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姚家村走向盛昌

时间:2023/11/9 作者: 清明 热度: 12398
姜舜生 沙 黑

  当你驱车下了南京长江大桥,进入宁六高速公路,往前开,越过扬州,进入苏中地区的腹地,你的眼里会掠过一些村庄,它们或远或近散布在公路两侧,农民们在田野上劳作。这时,你大约不会把这些村庄、这些田野上的人跟一本优质铜版纸彩印的、上面满是外文的十六开印刷品联系在一起。这种印刷品在大型展览会、交易会上才会有,似乎成了现代企业活动的一个小小象征,虽然它的作用不过是介绍企业和企业的产品。

  现在,我们面前正摆着这样一份印制精良的企业介绍,而它,就来自苏中腹地、公路旁边的一个村庄。封面上中英文显示的企业名称是:

  泰州盛昌车件有限公司

  泰州自行车三套轴总厂

  打开这份企业介绍,是两个农村女青年的照相,她们正在一个环境优雅的工作间里面对两部电脑进行操作。

  “企业概况”是这样写的:

  “泰州盛昌车件有限公司系中国自行车协会会员单位之一,由扬州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泰州自行车三套轴总厂与香港欧铭科技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它是生产自行车轴皮和抱闸的专业化公司。公司占地四万一千八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五百平方米。年产轴皮四百万套以上,抱闸二百五十万套。产品为国内近六十家车厂配套,同时远销欧美、东南亚……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JIS)生产……”

  轴皮是什么?原来就是自行车前后轮中心的那个主要部件。看着照片上那精美锃亮、各种型号的轴皮,你几乎不能相信赛车、山地车、凤凰型、永久型自行车上所用的,就来自苏中公路旁的一个村庄。

  1994年=月的一份报纸上报道该厂收到“凤凰”“永久”等自行车的订货合同总额为七千万元,

  还有许多新的数字无须再一一引用了。

  小村庄做出了大事情。

  这个小村庄叫做姚家村。姚家村总共170户,665口人,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多少年来,春耕夏忙,从田野上收割麦子、水稻。如今他们也还是有着春耕夏忙,但一切都觉得不一样了。且不说家家户户都兴建了新的住宅,美丽的小楼举目皆是;也不说年轻人都成了工人,每月数百元工资往家里送。就说种田吧,他们也越种越精神了:一是各家都在承包的土地上偷愉快快地精心耕作,二是村里办了农场。村里办农场真是新鲜事,那农场是企业式的。要说它的意义,怕是不可低估。这农场当然也是自行车配件厂兴旺以后的产物,为的是办了工业不忘农业,还要发展农业。厂里一下子就拨了十几万,为农场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设备。

  我们索兴不忙说工业,且把村里农业上的事情说一说。

  在一份1992年的资料上写着:村民每年粮食加工费23000元,

  全村口粮田水电费每年24000元,

  全村安装自来水花费45000元,

  实现标准用电村花费30000元。

  ……

  随着农业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发展,这种投资每年都会有,每年都会增加,而带来的当然是整个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

  姚家村的变化靠的是什么?还是古人的三句话:天时、地利、人和。要说天时,也就是时代环境,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总的说来,大家都是共同享有的;要说地利也不过就在苏中腹地的一条公路边上,不算很差,也不算很好。而对于同一地区的人们来说,却又是共同具备的;那么,就看人和这一条了。

  在那本优质铜版纸精良彩印的企业介绍上,我们看到了一幅照片,是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端正、朴素的面容上透出实干而精明的气质。照片下的文字是:

  总经理凌如圣

  总经理凌如圣也就是村支部书记凌如圣。

  你已经可以想象,凌如圣走过一条多么不平常的路。我们看到一段他自己写的发言稿:

  “1983年,我从部队退伍,回到我阔别数年的家乡——江苏省泰州市泰西乡姚家村。这里里虽不像边远山区那么贫困,但人们依旧住着低矮的草房,吆喝着慢腾腾的水牛,推着步履艰难的独轮车。目睹现状,我不禁思忖:啊,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这一段文字,很朴素,要拿才华横溢的作家们写的散文来比,当然算不得好文章,但是,这字里行间,跳动着的赤子之心,却十分令人感动。

  他一字一字认真写下“江苏省泰州市泰西乡姚家村”,他写着“回到我阔别数年的家乡,”他写着“啊,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语言上透出他受了鲁迅《故乡》的影响,在情感上,他有着因为家乡还很落后而类似鲁迅的某种悲伤,而更多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他的家乡,对家乡这片土地执着的热爱。更不同的是他接着写道:

  “我虽然退伍了,但革命精神不退伍。我决不能忘记党的辛勤培养,决不能忘记首长的谆谆嘱咐,我一定要为家乡干一番事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旧貌变新颜!”

  从这些朴素的语言里,我们明白了他的力量的源泉,我们看到了又一种最可爱的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凌如圣在村里当了两年会计,他的理想和志气体现在日常无数的工作中,人们从泥土中发现了这块闪光的金子,他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也就是全村的当家人,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千斤的担子上了肩,万里的航程怎样行?

  凌如圣跟大伙儿研究天时、地利,得出一个正确的决策。跟上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办工业,以工养农,全面发展。

  凌如圣把原来的村里那个不景气的小五金厂,搬到公路边上,摆出了占据地利,以求发展的姿态。也为工厂的扩建准备了最好的地盘。他不分白天夜晚,四处筹集资金,寻找人才,办起了自行车配件六厂。

  事情并不一帆风顺。正当他们拿出合格产品,努力推向市场的时候,遇上了那年的国内市场普遍疲软,全国上百家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争相降价销售。怎么办?

  凌如圣决策惊人:负债上技改!

  于是,他们把原有的产品以市场最低价卖出,同时上新的产品,把目光投向明天和后天。

  当然,决策不是盲目的,无基础的。因为凌如圣以他可靠的论证赢得了资金投入。于是,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的工厂又活了,上百万元的新设备进了厂。他们以艰苦创业的精神拼命干,很快拿出了高质量的各种型号的变速车与山地车的轴皮。先送洛阳厂五百套,检验后认为质量超行业标准,于是再送三千套,后来是一万套、两万套,以至每月定量供应四万套。在这个过程中,凌如圣多么辛苦,全厂的工人——姚家村的年轻一代们多么辛苦,那是不待而言的。接着,一年、两年之后,长远效应出现了:“三枪”、“英克莱”、“斯普兹曼”、等五十多个自行车生产厂家蜂涌而至,登门求购,使姚家村的这个工厂年创税利超过二百多万元!

  这真是一仗。是一个退伍的解放军战士领导着打的,打胜了。只不过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在部队的演兵场,而是在经济领域,在一个不起眼的公路边的村庄上。

  能领导打这样的胜仗的人,必定具有相

  当的素质,必定不是偶然的成功。当地的一位中学教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凌如圣平时不坐办公室,他转田头、走车间。他早上七点离家门,晚上八、九点还在厂里。碰到任务紧,总是亲自带领二线人员加班加点连夜干。有一次,他因肝炎住院不让厂里去一个人看他,他说:大家把厂里的工作干好,我住院就安心了。千万别来!……

  因为生的是肝炎,这种“富贵病”需要一段时间休养,凌如圣不得不到上海亲戚家去。然而,在上海总共十天,凌如圣就跑了三个地方,一是先锋电子仪器厂,一是上海自行车三厂,一是全国自行车标准化中心,这三个地方一跑,为厂里办了三件实事;一是谈定了一桩业务,一是学习到了一门技术工艺,一是弄到了一套重要资料。他把休养变成了工作。是的,有那样赤子之心和理想志气的人,有这样的重担在肩的人。他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休养”日呢!

  凌如圣不但有这样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好精神,对于工厂,他也有现代化的工作构思。他有“三抓”:抓市场、抓管理、抓培训。

  虽然工厂是村里办的,但工厂有工厂的特点。而且,厂发展壮大了,厂与外面的世界、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必须在它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凌如圣既是村支部书记,又是公司总经理。他的肩上有两个实体;一头是工,一头是农。他适应了,他干得好,他的工作简直是创造性的。他辛苦,也幸运,时代、乡土造就他成了新人,可以说是最新一代农民的一个代表。

  看,厂里的营销人员从两个增加到了十五个,他们的足迹从南到北,遍及中华。在天津,常州等地已设立了办事处。

  看,厂里各项规章制度均已建立,干部、职工皆有行为规范。在生产用工、原材料消耗等方面,实行了定额管理。

  看,厂里向外延伸的协作加工点已有八十多个。

  看,厂里办起了工人技校,请进教师传授生产技术与有关理论。厂里的工人积极参加函授学习或短期技术培训受到鼓励。厂里与应届高中毕业生订立合同,承担上大学的费用,毕业后进厂工作。目前,厂里已拥有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十多名,并且还在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远的眼光。凌如圣是干事业的人,他干的不是个人的小事业。凌如圣的事业在那些产值利税达十亿、百亿的工厂面前,当然不算大,但事实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他具备干那种大事业的最必须的一切,虽然他是从田野上走来的。

  在工厂站稳脚跟、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盛昌车件有限公司成立了,投入更多,技改加快、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与整下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更紧密、融洽地搅和在一块,凌如圣和他带领的姚家村的青年一代,就象进入大海一样在更为广阔壮丽的波涛中破浪前进。马来西亚一家工厂向青岛进出口公司求购两种工程塑料车轴皮,青岛进出口公司想到了江苏泰州的盛昌车件公司和它的总经理凌如圣,认为盛昌能研制出来。果然,不久之后,五千套产品送过去了,试用后非常满意,马来西亚客商电告青岛进出公司请求供货四万套,二十天内交货。凌如圣和他的久经考验、有着农民的吃苦精神和市场经济新意识、以及训练有素的技术的工人们,春节期间全部在岗,日夜苦干,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了任务。事后知道,这批产品的及时供应,对于那个马来西亚厂家意义重大,所以人家记住了给他们以这样大帮助的优秀企业:泰州盛昌车件有限公司。

  这位马来西亚的客商如果知遭几乎救了他的这个中国的盛旨公司,是农民办的企业,他会怎么想呢?虽然,多少民族资本家也曾是从农村走来,但中国集体经济下的农民,能走上兴办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广阔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不但束缚着他们的僵化的一套需要时代的冲破,而且还有多少年的封闭、保守的思想意识需要他们自己冲破。姚家村的人们冲出来了,他们冲上了改革开放的潮头,而凌如圣,成了他们最敏感、最能干的带头人。这完全不同于从前的能人,从乡村走向城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做了民族资本家。这是整:个农村的变动。无效的乡村企业家在涌现、成长,凌如圣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最为不同的是农村企业没有忘记农业,这不能简单理解为,他们与农业有天然联系,而应当理解为他们有独特的博大的胸怀和理想。在这些乡村企业的帮助下。农村面貌出现了迅速而惊人的变化,农村的广阔前景已经不是一种设想。而是一种现实。农民们正在踏踏实实做管最伟大的事业。

  看吧,一条宽阔的混凝土铺的、两旁有着漂亮的路灯的大路,从姚家村出发,穿过田野,接上了三二八国遭线。这不仅仅是一条高质量的路,它是纽带和象征,是新一代的农民用他们的想象力把自己与世界按照新的方式联在一起。这170户人家的村庄,现在对世界的感觉,与他们的祖先是完全不同了。

  让我们回到那铜版纸彩印的盛昌车件有限公司的企业介绍上来,那里面还有一幅彩照,题为“车间一隅”,那是一座大楼,楼下松柏成行,小汽车和载重汽车停在那里,楼上是卫星电视接收天线。这张彩照是姚家村人骄傲地向人们显示他们现在拥有什么,同时,也说明着他们向未来追求什么。

  凌如圣担任村支部书记已快十个年头,他从部队。回到阔别数年的家乡,也已十二个年头,他要为家乡干一番事业的心愿,应当说是实现了,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他在想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他自己写的发言稿上来看吧:

  “我深深地感到,我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由于党的培养和教导,都是由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都是由于广大干群的支持与帮助。我决心发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在家乡这片天地里,做出更大的成绩……”

  仍然是这样朴素的语言,仍然是这样朴素的人格,也仍然朴素地把自己放在“家乡”一个普通赤子的位置上。朋友,你不感动吗?你不深思吗?

  好个总经理凌如圣!

  这可不是人们也许觉得太多了一些的总经理,这不但是一个年产值近亿元企业的实实在在的总经理,而且他的企业还拥有自己的农业实体,他是一个很独特的总经理,他在大江北岸呼应着大江南岸的那些跟他一样的乡村企业家们,他们一起在创造一个新的农村、新的世界。

  路还很长。凌如圣他们的事业还有更辉煌无限的未来。

  敬佩你,凌如圣!祝福你,凌如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