁路列入议事日程。经过精心设计,艰苦施工,终于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建成。1984年6月1日,皖赣铁路正式交给上海铁路局运营,一阵阵欢快的汽笛终于打破了千年的沉寂。

  皖赣铁路的建成圆了多少代人的梦。于是便诞生了黄山铁路工务段,便有了700多个干劲十足的工务人,便有了汗水在处女地上流淌的故事,便有了“微骆驼”般值得赞颂的奉献精神,与铁道线一起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并向外界伸展。

  黄山工务段既是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宁馨儿,更是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一座“黄色部落”。这个“部落”的外在标志是:上线路检查或是干活,不论段长、书记,还是一般职工,都必须身着黄色防护工作眼;而“部落”的内涵则极为丰富。有人戏说,这世界除了白领和蓝领阶层的划分,殊不知却还存在黄领阶层一族,这一族的首领们用自己的智慧施展韬略,用自己的汗水浸泡才干,带领着用洋镐三齿耙九齿叉组成的队伍,一年365天,不计风霜雨雪,溽暑蒸人,将两根钢轨扛在肩上牵引,迎送着八方来客。用原始的笨重劳动与执著信念,向世人展示黄领阶层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特殊的一族。

  让我们走进黄山之麓的“黄色部落”——黄山工务段,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一、十年磨一剑

  黄山工务段地处皖南山区,把守南京铁路分局的南大门,管辖线路穿越六县二区,是华东第二通道的重要区段。全段共管辖正线210公里,站线86公里,曲线236处计延长95公里,道岔245组,桥梁128座,隧道28-座,专用线9条。线路跨越丛山关、楠木岭两个分水岭,线路坡度大(有区段千分之十-),深堑高堤相连,桥梁隧道相接,具有“四多”的特点:即小半径曲线多,桥梁隧道多,长大坡道多,高堤深堑多。环境如此复杂,条件这样恶劣,可他们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成绩卓著,靠的是什么法宝?

  采访孙健家段长时,他对我们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个局面,一是离不开前任几位段长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离不开党政工团领导集体的团结协作,三是离不开有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职工队伍。这无疑就是他们“黄色部落”赖以战胜困难,建功立业的法宝。

  孙健家,出生于黄山脚下岩寺镇一户农家里,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函授部的高材生。1990年接过前任段长的接力棒时年仅31岁,是分局40个主要行车单位最年轻的站段长。一纸任命轻得无任何重量,但在他看来任命上短短的几十个字,每个字重逾千钧,直压到他的心上。上级的信任同事的支持,这固然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因素,但将段长这根接力棒变成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指挥棒时,这里头又蕴含了多少艺术?

  三十而立,男儿当自强。孙健家却感到肩上有千钧的压力。他夜不能寝,大脑里堆满了管内的钢轨和枕木,耸立着一座座钢筋铁骨的桥梁,浮现出一位位可敬可亲的养路工。他思绪钻进了一座座幽深的隧道,瞬间漆黑铺天盖地而来,滴滴嗒嗒的滴水声,震得人的神经尤如悬丝颤颤悠悠,他的步履发出的跫音注入了这片黑的浓烈,一步步的艰难,一步步的坚定,他的眼前终于展现出一个绚丽的世界。

  要干,就要摔开膀子干,大胆地干,发挥才智去干!孙健家这位农民的儿子,除了秉赋了父辈的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同时,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了现代科学管理的本领。这本领无疑坚定了孙健家的信心:只要忠诚铁道事业,依靠党,依靠群众,何惧千斤重担,万种险阻!

  然而现实好似偏要与他作难。在他上任不久,正准备将安全、管理各方面纳入领导班子设计的正常轨道时,1990年9月23日,际坑口工区业道工姜帮林,在夜间不幸被火车撞死,打垮了该段人身安全1010天无事故的纪录。祸不单行,没过多久,一位北坑道口工在进行标准作业时,被颠覆的汽车压死。这接二连三的人命事故,像当头一棒,把他打懵了。他从北坑处理完事故回到段里,脸色煞白,活脱脱如害了一场大病。有同志劝他到休息室躺一会。他实在太累了,何尝不想躺下舒服舒服,但此时此刻,哪容许他躺倒舒服。群众低沉的情绪,他得去化解,千头万绪的工作,等待着他拿主意。他到休息室刚坐下立即又站起来,趔趔趄趄,恍恍悠悠地走出休息室。同事们吃惊地围过来问:“孙段长,你怎么了?”不容分说把他塞进车里送医院急救。

  分局孙润江副局长来了。这位以严闻名的副局长,让许多站段长敬畏他。孙健家已做好了准备:挨剋!出乎意料的是,孙副局长不仅没熊他,反而与他和班子全体成员一起研究如何抓好人身安全的防范措施,并鼓励他要经受得起挫折,把教训当成前进的动力。还告诫他经常的思想教育一定要与完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才能结出硕果。急不得,也慢不得。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啊!

  从此段长孙健家,党委书记宫为民、副段长马松柏、党委副书记艾灶根、工会主席郭绪祥这些领导班子成员,除了白天深入第一线,夜里还将会议室的灯亮个透彻。安全之道长路漫漫,树在安全道上的不仅仅是路标,还应有熊熊不灭的长明灯呵。

  领导层与工区一同反思,领导与职工一同鼓足了士气。他们认真对照《安全条例》、《细则》找差距,全面开展安全形势教育大检查,在全段掀起:“牢记‘9·23,大打人身安全翻身仗”活动。并采取措施使这活动,在全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人身安全的管理走上了正轨,确保行车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线路翻浆冒泥多,路基桥隧病害多,高堤坍方坠石多,长大坡道小半径曲线引发擦伤轨多等等,不仅增加了养护劳动的强度,也是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

  孙健家和书记宫为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好行车设备的大力整治,一手抓好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此,段里举办职工专业培训班,技术讲座,缔结师徒合同,搞传帮带,法治思想道德教育讲演会和大型技术比武赛。在

  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职教制度,确保新职、转岗、晋升三类人员的“先培训,后转证上岗”率达到100%。段里还将150名职工输送到路内外院校深造,已有50多名在岗职工取得大专、中专毕业证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熟练掌握技术的职工队伍,更需要有一支敬业爱岗的职工队伍,这是铁路部门确保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段领导的远见绰识正体现在这一点上。

  1991年是多事之秋。百年不遇的洪水使安徽省成为全国受灾最重的省份,也是黄山工务段成为南京分局受灾最重的站段。

  7月2日,暴雨如注,似乎有无数条白练疯狂地抽打着大地。大地在喘息,铁道线在痉挛。皖赣铁路V1170+500处被山洪暴发冲毁,闻讯宫为民书记、马松柏副段长等承一辆吉普顶着暴雨赶赴现场。他们看到一条近百米宽的水带泻成了一座小小的湖泊。山洪还不断涌来,线路一侧被淘空近300米,积水达1米以上。前方是否还有险情,一时搞不清楚。宫如民说;“我先过去看个究竟,如果回不了,你们再接着上……”不容争辩,他踩着已悬空的枕木,一步一步地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颗心快要跳出喉咙。

  老宫渡过了这道“水关”。没有掌声更没有欢呼,只有一片唏嘘和惊叹……段书记宫为民,姓的是“公”为的是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拆字拼字游戏。他的人生经历也着实丰富多彩,当兵、读大学、任教员、上铁路,时光荏苒,人到中年,一段段履历塞满了他许多温馨的回忆。而真正被两条纤绳般的钢轨拴住还是1989年底,他由车务部门调到了硬碰硬实打实的大山深处的“黄色部落”。自从他了解了两条钢轨,了解了许多养路工,了解了管内的山山水水,命运和职责便注定要他投入更大的激情和更多的精力,他这样做了,因此养路工爱称他为“我们的书记”。

  宫为民向前察看好长一段路线,见没有险情,便往回赶,吩咐赶快调人马来抢险。大批人马来了,党员、干部率先跳入水中,职工紧紧跟上,清理侧沟挖出淤泥,冰冷浑浊的洪水被他们搅得沸沸扬扬。

  一干就是四天三夜。宫为民终于累倒了。刚从上饶党校学习归来的孙健家,闻讯连家也不回就直奔抢险现场,见老宫一脸的疲惫,孙健家动心了:“老宫,你快回去吧,你要累趴了,不说单位,对你家里我也不好交待呵。”宫为民的妻子长年患严重肾病,全靠他精心服待。

  此处险情刚排除,不久V1176公里处又发生山体大坍方。当时朗朗晴天,高高耸立在铁路边上如大隼嘴般的石山,许是将水吃饱喝足憋不住了,轰然—声对准路线l吐下几百方土石。线路清理完毕,人们抬头往上看,隼嘴上还有百吨巨石裂着缝儿,虎视眈眈伺机往下扑。那情景令人毛骨栗然。要彻底排掉险情非得爆破,要爆破就得有足够的时间。而路局、分局的电话一个劲地催:皖赣线的列车不能再积压了。怎么办?马松柏这位长年与工程打交道的副段长,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围着崖脚打转,又爬上崖顶对裂缝细致地观察,便果断作出决定:限速5公里/小时放行……旅客列车的每个窗,都探出头来,用惊奇、感激的目光,看着这许多身着黄色工作服,沾满污泥的工务人。此时,马松柏就站在阜嘴石山上,感受着列车通过时隆隆的震撼,在场的同志都为老马捏了一把汗。事后老马想一想,也有些后怕了:万一有什么闪失,老婆孩子都要搭进去呵……干铁路的在安全面前是绝对不能冒险的,然而在特殊的场合,在特殊的条件下,在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下,你又不能在险情面前畏首畏尾望而怯步,必须做出果断的决择。老马,这位跟随过铁四局转战南北的骁将,确有一股倔劲儿。

  绩溪、际坑日领工区被誉为洪水冲不垮的战斗堡垒。

  巡道工田维德,七月七日发现山体大面积坍方线路被巨石堵塞,及时拦停列车,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被上海路局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黄山工务段被南京分局评为“抗洪抢险有功单位”。

  与洪水搏斗,使“黄山部落”每个成员都经受了严格的考验和锻炼,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凝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他们步调一致,公而忘私;不畏艰险,奋力向前。任务重,压不垮;条件差,难不倒。这也是“黄山部落”的一种可贵品格和精神。段领导非常重视弘扬这种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们憑藉这种精神去披荆斩棘,迎接着安全生产的各种挑战,他们用这种精神,开始向铁道部级安全优质工务段目标进军。

  段领导班子和业务股室人员都要包点,全段30多个主要班组都有干部分兵把守,实行同奖同罚。“优质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是他们的共识。

  1994年6月1日,是皖赣铁路通车十周年的纪念日,有人提议要好好庆祝一下热闹一番,但段领导一班人却独辟蹊径:抓住全路安全基础整顿的时机,在全段广泛开展“十佳曲线”、“十佳道岔”、“十佳接头(1公里)”竞赛评比活动,重金“购买”优质设备,向既定的目标做最后的冲刺。

  建段十年,黄山工务段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孙健家、宫为民率领下,终于在年底实现了:首次夺取铁道部安全优质工务段称号l截止1995年8月28日,黄山工务段已胜利实现行车安全2800天,人身安全1800天。但孙健家和宫为民认为:如其追昔日之梦,不如握今日之宝。

  二、走出分叉口

  黄山工务段的领导班子,在日日夜夜虔诚地念着“安全优质”这本圣经的同时,他们也曾给一时的现实所迷惑。

  当时,砸碎铁饭碗的呼声几乎遍及华夏,众多经验纷纷出台,有关改革的新词汇目不暇接;什么优化组合、岗位招标、内部待业、租赁承包等等,汇集成一股浪潮拍打着沿袭多年的经济体制,呼唤着生产力的大发展。

  “外面的世界真精采”。过去的“人治”在新时期的光照下早已失却了生存土壤,“鞭打慢牛”之后,一些听话的“老牛”们也蹶起了后蹄,犟了起来。几位老实巴交的工长,开始以撂挑子向头头们发难了。说实在的,这些工长也很辛苦,容易得罪人,又常常挨批评,而他们的岗位津贴只有区区12元,责权利的严重脱节,真还不如当个工人来得潇洒轻松。还有一些年轻的养路工,一到炎热的夏季,便照例将准备好的请假条向工长一晃,回家避暑去了。有个养路工见卫生所的医生不肯给开病假条,便心生一计写上:因卫生所病假条不慎遗失,特写此据休病假5天……一个月,这些职工高兴了来干三、五天,却照样拿200多元,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大锅饭”的温馨,使头头们扣罚岗位奖金的唯一的刹手锏早已失去了威力:头儿们,你扣吧,我不在乎那几个钱。

  段领导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难题的答案。

  “企业管理学”的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安全生产形势的紧迫不容你等待上级红头文件的下发。“黄色部落”的上空不容“大锅饭”的弊端给蒙上灰色的阴影。

  为此他们苦苦思索。孙健家和宫为民从眼花缭乱的改革方略中虽窥察到了些微端倪,但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适用铁路工务行业的参照系。不改革没有出路,但人们从“改革”的夭折甚而称之为“付学费”的教训中更希望方案的出台,能适应企业本身以及职工本身实际的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

  黄山工务段已进入第七个年头,改革开放已进入实战阶段。

  背水一战,只能说明这一战的险恶。

  战之必胜,只是战略,只是雄心。

  战必能胜,则源于战术,稳扎稳打。

  段领导把分配体制的改革作为首战的攻坚寻找突破口,选择的时机考虑得慎之又慎。打破“大锅饭”所铸成的心理定势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了让这个突破口形成共识,使它在决策前考虑得更周全一些,他们将加大考核力度,拉开分配档次的“定额工资制”作为一个气球抛了出去,试探一下“气候”的反应。

  为了摸准职工的脉搏,几乎各种层次的座谈孙健家、宫为民都参加了。搜集人们对这项改革设想的种种议论,观察人们的眼神从中揣摸心态。结果在段领导的意料之中:多数人表态:“早就该这么干了!”也有人怀疑:“敢动真格的吗?”只有少数人开始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座谈会后,决策诞生了。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8月份先在歙县、溶口两个领工区试点。两个月后,以“三不突破”(工资总额不突破,定额定员不突破,班组总工时不突破)为前提,以一次清算,二次分配,三次考核为主要管理模式,以“三公开”(每天计分公开,月度全体收入公开,工长收入公开)的监督机制,以量化考核到人的严格考核制度等具体做法为内容的“定额工资试行办法”实施以来取得了安全、优质、效益全方位的收获。一线班组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线路质量上升很快,职工出勤率大大提高,“兵头将尾”的工班长因经济待遇提高受考核的力度加大,变得责任心更强干得更欢了。

  1992年10月,《黄山工务段定额工资试行办法》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在线桥班组全面铺开。一朵鲜艳的改革报春之花,在黄山之麓悄悄地盛开了。

  如果说,黄山工务段的领导班子,在改革面前困惑过也曾苦思冥想过,那么“定额工资制”的推行,就开拓了一个新思路,使他们在“大锅饭”的传统旧袭与打破常规引进竞争机制的叉道上,选择了一条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正确轨道。

  三、共有的家园

  (一)“黄山工务段是一个大家庭”。这是孙健家常说的一句话。目前,铁路的发展已进入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期。铁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加重,设备欠帐过多,流动资金吃紧等许多难题。黄山工务段作为铁路大家族的一员,也同样面临职工工资收入缺口较大,重点病害因下拨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施工进度等等问题。靠吃“皇粮”的日子已经过去,富裕自己的办法只有靠自己想自己干,在创收上出大力,在节流上做文章。

  黄山工务段全面实行了《干部上岗合同动态管理》,考核主要以德、能、勤、绩为主要内容,鼓励竞争和合理分流,为消除富裕人员所产生的“负效益”创造了条件。

  不仅如此,段主业向管理要效益,全面开展以攻关活动。孙健家、宫为民、马松柏头顶烈日与技术人员一起针对管内X69水泥枕失效多的情况,集几十次试验之所得,确定采用琉璜锚固工艺,使废旧枕木得到了再生利用,一年就可以节省10多万元。

  废旧的洋镐、道钉收回来送到段办小工厂去加工,经过回炉淬火,一批新工具又送回到一线。仅此一项每年又可省约大笔资金。

  1993年9月,铁道部提出“中取华东,屯兵绩溪”方案,准备在绩溪县站扩建三股道,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获得此信息,马松柏副段长代表段多次去芜湖铁路建设指挥部力争,那决心和磨劲儿硬是感动了指挥部的领导。

  由于征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耽误了大好的施工季节,眼看阴冷多雨雪的冬天一天天逼近,而按“军令状”上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越来越成问题。全段上上下下万分焦灼不安。经多方做工作、谈判、协商、征地工作总算得到解决,但开工被推迟了几个月。为了抢时间,争速度。绩溪三股道扩建战役打得异常的艰苦。孙健家、宫为民的眼睛熬得通红,他们不仅要抓好段里全盘的工作,还要时刻记挂着三股道工程进展。他们有空就往工地跑,食不好,睡不安。副段长马松柏专职指挥该战役,吃喝拉撒睡全与工人们在一起,白天他监督工程进度,晚上排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他的嗓子哑了,是因为需要交待和吩咐的事情太多。速度与质量占据了他的脑海,他不敢大意,而他的牵挂与焦虑又使他彻夜难眠,他整个的人瘦得走了形。

  “会战三股道,拿下3·39”战斗口号响彻了工地,各路人马从歙县、绩溪、际坑口、综合领工区纷纷到位,干部职工的鞋子沾着泥巴足有几斤重。他们的衣服全湿了却不觉得寒冷,手磨破了却不觉着疼痛,腰都直不起来了却不喊一声累……1994年3月31日,欢庆扩建股道工程胜利的鞭炮响彻整个站场。

  黄山工务段有一个认识非常明确,那就是“抓好主业,发展实业”。他们尝试过许多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绩溪扩建工程的一炮打响更鼓足了他们角逐经济市场的士气。

  (二)现实生活由物质文明的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支撑着,物质生活的匮乏与精神世界的贫瘠是难以想像的,这表明一个单位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早些年,黄山的名声就在全世界空前的响亮,而黄山脚下黄山工务段管辖的27个工区基本上处于偏僻的角落。有的工区缺水少电,电视机只能当收音机使,喝水要到几里外去挑,有些职工渐渐变成了桀骜不驯的“绿林汉”,沾上了赌博、酗酒、打架等不良习气。

  大自然的荒芜加速了个别职工精神世界的荒芜。

  精神世界荒芜的职工,责任全在他个人吗?

  不,不能这么说。作为领导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值东风吹来。在分局工会的指导和帮助下,黄山工务段领导先从“生活线”建设入手,督促沿线办好小食堂、小澡堂,解决用水难、洗澡难问题;接着又抓菜篮子工程,发动职工因地制宜种菜、养猪、挖塘养鱼,以便职工下班后能吃好休息好;同时,大力抓好美化环境,要求每个工区四周都广植树木花草,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工区成了舒适宜人的小庭院。

  1992年,黄山工务段的“文化线”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许多工区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并相继建立了学习室、图书室,“黄领人”在收工之后开展多种体育活动,读书看报也成了风气,特别是倒湖、新兴红、丛山关工区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立,更如定海神针稳定了职工的人心。

  黄山工务段的“文化线”、“生活线”建设并不因此止步,而是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从娱乐型向寓教型转化,从单一型向多元型深入,从封闭型向社会开放性发展,使“文化线”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两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没有像其他工作有量化数据可以表述。因为人格精神的可喜变化则沉淀于人们的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之中,那是一种近期投入长远受益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眼前已经产生的成果历历在目:

  过去少数职工那种“当班没劲头,休班没盼头,打牌混日头,借酒消消愁”的现象几乎绝迹了;

  有些“绿林汉”现在变成了“文明人”,打架斗殴的现象大为减少;

  由黄山工务段自编自演的组歌《情系皖赣线》,在路局文化线现场会上表演,受到邓金华局长的高度评价;

  《人民铁道》报于1993年3月6日,以《大山下的沃土》为题,介绍了黄山工务段职工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

  走近黄山工务段,走近黄山之麓的“黄色部落”,走近每个自称“黄领人”的工务人,你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并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奔涌腾突。就在今年6月30日,南京铁路分局党委授予黄山工务段“先进基层党组织”、“好班子”“党风建设先进单位”三大荣誉,这些荣誉成了黄山工务段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有力注解,并激励着他们克服险阻永往直前。

  “黄色部落”将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与21世纪接轨。

  责任编辑:温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