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上述问题,在小说《秋水》中都遇到了。鳏居在家的肖政轩是一位名作家,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在英国,一个在上海,可想而知,这位大作家的前半生一定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美,孩子也争气,生活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的事业还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他经常发表小说,还有一手好字,求墨宝的人也络绎不绝。肖政轩为人处事也很高明,青年画家要开美展向他求字,他在答应人家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对方“张主席那边你们最好也去求幅”,如此“双商在线”的作家,六十多岁还算不上太老,他自己一定也是这样想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但是肖政轩的情感方面是有缺憾的,他看似丰富的工作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孤独感,所以当一个风韵犹存、温柔体贴的女性出现在他的眼前时,几乎是“立即”就缴械了。
关于王秀芝,小说中用了很少的笔墨就交代清楚了她的背景:离异,有一个读高中的女儿,从山东老家到大城市彭城打工,想为女儿多赚些学费。秀芝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年轻时嫁给了一个嗜好赌博的男人,离婚后,凭借做菜煎饼拉扯女儿长大,想必一路上含辛茹苦,饱受生活的毒打。但是秀芝又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她的幸运之处在于,尽管生活对她有点儿吝啬,她却没有改变自己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一种美好的情操,其实更是一种幸运,能够葆有善良心地的人,是生活的幸存者,哪怕她看起来并不那么走运。
王秀芝看到她景仰的肖老师长期伏案,缺乏运动,脚后跟也有了骨质增生,便劝他夜间不要写作,而代之以散步。于是两个人便每天一起在晚饭后散步。夜间散步,恐怕是最能拉近距离的一种行为。暮色四合之际,共同面对一条漫漫长路,两个走在路上的人就不再是“路人”。这是奇妙的事,两个共同面对暮色的人,仿佛会获得一种额外的密码,也仿佛是说,共同对抗黑暗,对抗漫长,对抗一切非我之力的时候,人与人心灵就会拉近距离。肖政轩与王秀芝就是在黑夜里的散步中逐渐走近对方的内心,这时我想每个读者心中都会有所预感,也许会有事情发生了吧。
使两人打破界限,成为情爱事件的两端的,是一次外出的经历。肖政轩到外出讲学,他决定要带上王秀芝,这听起来也很正常,老作家的饮食起居需要照顾,平时由谁来照顾,外出时还是由谁来照顾,这样很妥当。而这又是我们在生活中时常遇到的一种情形。两个男女同学一起去一个公司实习,等实习结束,他们就成了恋人;两个男女同事一起出差后,他们的关系也突然变化了。这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逻辑,一对男女,在旅途中极易发生不寻常的事,更不要说他们本来已经暗怀情愫。
至此,肖政轩与王秀芝已经跨越了最后的界限,而朝向另外一种人际关系迈进了。
这是小说对于两人关系的叙述。我们来回看,两人从初识到一步一步地接近,全都是按照惯常的恋爱逻辑进行的,假如小说的叙事是一个拉弓射箭的过程,那随着肖政轩与王秀芝的关系越来越近时,这张弓就渐渐拉满了。
箭是肯定得搭在弦上的,弦上的箭也一定会射向靶心的。对这个作品来说,穿透美好的生活表象,而刺中男女主人公和读者的利箭还是来自肖政轩的两个女儿。她们为了让王秀芝离开自己的父亲,可是用尽了心机。肖政轩也还在做着无谓的反抗,但是结局却是他们不得不分开。这是可以预料的。
《秋水》是那种紧贴着生活的小说,故事的发展符合寻常逻辑,虽然两情相悦的人因为受到重重阻力并没有走到一起,他们在婚恋中的经历也还算不上撕心裂肺。但是,小说的痛感不在这里,一对阅历丰富的中老年人,在遇到不期而至的爱情时,该怎么办?或者,也会超出他们自己的能力把控之内。
那么,小說的痛感在哪里呢?我认为,正是在“秋水”二字上。岁月流逝,人们不再年轻,对于无奈世事,不再感到尖锐感,那种痛是来自生命底部的,像被柔软而又沉重的钝器击打了一样。秋水是一个寒凉的意象,看完这篇小说,突然想起一句古诗,“残阳铺水又逢秋”,我把“残”字改为“斜”,希望能正确地诠释作者之意: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而孤独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无法抵挡。
作者简介:张彤,青年作家,青岛文学杂志编辑,现供职于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出版有音乐随笔《曲终人不见》等,在《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见于《清明》《山花》《芒种》《广州文艺》《湖南文学》等刊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