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孙绍广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学院派严苛的专业训练为他打下了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他成立了自己的有限责任公司,几十年的时间,他接手装饰、建筑效果规划、园林等的设计工程,做市区景观雕塑,创作各种大型壁画。现在,徜徉在人民大会堂和一些高级宴会厅,人们就会与孙绍广作的壁画不期而遇。在内蒙古、东北、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机场、车站、广场和亭台楼宇,也都留有孙绍广的雕塑、壁画作品,有的还成了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二十多年拼搏,他的作品早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将知识与修养融入艺术,又以艺术捕捉当下渐行渐远的民族风情,力图搭建起一座展现中华少数民族风情的博物馆。
2013年7月1日,红罗女文化墙落成庆典在镜泊湖红罗女文化园隆重举行。此雕像高五米、长二十三米,从设计到完工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一经建成,便引起强烈反响。孙绍广在完成这个文化项目时,仔细地分析“红罗女传说”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中蕴藏的东北人的精神追求和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故事的情节一一闪现在孙绍广的脑海,它以红罗女坐在莲花上与已故恋人幻化成的小鸟倾心对语为中心,渐渐地在一百多平方米的浮图中展开。就这样,红罗女这个东北传说里成长起来的渔家姑娘很容易就走进了一样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的心里。

经一年的苦干,《红罗女的传说》终于“得以成说”。
孙绍广生于满族正蓝旗家庭,他对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一场中华满族风情油画展让全国记住了这位“将激情融入生命”的满族画家。这组满族风情油画已在全国多次展出,并被国际出版的书籍收录推介。通过这组油画,人们公认孙绍广擅以“东西合璧”的表现手法表现东方的文明。
早年,他便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做过深刻了解。1995年,孙绍广创作了一幅“北疆风情”壁画,他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边区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都绘制在画中,在一百平方米的壁画上,展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科技、教育、育儿、劳作情景,对他们的舞蹈、摔跤以及节庆的场面一一加以描绘。这幅壁画画面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堪称一部“少数民族风情百科全书”。时光悠悠,大兴安岭莫尔道嘎地区的领导已换了好几代,孙绍广的“北疆风情”壁画一如既往地被当作文物保护起来。

2007年,孙绍广应中国道教协会邀请,设计了新版的风水财神,他将传统文化中的八卦、五行及诸多传说故事中的元素悉数容纳于新版财神的画作,最难得的是他通过对观世音菩萨形象的联想,以“慈悲、宽容、博爱”的精神将佛道两家思想有机地融合起来。2007年9月20日,作品于“首届中国道家书画艺术作品展”中展出,便引得人们在他的财神前久久驻足。最后,孙绍广设计的新版财神被道教协会收藏,佛教和道教的主席先后在上面题词表示赞许,并有宗教研究会将作品誉为:“前无古人之作”。
“坐福”是满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祈福仪式,在坐福时,满族人一定要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才显庄重。而现在这个概念被边缘化,整个仪式也变得日常化了。孙绍广便创作了一组表现“坐福”主题的油画作品,这组作品中,孙绍广采用了浓郁、喜庆的色彩,布满满族的吉祥图案缀以装饰。画中人的衣着也多用原色搭配,显出艳丽、明朗的气息。在《早生贵子》中,一位待嫁的妙龄女子身穿满族盛装,端坐在红色的花褥子上,上面撒着大枣、花生、桂圆、板栗子,取“早生贵子”的吉祥之意,以祈求她的婚姻能够幸福长久、儿孙满堂。单是一幅画还不能将坐福习俗表现完全,“坐福”有单人坐福和夫妻二人共同坐福,因此,孙绍广又创作了《夫妻同福》来表现一对满族夫妻双双端坐的坐福景象。有了这些,孙绍广觉得还不够,《嬉瞧新娘》展现了“坐福”中最巧妙的意象:画中画了一位新娘背面端坐在一把锋利的斧子上,清冷、坚硬的斧子和一片喜庆的红艳形成对照,显示满族活泼爽利的民族性格,同时,新娘静坐的形象与窗外孩童天真的笑脸形成对照,人们看不到新娘的表情,却忍不住要揣测她的内心,一种亦喜亦悲的宿命感立时展开,引起观画人无限遐想。
作为画家,孙绍广喜欢端详人的面容,平日走在街上,看着过来过往的无数张脸孔,有的人庸庸碌碌、目光神色恍惚;有的人则容貌姣好,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一天,孙绍广在大连的步行街上遇到一位年老乞丐,他发现老人满面风尘、衣衫褴褛,却有一双极好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孙绍广读出了他背后无数的故事。当即,他决定要画下老人的形象。
为了引起老人的注意,孙绍广走到老人面前,手将三枚一元钱的硬币举得高高,使它们一块一块地落在乞丐的茶杯里,震得杯子叮当作响;第二天,他依法将五枚硬币投向乞丐的茶杯;第三天,孙绍广古怪的举动终于引起老人的注意,老人猜到他一定是“搞艺术的”。
第四天,他对老乞丐说:“老先生,您的形象太美了。”
老人一惊:“我这样一个老头子有什么美?”
孙绍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美。”
于是,孙绍广拿相机为老人拍了一组照片。
在步行街上,过往的行人将他们重重包围,他们好奇地看到有人竟在为一个旁人都不屑一顾的乞丐拍照。
回到家,孙绍广融合了中国工笔、写意画的技法,在生宣上创作了《沧桑》。经过反复的皴染,老人脸上累累的皱纹如沟似壑,立体效果看起来似乎触手可及,这源自孙绍广对雕塑经验的借鉴。在这张画中,孙绍广展现了自己对老人浮生的想象。老人背后,有一片黄土渐渐淡去,像他沧桑的过往,抑或是他早已离开的家,落在背后的梦……老人轻轻地眯着眼睛,乌黑的眼眸在眼睑的暗影中闪着光彩,与老人左脸的一滴圆润、剔透的汗珠相得益彰。
艺术家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画中人会讲故事的眼睛,目目相传,使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最新评论